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55|回复: 0

西方古典音乐史话

[复制链接]

0

主题

24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入门会员

积分
23
发表于 2007-7-18 09: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事关心第59期: 西方古典音乐史话


                                 
rm在线欣赏    rm下载观看                                                   
Divx AVI 下载 (494MB); VCD
下载 (278MB)
                                          
主持人:相信很多观众朋友对流行音乐非常熟悉。可是提到古典音乐,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可能是严肃和高不可攀。其,事非如此。古典音乐与的生活很接近,只是大家有去认识去注意而已。在影配、广播,还有咖啡厅里....常常能听到美亲切或者是激动人心的旋律。在这一期世事关心节目中,我们要为大家介绍古典音乐的历史传承,和趣闻逸事,当然还要一起欣赏各个时期美好的旋律。让我们出发吧!

公元六百年左右,教皇葛利果一世各地教加以整理汇及改便是著名的葛利果歌。葛利果歌是西方古典音的起源。传说,是上帝的圣灵给这个教皇以启示,来记录歌。在很多古老的绘画中,鸽子的形象被用来象征圣灵的降临。

公元六百年左右,教皇葛利果一世各地教加以整理汇及改便是著名的葛利果歌。葛利果歌是西方古典音的起源。传说,是上帝的圣灵给这个教皇以启示,来记录歌。在很多古老的绘画中,鸽子的形象被用来象征圣灵的降临。
Professor Peter Jeffery : “诗篇”是《圣经》的一部分,所以吟唱“诗篇”就是朗读《圣经》,而且和《圣经》背后的造物主沟通。

葛利果歌是崇拜上帝的礼赞。他不注重感官的享受或情感的诉求,而是要表达歌词的宗教内涵。歌对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时几乎人人都是虔诚的信奉上帝。而弥撒中常用的歌曲,都是用葛利果歌来吟唱。因此一般民众对于圣歌的熟悉程度就如同今天人们对于流行歌曲的耳熟能详。

Professor Peter Jeffery : 在公元十世纪时,音乐是很简单的和声,吟唱时是用同样的旋律在高低八度或者五度音上平行的行。但是渐渐的就变得更复杂了。在十三、十四世纪之前,音乐出现了三或四个声部,而每一个声部都相当的独立和不同。

到了十五、十六世洲出出的科家、艺术家以及文家,达芬奇、米朗基、但丁、莎士比等巨星的降临,造就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这个时候,音乐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Professor Peter Jeffery : 到了十五世纪,音乐也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在作曲家Josquin des Prez(逝于1520)的那一代,出生于十五世纪但逝于十六世纪,那时的音乐有完全独立的声部。每个声部单独都是完整的旋律,但是又相互和谐。

这时的音乐,和浑厚,有很的表力,多旋律的交曲式更加的活精采。

在1600年左右,歌剧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了。它结合音乐,舞蹈,舞台布景和表演艺术,表现圣经故事,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音乐家克劳迪欧.蒙台威尔第于1607年所创作的歌剧《奥菲欧》,是歌史上最早的杰作之一。它改编自希腊悲剧,描述奥菲欧为拯救死去的妻子,不顾一切前往地狱向地狱之王求情的故事。

Professor Peter Jeffery :根 据古希腊神话,奥菲欧是一个伟大的歌手。他的歌声是如此动听,以至于动物和树木都会倾听他的歌声。就在他将和尤莉蒂采完婚时,尤莉蒂采被毒蛇咬死了。奥菲 欧赶到地狱去劝说地狱之王普鲁东,让他答应自己带妻子回到人间。普鲁东答应了他的请求,因为奥菲欧的歌声是如此打动人心。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在离开地狱 的路上,奥菲欧不能回头看他的妻子。不过,奥菲欧被许诺可以听到他妻子的脚步声。可是在某一个时刻,奥菲欧突然听不到他妻子的脚步声,他忍不住回了头。就 在这时,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子被拖回地狱。
尤莉蒂采悲伤的唱出:“啊,多么温柔、多么辛酸的眼神!”,然后消失了踪影。精灵们也感叹的合唱出“奥菲欧战胜地狱,却被自己的心所击溃”。
Professor Peter Jeffery: 在此之前也有对这个故事的表现,但主要是对历史的探究。1607年蒙台威尔第诠释的《奥菲欧》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歌剧,到今天人们仍然在表演和欣赏。

