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16|回复: 0

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00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16
发表于 2007-6-24 16: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出国潮”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万国林立,除了几个大国之外,小国家多如牛毛。这就给人才流动创造了空前的条件。

卫国人公孙鞅就是在“我的事业在国外”这句流行口号的感召下来到魏国的。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投奔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中庶子,就是掌管公族事务的官员。没多久公叔座生了一场重病,魏惠王亲自前往高干病房探望,向公叔座询问他死后的人事安排。公叔座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公孙鞅,年龄虽小,本事很大,希望大王拜他为相。”魏惠王听了默默无言,用沉默表达不信任。

魏惠王准备离开的时候,公叔座把身边的人都支开,低声对魏惠王说:“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掉他,至少也要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不能让他迈出国境一步。”魏惠王满口应承下来。

魏惠王走后,公叔座又把公孙鞅招来,说:“我要诚恳地向您道歉。刚才大王问我谁可以拜相,我推荐了你,不过看大王的神情好像很不屑的样子。我这个人很讲究君臣的等级秩序,就对大王说如果不用你就要杀了你,这回大王倒答应得挺痛快。你快跑吧,别当真被割了脑袋。”

公孙鞅一听哈哈大笑,说:“没关系,我不跑,你想啊,大王既然不会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了我呢?”

果然,魏惠王回去后,对左右说:“公叔座病得很厉害,脑子都不清楚了,竟然想让我把国家命运交给公孙鞅,简直是个糊涂虫!”

公叔座死后,魏惠王根本当公孙鞅不存在,不存在的人干吗要杀他?连护照都没有没收。很明显,在魏惠王心目中,别说人才了,公孙鞅大概连个庸才都算不上。日后,魏惠王为自己的轻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公孙鞅像所有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自己是不世出的天才,一旦出世就意味着河清海晏,可是在魏国非但得不到重用,甚至杀都懒得杀他,心情十分郁闷。所以一听说秦孝公在秦国国内公开招聘人才,就动了心,于是出国西行。

公孙鞅是外国人,无法享受秦国的国民待遇,只好先投靠一个叫景监的大官。景监是秦孝公的男宠,正得势,就把公孙鞅推荐给了秦孝公。第一次接见公孙鞅的情景非常滑稽,公孙鞅唾沫星子飞溅,讲了半天,秦孝公听得都睡着了。一觉醒来,秦孝公大骂景监眼力太差,怎么推荐了一名催眠高手。景监也很生气,回去就把气撒在公孙鞅身上。公孙鞅说:“我用帝道开导大王,他智商太低,领会不了。”五天后,秦孝公再次接见公孙鞅。这次虽然没睡着,但是公孙鞅的话还是很不合秦孝公的心意。公孙鞅向景监解释说:“这次我用王道开导大王,他智商太低,还是领会不了。再见最后一次吧,不行我就走人。”

第三次接见,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回去后公孙鞅向景监解释说:“这次我用霸道开导大王,他一定还会接见我的。”果然,秦孝公迫不及待地第四次接见,这次秦孝公听得忘了神,不知不觉地一直在坐席上向公孙鞅移动,活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块。两人谈了几天还不厌倦,景监奇怪了,私下问公孙鞅:“国君高兴极了,你用什么秘密武器征服了他?”公孙鞅回答说:“前两次我用帝王之道开导大王,大王嫌时间太长,几十年上百年,成就了帝王之道的时候,大王早死了。大王想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称霸天下,因此后来我就用强国之术,也就是称霸之道开导大王,这下总算是挠到了痒处。”

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公孙鞅变法的第一关是说服守旧的官员。有秦孝公撑腰,公孙鞅舌战群儒,大获全胜。第二关是改革怎样才能取信于民。公孙鞅想出了一个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办法:在市场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悬赏十金,看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去。老百姓觉得公孙鞅简直是个神经病,谁都不动手去搬,怕人嘲笑。公孙鞅再次悬赏五十金。有一个莽汉终于忍不住了,把木头搬到了北门,果然领到了五十金的赏钱。这一下轰动了京城,公孙鞅借势颁布了新法。

颁布一年后,朝野纷纷议论新法不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刚巧这时太子犯了法,公孙鞅就把新法推行不力的原因归结于太子党的阻挠,严刑处罚了太子的生活老师和学习老师。立竿见影,从第二天开始,秦国人再也不敢藐视新法了。

公孙鞅变法十年,秦国大治,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自给自足,国富民强,一派盛世景象。秦孝公非常满意,封公孙鞅大良造的爵位。

又过了几年,公孙鞅率领大军伐魏,要报不得重用的一箭之仇。魏国派公子卬迎击。两军相持,公孙鞅给公子卬发了一封请柬:“以前我还没有出国的时候,咱俩关系不错,如今兵戎相见,不忍互相残杀。我看还是见面会盟,化干戈为玉帛吧。”公子卬本来就害怕强大的秦国军队,当然求之不得。会盟已毕,喝酒庆贺,公孙鞅早已埋伏好的甲士发动突然袭击,俘虏了公子卬,大破魏军。魏惠王只好割地求和,迁都大梁。办完割地手续,魏惠王恨恨地说:
“真后悔当初没有听公叔座的话杀了公孙鞅这小子!”

