|
2004-4-24 18:19 发表
东亚人的智慧高于白种人?
1994年年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赫斯坦与摩瑞曾合著了一本畅销书,其中强调:美国的东亚裔(主要指中、日、韩)学生的智商与智力高于白种人,白种人则高于黑人。同时由于黑人的出生率远高于白人,长此以往,美国全国人口素质将会降低,国家整体的竞争力也将随之下降。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智商、智力系受遗传影响,非为后天的政策措施所能改变,因此美国政府应当撤消七十年代以来对黑人提供的补助……。
由于该书的立意明显带有削减黑人的社会福利的目的,同时又有挑拨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嫌疑,笔者当时即指出:智商(许多人误解为智力测验)仅能测验后天学习而来的技能,如数学、排列组合,与智力(一种随主观界定、每个社会有其不同侧重、且无法排除后天学习因素而取得客观的测验结果的模糊概念)之间并无必然关系。就智商而言,成绩稍差的儿童经过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短期内便可大幅度提高智商;城市生活的儿童,一但陷入原始森林,则求生能力(可能比一般智商更重要)远不及半开化的土著儿童。白人学童的智商高于黑人,至多表示白人从小比黑人受过更好的技能训练(或称教育),由此尚不能得出“白人智力优于黑人”的结论。至于东亚人的智商(或技能测验成绩)较高,虽然是个客观事实,笔者十年前推测的原因是“东亚移居美国的人口中的知识分子比率远高于其他民族”(《谈“智慧与性欲的反比关系论”》,载于美国《世界周刊》1994年11月20日)。
当前美国华人学童的成绩低于白种人
1997年年初,美国西岸若干学者再次为各少数民族的学龄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华人子弟的成绩与智商与其他第三世界移民群体大同小异。换言之,其学习表现远较过去为差。经仔细分析,调查当局认为,当前华人移民的组成与过去不同,十余年前华人移民中知识分子占极大比例,如今则大多数为劳动阶级。
应当严肃对待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东亚移民的子弟在许多美国最高学府占据三分之一学生名额的事实,已经使得许多美国保守人士坐立不安。极其明显的是,今后东亚子弟继续占据高比例的现象应当不致会有太大改变。这是因为当前表现优异的知识分子自然还会培养出成绩优异的下一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金字塔的底端,已出现华人新移民的子弟与其他第三世界的子弟一道排行末座的现象。该现象迄今未受到华人教育界的适当关注。非但如此,在华侨圈子里甚至时可听到“书不念无所谓,以后一样可以开饭店、当老板”的辩解。
自从二十年来大量中国移民迁居世界各地之后,一个显著的变化便是各地中餐馆呈“超饱和”状态。不难想象,再过十年待这批新移民的子弟成人后,试图在餐馆界谋生将是更加不易。此外,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密集工业向第三世界转移的现象将更为普遍,因此发达国家的蓝领阶级也将更加供过于求。届时如果身无一技、学无所长,便完全可能沦为旅居国家的长期包袱。严重时,甚至可首当其冲地成为排外、仇外政策的牺牲品。
海外侨胞劳动阶层子女的特殊问题
劳动阶层的子女在学习上无法与知识分子子女竞争其实是个普遍现象。就一般情况,劳动阶层子女缺少安静的学习环境,缺少模仿榜样,家长疏于鼓励,辅导无方,周围环境无人进行启发,均是造成成绩落后的不利因素。到了海外,尤其是在欧美洲,华人家庭还得面对文化冲击、种族主义等特殊问题。
在文化冲击方面,华人劳动阶层子弟明显存在着两个极端的发展倾向:要么固步自封,滞留在华人社会圈里,形成一个与本地社会格格不入的“次文化圈”;要么倾倒于居住国的“强势”文化,对父母亲、对中国文化持鄙视态度。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前者无法突破学习障碍,无从融合于居住国社会;后者在于父母亲文化条件有限,不具备介绍母国文化的能力。不言而喻,要求子女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求得“平衡点”,起码的条件是既要跟得上当地学校的学习;又得兼顾到母国文化的进修。适当地双管齐下,无论是对大多父母亲或华人社团说来,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笔者以为,对应此问题的办法似有两个:一是必须端正家教的态度。中国自古以来便存在着“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文化传统。劳动阶层也一贯呕心沥血,长期作着培植子弟使之出人头地的不懈努力。在谦虚、朴素的环境之下,孩童一般多能体谅父母亲的艰辛,而不致对家庭的困境、文化的贫乏持鄙视态度。换言之,作父母的万不能踌躇满志,打击了子女的学习积极性。由是,与其灌输子女“不念书,照样可以开餐馆”的观念,不如未雨绸缪及早让子女开拓“书念得好,就不一定要在饮食业打滚”的视野。
另外,一般父母亲似宜尽早改变“学习中文即是学习母国文化”的观念。实际上,学习中文只不过是给文化学习提供个框架。进行语文教学而不适量搀和些人文内容(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就像是擀了饺子皮而不包馅儿,食之无味又上不了台面。我们在官场里时可见到滔滔不绝、又废话连篇的政客。这些人的问题就出在缺少文化教育,一旦失去裙带关系、踏出国门就有饿死之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