主持人:公元1600年到1750年间,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巴洛克时代。这一百多年的艺术发展,相华丽。在这个年代,歌获得很大的展,古明,小提琴、大提琴也被进一步改,音乐的和声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复杂。而这一时代最广为人知的音乐家就是巴赫。

1685年3月21日,欧洲音乐史上的伟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市。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他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小巴赫只得趁哥哥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可是,当他的兄长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却暴跳如雷,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巴赫15岁时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演奏技艺,被努尼伯格的圣马克教堂的唱诗班所录取,同时进入神学院学习。为了练琴,巴赫常常彻夜不眠。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他不仅在音乐上努力精进,而且还有着虔诚的宗教情怀。

Peter Jeffery: 很多作曲家为教堂做过音乐,但是巴赫属于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很大的神学图书馆的作曲家之一,并且他认真的研读马丁路德和其他路德派神学家的著作。

有意思的是,20世纪的一些音乐史学者试图否定巴赫的宗教信仰。
Peter Jeffery: 特 别是,巴赫生活的地方后来属于东德,被共产党所统治。所以一些东德的音乐史学者试图将巴赫描绘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先驱者,而不是一个基督徒。但是,一个出 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一九六零年代,巴赫自己的《圣经》被发现了,是存放在美国的一个路德派神学院的图书馆里。他们买下这本圣经是因为上面有一个著名的 路德派神学家的注释。在这部圣经的首页上,有一个签名,写着“J S Bach”。但是人们都说,啊,这不是那个巴赫。这是一个常见的名字,英文翻译过来就是“John Brook”,全写就是“John Sebastian Brook”。但是一些人就仔细研究巴赫的笔迹,发现这确实是大音乐家巴赫自己的《圣经》。人们开始研究这本《圣经》中巴赫在空白处写下的标注。从中,人们很明显的看到,他确实是一个基督徒,并且他用他的音乐来表达他的信仰理念。他很虔诚,而且对路德教派非常博学。

(在这本《圣经》一个空白处[2 Chronicles 5:13],巴赫写到: "With a devotional music God is always present with his grace."在虔诚的音乐中,神的恩典永在。)

巴赫相信,人所创造的音乐是“献给荣耀的神的和谐之音”。他曾说:我的音源自于信仰,我深信我的才是神的恩典;我作曲是耀神,而不是了表自己。

纵观巴赫的一生,可以看到,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的阴郁。长大成人作了父亲后,又眼睁睁地看到自已13个孩子中的8个不幸夭折。可是,他的音乐帮助人类承受了不知多少苦难,给予人类多少福音似的安慰。德国的大文学家歌德(Goethe)这样评论巴赫的音乐∶「就如永 ?? 的 和 谐与自身的对话,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有意思的是,巴赫的名字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小溪”。但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

[Filler]

主持人:巴赫的时代一过,就进入了古典期。相于巴洛克期的华丽复杂,古典的典雅了多。在个时期最重要的是奏曲式的立及发扬光大。目前我最常聆曲形式,不管是奏奏曲、交曲,还是室内乐奏曲等,都是依循奏曲式来创作的。人们最熟悉的音乐家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在世仅35个年头,就像一个灿烂无比的流星,带着神的旨意来到世间传播音乐的精髓,完成使命之后就回归天上了。他名字中的“Amadeus”,意思是“上帝的宠儿”。莫扎特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3岁开始弹琴,5岁开始作曲,6岁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在欧洲巡回演出,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他的手稿通常干干净净,而不象别的作曲家那样反复修改。

莫扎特在35年中留下了625部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莫 扎特短暂的一生也被贫穷和困苦缠绕,但是他很爱笑。他那发乎天性的纯真和善意,体现在浑然天成、完美无缺的乐曲当中,总是令人感到幸福,明朗,足以触动每 一个在红尘中仍然向往纯净光明的灵魂。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使者就是莫扎 特。”

