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53|回复: 0

为官20余载贪10亿两白银 乾隆为什么纵容和珅贪污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07-6-3 0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珅为官20余载,贪污的钱物折算下来超过了10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15年的财政总收入。和珅以自己这样的赫赫有名的“辉煌成绩”,成为了历史上贪官的代名词。

  和珅的主子,就是当时的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君,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开创了康乾盛世。这么圣明的一位帝王,怎么偏偏就会对和珅的巨贪视而不见呢?我不是史学家,也不是政治学家,所以,自己的理解难免会出现粗浅或昏悖,就当作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吧。

  首先,和珅成为巨贪,对于乾隆与和珅来说,是双赢的事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国家处罚最严厉的罪行是谋逆造反。犯了反逆的大罪,绝对属于十恶不赦,不仅仅是要满门抄斩,还有可能被诛九族。一个国家在平和时期,什么样的人会谋逆造反?往往都是身居高位有实力的大官。众所周知,官员所追逐的,无非就是两样,权与利。如果把权当作是最大的欲望和追求,这些人所看重的,不仅仅是对所有社会财富的占有,更在于实现在精神上对社会的统治。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站在作为国家领袖这一特定的位置上,才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如果一个官员有这样的欲望和念头,便是大逆不道,便是有谋逆之心。这样的官员对于皇帝来说,是最危险的,也是真正的敌人,因为对自己的皇权统治产生了威胁,进而有取代自己成为新的皇帝的可能。所以,对于这部分人,皇帝决不会姑息,进行打击也是绝不手软的。

  官员中的另一部分,就是以追逐和占有物质财富为主要目的的那些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贪官们。此类人的贪腐程度,与和珅一样,是和自己的职位高低密切相关的。在最初和珅从一个卑微贫寒的书生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官时,是根本不敢奢望得到成箱的珠宝玉器和成堆的金灿灿、白花花的金银的,或许,有人给他送上两箱水果之类的土特产、请他到饭馆撮一顿便会心满意足、感激不尽。随着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节节提拔,官越做越大,得到的好处便越多,在物质财富方面愈发地表现出了极强的占有欲。在对于权力的认知和态度上,不是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力,而是为了更好地为自己攫取物质财富提供更大的便利。实事求是地讲,他们个个都是饱读史书并通过层层选拔才得以成为官员的社会精英,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得到权力,靠自己的努力,更主要是靠真正的权力核心就是皇帝的给予。所以,他们便会想方设法取悦皇帝,不让皇帝对自己设防,于是,在思想上绝对忠于皇帝,在行动上绝对服从和服务于皇帝,不遗余力地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当付出这样的辛勤和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终于博得龙颜大悦,便被赏赐了更高的职位,进而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捞取好处的机会。然后,再开始新的一轮循环,继续坚持不懈地取悦皇帝,得到更大的官位,捞取更多的好处。和珅无疑是这些官员的成功的代表,直至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位置,可谓是登峰造极。

  可以说,和珅是个特别务实的人,也是个特别有原则的人,在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上可以极度放纵,但在皇权上,是绝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他对于皇帝的“忠”,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对皇帝允许和庇护自己敛财的感恩,一种是维持现状以便于自己敛财可以更长久。和珅即便是做了全国最大的官,但他所形成的“忠君、敛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发生改变。不仅如此,和珅的所谓的成功,也成了当时官员队伍学习的楷模和效仿的典范,也慢慢演变成了当时的为官之道,各级各类官员都纷纷如此操作,于是,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这说明,当时和珅的这种“经验”,是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的。这些贪官们虽然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但对于皇帝却是忠心耿耿。贪的是国家的钱,皇帝不追究,别人自然就不能怎样,所以,这些人才得以心安理得、肆无忌惮。

  和珅的官位高,权力大,势力也大,围着自己转的“和系”的官员就必然很多。在过去,官员之间的这种“结党”行为是严厉禁止的,但和珅却平安无事,这也正说明了乾隆皇帝早就把和珅看透了。和珅尽管位居群臣之首,但和皇帝比起来,也只不过是如来佛手心里的孙猴子而已,闹不出什么妖蛾子来。况且,金钱是一柄双刃剑,和珅手里聚敛的这笔特别巨大的财富,一方面是富有的满足,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对他形成了牵制和压力。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和珅既然挖空心思地积累这么多的财富,就更怕失去它,而能真正让这笔财富留下来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所以,精明的和珅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他不想让自己以及自己拥有的财富成为不稳定元素,便会自觉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地忠于皇帝。和珅与其他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所结成的无形的关系网,也是纯粹靠金钱来维系的。这些人结成的这张网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构建能够顺利得到物质财富的一条渠道,而不是为了营造与皇帝抗衡的另一个权力核心。对于这个圈子的建设,和珅作为主导者,是不可能让其变成有谋逆政治主张的非法组织,而只是互相利用和制约的松散结合,不但不会危及皇权,相反,他会在圈子里传播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更多的人认同这样的“忠君”思想,进而,让乾隆的皇权统治更加牢固。于是,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和珅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这个圈子里做自己的财富领袖,而乾隆皇帝可以高枕无忧地做自己的最高统治者。两者平安相处,互利双赢。

