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吴三桂的出生和相貌
1612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明万历四十年,吴三桂出生于辽宁中后所城的一个低级军官之家。吴三桂的生母是谁,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我们现在只是知道他的继母是明代名将祖大寿的妹妹。
吴三桂,字长白,在家里面他排行老二,哥哥叫吴三凤,弟弟叫吴三辅,此外还有两个妹妹。
吴三桂的相貌是什么样的呢?简单的说,按照吴梅村的《圆圆曲》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个美男子--"白皙通候最少年"嘛。也就是说,江南的水气和塞外的长风同时溶进了他的气质,他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的双重特点。
具体说,按照刘健《庭闻录卷六》的记载:"三桂巨耳、隆准,无须。瞻视顾盼,尊严若神。鸡鸣即兴,夜分始就枕,终日无惰容。鼻梁伤痕,右高左低,中有黑纹如丝,非缔视不见。忤意,即自扪其鼻。与人语,如疾言,则意无他;或中变,则闭唇微咳,声出鼻中。以此两者测,百不失一。"这鼻子的伤痕从何而来呢?后面有交代。
清朝另一个不知名作者的著作《吴逆始末记附〈觚剩〉一则》记载:"延陵将军美丰姿,善骑射,躯干不甚伟硕而勇力绝人。沈鸷多谋,颇以风流自赏。"
2.少年时代的吴三桂:弃文从武
一心望子成龙的吴襄在培养儿子上不惜工本,曾多次劝说酷爱武术的儿子吴三桂弃武从文,还为他提供机会,投在明朝美术界的宗师董其昌门下读书。可少年吴三桂却执意不听,他认为,将来国家有难,还是要武人冲锋在前。俗语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吴三桂认为自己绝对没有入错行。早年吴襄带着儿子没从军前以贩马为业,自山东到辽东走的都是京津地区,有心计的吴三桂一直在观察着明朝的渐渐衰老的政治中枢,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个理智的青年当然会理智的选择自己的行当。
在练武场上,吴三桂表现出了很好的自律能力和吃苦精神:第一、投入:长时间单调而艰苦的练习中,他异常投入,从不偷懒。第二、好胜:另一个突出的品质就是争强好胜,从不服输。
祖大寿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外甥身上的不凡素质,对他极为宠爱,广延名师,悉心栽培。才十几岁,他的一身骑射本领就已十分出众,较场上常常夺魁,在关外军中已小有名气。
1627
年,崇祯皇帝登基,面对战云密布的关外,他决定开武科取士。录取工作由礼部尚书董其昌来主抓。董其昌拜见了已经做了京官的吴襄,打探武科人才,吴襄毫不谦虚的推荐了自己的儿子吴三桂。果然,吴三桂没有辜负父亲的吹嘘和舅父的教诲,最终以自己的实力夺得武科举人。此时,上距其父吴襄夺得武进士才5年的时间。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从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事情也怪,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是弃商从军,结果,得到了李成梁的赏识,还与祖大寿成为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此时,吴三桂又弃文从武,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会遇到什么样的机缘呢?
五、青年吴三桂的崛起
吴三桂的青年时代,正是明朝与后金政权争夺辽东的时代,因此他所生活的地区--辽东正是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而这给了他以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根据《明清史料》里面的记载,我们知道,吴三桂从青年时期开始随父征战各处,并以此而小有声誉而迅速升迁。
关于吴三桂的青年时代在战场上的具体情况,《庭闻录》和《吴三桂纪略》上面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1629年冬,皇太极亲率大军,绕道内蒙,直趋北京。崇祯皇帝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将大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当年袁崇焕被崇祯皇帝逮捕下狱的时候,袁崇焕的身边就只带了祖大寿和吴三桂这两员关外大将,还有一名是帮他背剑的贴身卫士,袁督师对吴三桂的器重,也由此可见一斑。
袁崇焕被捕之后,袁崇焕手下大将祖大寿偕同吴三桂率辽兵奔返宁远,崇祯皇帝派使者到山海关才追上祖大寿,宣称只罪袁崇焕一人,与众将无关。如此,祖大寿和吴三桂才返回孤城宁远自己的阵地,打算截击后金兵,这时已到了1630年春了。
话说这一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带领数百人外出侦察敌情,忽然与上万名后金的八旗军队相遇。八旗军队一看对方就这么点人,于是欺负吴襄他们人单势孤,企图迫使他们投降,于是这些八旗兵采取了围而不攻的计策。而这个时候的祖大寿看见后金的八旗军人多势众,不敢派兵出城救援!这个时候的吴襄等人,眼看只有死路一条了!吴三桂眼看父亲被困,万分焦急,于是大胆向祖大寿请战。祖大寿不允,吴三桂便带着二十来个家丁,偷偷的溜出城去,准备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的父亲救出来!
出城之后,吴三桂提刀上马,亲自居中,左右各置家将一人,其余十八骑分作两翼,勇敢地冲入包围圈。八旗军队在突然之间见到二十余骑明军冲来,一时束手无策。吴三桂拈弓一箭,射中一八旗军队的将领,那位将官立即从马上跌落下来!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心里面想,我要把他的首级割下来立功!于是从马上弯下腰去,不料那个将官忽然跳起,用短刀一下子就刺中了吴三桂的鼻梁!此时的吴三桂,哪里顾得上面部的鲜血呀,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将那个将官的首级砍了下来!接着,他与父亲吴襄兵合一处,将打一家,迅速率众突围!
这些八旗兵,当时却错误的分析了形势!他们认为,为什么明朝出来作战的部队只有这么少呢?对了,肯定是诱敌深入之计,我们可千万别上当!于是,轻而易举的,吴三桂就率领这可怜巴巴的二十来个人,一举突破了重围,将其父亲救回到了城中!
根据《庭闻录卷6》记载,吴三桂就是在这次战斗中,鼻子受到创伤而留下了轻微疤痕。幸亏他受伤时很年轻,靠着他旺盛的生命力,恢复得很快,疤痕还不那么显眼。也许他感到这是一个缺陷,每当与人谈话不投合时,就用手"自扪其鼻",这已成了习惯,到了晚年,也未改变。据长期同他一起共事的人说,观察他的这个下意识的动作,"百不失一"。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这个时候,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亲自出城迎接,并替吴三桂申请擢升!吴三桂孤胆救父之事,一时传为佳话!吴三桂也因为这份功劳被提升为游击将军。这时,他还不到20岁,这在当时可谓出类拔萃!
与此同时,吴三桂的义父高起潜得到三桂救父出围的消息,大喜,说:"真是我的儿子啊!"关于高起潜这个人,我们后面还会说到,这里暂且从略。
这几乎是小说演义中才会有的一战,既奠定了吴三桂军旅生涯的起点,也造就了他"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传奇名声,以至战后他的"忠孝之名,夷夏震慑,即四王子亦曰:‘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吴三桂纪略》中所说的四王子,就是大清皇帝皇太极。
一时之间,几乎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上,都传扬着"聪俊绝人"、"纯忠极孝"、"夷夏震慑"、"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吴三桂孤胆救父的英雄事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