立了这场大功,秦孝公封公孙鞅於和商两地共十五座城邑,号为“商君”,从此,后人称公孙鞅为商鞅。

商鞅在秦国做了十年国相,得罪了大批的皇亲国戚。有个叫赵良的人劝说商鞅功成身退,隐居乡野,并预言“亡可翘足而待”,意思是灭亡的那一天翘翘脚的工夫就会到来。商鞅不听。五个月之后,秦孝公驾崩,太子继位,是为秦惠王。秦惠王以前的生活老师和学习老师开始诋毁商鞅。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王以谋反的罪名逮捕商鞅,商鞅连夜逃亡。逃到秦国边境,商鞅打算住店,等待第二天开关。到柜台办住宿手续时,老板摇着笔杆说:“请出示身份证。”商鞅回答:“无有。”老板看看客人说:“暂住证。”商鞅回答:“也无有。”老板诧异地看看他,说:“商君有令,住宿的客人没有有效证件的,店主要连坐。对不起,我不敢收留您。”商鞅看这架式店是住不成了,不禁苦笑,笑自己作茧自缚,紧接着又长叹一声:“改革改革,多少人假汝之名以行!他们打着改革的旗号,只不过是为了中饱私囊,我又岂能免俗?”

发完感慨,商鞅偷渡过秦国边境,逃到魏国。魏国人正对他恨之入骨呢,不承认商鞅的难民资格,将他遣送回秦国。商鞅潜逃回自己的封地商邑,组织兵马,破釜沉舟,负隅顽抗。秦惠王发兵讨伐,商鞅不敌被杀。秦惠王还不解恨,将商鞅的尸体车裂,就是五马分尸,示众,晓谕国人:“谁要想谋反,就和这个老外的下场一样!”

秦国的月亮的确比卫国和魏国的月亮都要圆,但是满月之后是弦月,月圆之后是月亏,商鞅不明白这个道理,非要和自然规律作对,结果落得个车裂的惨烈下场。同样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越王勾践的功臣范蠡的结局就截然不同了。

范蠡是楚国人,狂得很,第一次出国到了相邻不远的越国,辅佐越王勾践。楚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最丰盛的出产就是人才,直到今天长沙岳麓书院的大门两边还有一幅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牛皮哄哄得不得了。可是楚国还有一个特点:人才虽多,却一个也留不住。有一个成语叫“楚材晋用”,意思是说楚国的人才都被晋国搜罗走了。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原文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恰好和岳麓书院的对联又组成了一幅新对联,上联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下联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简直是专门唱对台戏。

不仅“楚材晋用”,而且楚材吴、越用。吴越争霸的时候,吴国最重要的谋臣是伍子胥和伯嚭,越国最重要的谋臣是范蠡和文种,这四个人无一例外,全部是楚国人!

越王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范蠡功成身退之后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话说勾践灭掉吴国后,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写了一封信:“国君忧愁,臣子就要勤奋工作;国君受辱,臣子就要判处死刑。当年我献计劝大王您向吴王称臣,以至让您受辱。本该那时就判处我的死刑了,为了报仇,拖延至今。如今革命成功了,旧账新账一起算,秋后算账,您杀了我吧。”勾践回信说:“这叫什么话!我要和你平分越国,我一半,你一半,如果你不答应,我就杀了你。”

范蠡本来就是试探勾践,一看勾践的回信,就明白了勾践的心思,立刻回信说:“君行令,臣行意。”意思是我的生活方式和您不一样,即使您下命令了,我还是要依照自己的兴趣,自由自在地生活。信一发出去,范蠡赶紧收拾细软,带着随从乘船从海上逃跑了。临走前,范蠡给好朋友文种留了一封信,上面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长颈鸟喙,按相术,鸟喙主狡诈,无情义,这样的人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欢乐。你也快跑吧!”