  其次,乾隆皇帝或许有“肉烂了还在锅里”的想法。

  在封建社会,社会财富的所有权都属于皇帝,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给予某些大臣一些土地、房屋、金钱,也是赏赐的,是一种使用权的暂时转移,根本所有权还是属于皇家的。不仅仅是这些物质上的,就连所有的公民,也都是皇帝的臣民,生杀予夺,都掌握在皇帝手里。

  和珅贪财,聚敛了惊人的财富,这样的事情英明的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听之任之,一方面有上述第一个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无非就是让和珅暂时代管一下罢了。国家真的要是需要了,可以随时将之拿回来,一道圣旨,和珅不敢不从。

  另外,这笔巨大的财物放在和珅家里,皇帝很放心。因为那个时候还不存在贪官向海外潜逃那一说,也还不可能将贪污的巨款秘密转移到海外的金融机构。所以,贪污再多的钱物,也只好藏在自己的家里。不论是国家的大金库还是个人的小金库,“肉烂了还在锅里”,反正都是皇家的,乾隆皇帝深深知道这一点,便不会视做一块心病了。

  再而言之,那个年代还没有发行纸币,都是金属货币。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银行,不可能存在银行里吃利息,所以,和珅贪污受贿的成堆的金银便只好堆在自家的库房里。这样,也相当于为国家的金库节约了场地。况且,和珅所贪污受贿的钱物中,有很多是那些价值不菲的古玩字画、奇珍异宝。如果将这些宝贝放在宫里的库房,那些管库的太监们因为不是自家的东西,便不可能会特别经心,常年的虫蛀鼠咬、发潮霉烂,肯定会对这些宝物造成损害。尤其是那些古字画,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而放在和珅家里,他是个视金钱比生命还重要的守财奴,肯定会严加看护,特别精心地来保护,保证不会有任何毁损的。和珅的贪婪,也决定了钱物在他的府上是只能进不能出,拿出去比割自己的肉还疼,更不会施舍救济老百姓。如果说是清官,就不好保证了,不仅没钱,即便真的有了钱,根本存不住,转手就发给下面的百姓了。作为政府,从老百姓身上搜刮钱财肯定会引发人民的不满。而借贪官的手,搜刮了民脂民膏,百姓的怨言更多的是发泄在贪官身上,对于皇帝的形象损伤不大。如果象征性地把民愤极大的贪官处决了,还可以得到百姓的颂扬。而那些赃款赃物,自然是要收缴国库的。这样,作为帝王,就可以名利双收了。事实也证明,乾隆皇帝的判断和抉择是正确的。

  第三,乾隆皇帝不缺钱。

  清朝贪官的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大环境是有关系的。和珅所得势的时期,是康乾盛世的后期。总的来看,国家很富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保证。最最关键的,当时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国家已经有近百年没有进行过大的战争了。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里,战争是对一个国家财力物力人力消耗最大的事情。因为是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靠的是人力。倘若有了战争,便会在全国范围征兵,征走的都是青壮年的劳动力。以人力为主的农业,一旦劳动力缺失和减少,就会对产业造成巨大的损伤,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大大锐减,国力自然就会减弱。有时候,一场战争就足以毁掉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比如唐朝的一场“安史之乱”的内战,便把上百年积淀的繁荣昌盛给打没了,唐朝也自此走向衰落。

  在乾隆时期,国家是相对和平的,没有任何的大战争,国家便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开支。再加上那个时候是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纲,第二产业很不发达,国家也没有什么重点投资和重大工程项目,所花费的财政经费,主要是日常的行政办公经费、人头费和拨付的赈灾款项等。再加上乾隆身体好,长寿,国家超过半个世纪不修皇陵。国家不缺钱,就是皇帝不缺钱,于是,乾隆便不会挖空心思算计和珅家里的赃款。从这个角度说,和珅成为大贪官,也算是一个特别的时代的产物了。

  尽管如此,和珅也没有落下什么好下场,在乾隆死后的不长时间内,还是因为自己的巨贪年纪轻轻的便送了命,落了个千古骂名。和珅家里聚敛的那些惊人财富,也随着他的生命的终结重新回到了皇帝的库房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7 07:0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