谈到贝多芬,人们可能首先想起的是他的第五交响曲,也 就是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一开头的音乐主题震撼人心,它的第一乐章就建筑在四个音符构成的这个主题之上,它本身无比简练,却充满内在的紧张度,在不 断的扩展里发挥出令人震惊的能量,就好象一个苦痛但是坚韧的灵魂与命运的撞击。这首乐曲似乎折射出贝多芬自己曲折的命运和他不愿屈服的心。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波恩,他既是古典乐派的重要的作曲家,也是浪漫乐派的第一人。他一生遭遇多不幸,而最酷的,莫于三十后就耳疾所苦,耳中充斥尖锐刺耳的耳鸣声,最后耳全。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可能是最惨痛的魔难。在贝多芬中期的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这种苦痛,愤怒,和抗争。但是,在他生命的晚期,虽然两耳全聋,却再一次创出奇迹。他创作出大、宏伟壮丽庄严弥撒曲,第九交曲和五部弦四重奏。些作品不追求单纯的旋律美,然而却思想深邃。他的第九曲是淋漓致地歌了人典巨作,而且在音史上头一次合唱溶入交响乐。器乐与声乐融为一,是如此雄浑庄严,充。1979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被送上了宇宙飞船,发射到太空,用它来作为向外星生命展示地球文化的代表作。

主持人:十八世末,法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自由、平等、博思想的提倡,改了社、改了文化,浪漫主新的一股潮流。这个时期的音乐被人们称作浪漫乐派。

Professor Peter Jeffery: 古典派音乐强调音乐的形式和抽象的音乐特征,而浪漫派注重个人感情和经历的表达。

浪漫派的音了能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自己的情感,改了很多有的音乐形式与规则。一些新的音乐形式也同时确立起来。标题立、交响诗开创派的起、再加上器更加精良,管弦乐编制一步步扩编,造就了璀璨的浪漫派。这个年代的音家不胜枚举,有小提琴天才帕格尼尼,歌曲之王舒伯特、歌作曲家普契尼、邦、开创响诗的李斯特,还有比才,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舒曼等等。

Professor Peter Jeffery: 任何时候你读到或听到他们(的作品),你不仅听到他们的音乐,而且会感受到他们的个性和生活。

近一百年中,无数的作品生,描绘出纷繁的人间百态。音乐,如同这个时期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从歌颂神变为了表现人。

浪漫派可能是西方文明中古典音乐的最后一个时期。人类入二十世,西方音也进入了现代乐派,这可能是音史上最『混』的年代。对个人风格的追求和情感的宣泄渐渐走向极端。近50年来,很多人不再欣赏美柔和的音,而是追求嘈杂喧闹或者奇异古怪的风格,传统的音乐观念被完全打破。

记者:为什么有人会制作这样的音乐,而人们又喜欢这样的音乐呢?
Professor Peter Jeffery: 在二十世纪有很多事发生,爵士乐出现,摇滚乐也产生了。摇滚乐通常表达反叛的情绪,它起源于一九六零年代,和反越战的反叛情绪有很大关系。另外一点,摇滚乐通常和吸毒相关,它是一种放纵。相反,宗教音乐,比如基督教和犹太教音乐,是关于自省和自我约束。

记者:那么你认为古典音乐会越来越受欢迎,还是越来越少的人欣赏他?

Professor Peter Jeffery: 欣赏古典音乐需要训练和教育。如果缺少这些,就不太容易欣赏。另外一方面,在二十世纪,音乐领域被唱片公司所主宰,(这些公司)特意抑制古典音乐,因为摇滚乐可以挣更多的钱。
主持人:1990年代,一群西班牙修道院的修道士将他们礼拜时所吟唱的古老的葛利果录制成 唱片,结果大为流行,获得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很多唱片公司看到商机,也纷纷发行自己的葛利果圣歌唱片。令人感叹的是,在历经千年的世事变迁之后,还有那 么多的人又寻回音乐的本源,在那至简而又至诚的清唱中,寻到心灵的慰籍。也许,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的有一种返本归真的情结吧!世事关心,我是 萧茗,谢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次再见!

(来源:  新唐人电视台;  热门电视节目下载:   http://hotdownload.org/)
music_top.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27 10: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