文种看完这封信,称病不上朝,等待机会溜走。不料勾践立马就派人送来一柄青铜宝剑,说:“你教给我伐吴的七术,我才用了其中的三种就灭了吴国,还剩下四种,请你去地下跟先王试验一下好不好用吧。”文种于是拔剑自刎。

范蠡第二次出国,从海上到了齐国,在海边务农为生,短短几年时间就累积了数十万家产。齐国国君听说了范蠡的名声,拜他为国相。范蠡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喟然叹道:“唉!坐在家里不动就坐成了千万富翁,一当官就是国相,这也未免太容易了吧。长久这样下去,不是祥兆。”于是归还相印,散尽家财,分给亲戚朋友和乡党,自己一家携带着贵重的宝物,连夜搬家,迁居到陶地(今山东定陶)。范蠡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四通八达,适合贸易,就定居下来,自己更名改姓叫陶朱公。又是短短几年时间,家产上亿。

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关进了楚国的监狱。陶朱公派小儿子带上一千镒黄金去楚国营救二儿子。大儿子一看父亲不派自己去,很生气,觉得父亲看不起自己,拔剑就要自刎,被陶朱公的夫人拦了下来。夫人劝说陶朱公:“小儿子去也未必能够救出二儿子,反而先死了大儿子,得不偿失。”陶朱公只好派大儿子去楚国。临走前交给他一封信,命他一到楚国,就去拜见自己以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生,把信和一千镒黄金都交给庄生,别的什么都不要问,尤其是千万不能和庄生发生争执。

大儿子遵命前往。一到楚国就去拜见庄生,庄生家在楚国都城的外城,家里很穷,家门都被野草封了起来,可见门可罗雀。大儿子一看庄生穷成这样,心里直犯嘀咕,不过还是遵照父亲的嘱咐把信和黄金都交给了庄生。庄生收下后说:“你快回去吧,不要再留在楚国了。将来你弟弟被放出来后,也不要打听是怎么放出来的。”

大儿子告辞出来,不放心庄生,就留了下来,用自己私自带的黄金向楚国贵人行贿,请求他们帮助营救弟弟。

这件事大儿子可干错了。原来庄生虽然穷,但名声很大,连楚王都拜他为师。收下一千镒黄金后,庄生对妻子说:“这是陶朱公送来的黄金,事成之后还得还给他,别去动它。”但陶朱公的大儿子哪里懂得庄生的意思,还以为这人是个骗吃骗喝的大骗子呢。

几天后,庄生拜见楚王,说夜观天象,发现一颗星星移动了位置,对楚国有害,只有做一件仁义之事才能消灾。楚王当晚就派人封闭了国家银行。陶朱公的大儿子所托的贵人闻讯,非常吃惊,回来告诉他说:“楚王即将大赦天下。以往每次大赦,事先都先封闭国家银行,这次应该也不会例外。”

大儿子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肯定也就放出来了,送给庄生的一千镒黄金可就白花了。于是又去了庄生家。庄生一见大惊,问:“你怎么还没走?”大儿子说:“我一直都没离开。当初为弟弟的事情来,如今大赦,弟弟自然也会被释放,所以特来向您辞别。”

庄生一听,心中雪亮,对他说:“你自己进里屋把钱带走吧。”大儿子果然进了里屋,取走了一千镒黄金,暗自庆幸不已。

这边厢庄生越想越生气,马上入宫拜见楚王,说:“那天我说的星宿的事,大王您决定做一件仁义之事。如今我听说到处都在传言,说是陶朱公的儿子因杀人被关进了监狱,他们家花费巨资向大王左右行贿,原来大王您不是因为怜恤楚国而大赦,是因为收到贿赂,为了陶朱公的儿子才大赦的。”

楚王一听大怒,骂道:“我虽然无德,可是也决不会为了陶朱公的儿子滥施恩惠!”

于是连夜杀了陶朱公的二儿子,第二天才颁布大赦令。

陶朱公的大儿子拖着弟弟的尸体和一千镒黄金回到了定陶。

到了家,夫人和家人哭成一团,只有陶朱公哈哈大笑,边笑边对众人说:“我就知道大儿子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弟弟,而是不忍心舍弃。他小时候过惯了苦日子,深知谋生艰难,因此非常看重钱财。不像他小弟弟,从小锦衣玉食,哪里知道钱从何来呢,因此对钱财根本就不在乎。当时之所以派小弟弟去,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吝惜钱财的缘故啊。老大不懂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因此救不了弟弟。不用伤心了,老大前脚刚走,我就等着接收老二的尸体了。”

范蠡一生两次出国,一次做高官,辅佐越王勾践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一次致巨富,尤其难得的是不做金钱的奴隶,散尽家财。以这样的高智商出入政、商两界,高官厚禄简直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相比之下,商鞅的智慧就等而下之了,商鞅只知道月亮是外国的圆,却不知道月亮为什么是外国的圆,也不知道怎样把月亏转化成月圆。因此,范蠡不仅安度晚年,寿终正寝,而且被后世的商人尊为“商圣”,直到今天,陶朱公的牌位仍被山东、浙江一带的商人高高地供奉在供桌上,隆重地祭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7 05: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