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6-8 19:19 发表
新华社记者日前在河北省怀安县采访发现,这个县部分农村中小学仍在收取各种费用,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死角”。在这个贫困的地方,孩子的上学费用成了家长沉重的负担。从2005年开始,当地不少农民以“卖血”救急。上王庄村村民王美太从2006年冬天到现在,已经卖了六十多次。上王庄有七百多口人,村里经常卖血的就有八十多人。
“卖血供学”的新闻一出,大家都在讨论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农民卖血供孩子读书。诚然,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是罪魁祸首。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面对高昂的学费,贫穷的父母即便卖血也要供孩子读书?
这其中不仅仅有中国父母的无私精神激励,也受中国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与这一观念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年初发布《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教育成本的增加,以及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导致了“读书无用论”思想重新抬头。
一边是“卖血供学”,一边是“读书无用论”,中国的父母该如何抉择呢?他们最终还是会选择让孩子读书,特别是上小学,上初中。尽管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尽管读了十几年的书还是可能回家当农民。但是不读书,就代表着放弃了走出农门的机会。对于十亿计的中国农民来说,读书是跳出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的手段。更何况,上小学,上初中是学习基础知识,如果孩子连一点“文化”都没有,以后恐怕连农民都做不了。
对于农民来说,要摆脱这农民的身份,要想离开黄土地,除了读书可能没有其他办法。尽管现在“出人头地”的方式有很多,但如果一点知识都没有,恐怕是永无出头之日了。因此,不论读书是否有用,这学还是得上,即便去卖血,也要让孩子读书。
在中国农村经常会看到类似“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中国的农民也在“身体力行”,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卖血供学”只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罢了。
中国农民从现实生活中、从各类宣传中得出的结论就是:“无论如何也要供孩子读书”、“读书可能无用,不读书就一定无用。”
实际上,中国农民这种观念建立的基础就是教育高门槛,在中国接受教育投入巨大,这使人们对教育趋向了功利的要求,把教育当成纯粹的投资甚至是一次博弈,冀望通过成功的教育一本万利,让家庭的命运从此翻本。
要想让国人不再“卖血供学”,就需降低人们的教育成本,唯其如此,中国的农家子弟才能接受教育,中国的农民也可以让孩子上得起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