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势雄伟、洞壑幽美、林泉清翠、奇石嵯峨,被元朝人赞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的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郊,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
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齐云山。因为山上多清泉,故名“泉山”;又因为山位于泉州城北,因此简称为“北山”。大概是由于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故有“齐云山”的别称。至于清源山的得名,与仙人铁拐李颇有渊源。传说当年铁拐李云游至此,为此山景色吸引,不禁用铁拐捅地赞叹,不料因为用力过猛,铁拐戳進了山石中,拨出后泉水涌出,从此人们就称该山为“清源山”了。
根据清乾隆时期编撰的《泉州府志·方外》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清源山上隐居修行,如秦时的一个叫大道的人,就在清源山上的芭蕉洞中修行,后人因此称此地为“大道岩”。唐和五代时期,道教兴盛,一些道士在清源山上修行,比较有名的是五代的谭峭,他早年云游天下,晚年在清源山紫泽洞修行,后得道成仙。宋时有“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的裴道人和林道人在清源山修行。
早在西晋时期,清源山上就开始建有道观,以后历朝,特别是唐宋都有所增建,如老君岩上的北斗殿、真君殿、元元洞等,南台岩上的三清宫等。此外,东晋时佛教兴起,清源山上还建有寺庙,如千手岩上的千手岩寺,弥陀岩上的弥陀室。千手岩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士塑像,故名千手岩,也叫观音岩。
清源山除了诸多的庙宇道观外,还有大型石雕七处九尊,而且以三十六洞天、十八胜景著称,内中留有许多仙迹。比较著名的地方有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像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龟岩、九日山、灵山圣墓等。
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的老君岩,又称羽仙岩,因为其上有岩刻巨型老君(老子)造像而得名。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石像雕于宋代,高5.1米,宽7.3米,厚7.2米。只见他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神态安详,笑容可掬。他是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家石雕造像。
千手岩位于清源山右峰下,在清源山正山门以北。千手岩后有弘一法师舍利塔。法师俗名李叔同,后在浙江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
从千手岩往上,就是弥陀岩。这里是清源山风景最佳处。有“泉窟观”“一啸台”、“岫云”、“招饮径”、“天风海月”、“一线天”等胜景。
离弥陀岩不远,就是碧霄岩。上有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造像。佛像高3米,宽6.5米。“三世佛”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他们并排结跏坐在莲花座上,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主掌现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
此外,碧霄岩沿途有“小憩亭”、“五云深处”、“小云关”、“紫泽宫遗址”、“练胆石”、“虎乳泉”、“白龙井”等许多胜迹。虎乳泉又名孔泉,因为泉水从石隙中涌出,注入一尺许见方的石孔中,味道甘甜似乳。相传古代有一母虎在此哺育幼虎,因乳汁不足,只好以泉代乳而养活幼仔,故而得名。
南台岩系一巨岩,在清源山右峰的最高处,它巍然耸立。岩台上建有寺庙,如临空中,恍如仙境。
瑞像岩在清源山左峰的天柱峰下,这里有刻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释迦石像一尊,相传佛像雕成时夜放瑞光,故名瑞像岩。佛像高4米,宽1.5米,立状,左臂下垂,掌心向外,右臂袒露作无畏手印。岩下奇石突兀,排列如群僧参禅,称为“罗汉峰”,俗称“十八罗汉朝释迦”。天柱峰周围还有狮子峰、回舶峰、莲花峰等,景色秀美。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中峰的顶端,又名“纯阳洞”、“蜕仙岩”。传说宋时的裴道人在此羽化成仙,是故洞前有裴仙祠。
宋文人王十朋作诗《咏清源山》,诗云:
州北有山幽更幽,皇天阁雨为公游。
登山如入上下竺,宴坐疑临大小湫。
扫地焚香烟偻袅,煎泉瀹茗乳花浮。
观诗起我家山兴,身在闽南梦在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