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32|回复: 0

江青如何管文化?跳芭蕾也要握紧拳头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0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43
发表于 2007-7-31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由江青(见图)、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当时的江青除了在名义上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五大秘书”
之一)外,并没有其它什么实际职务。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她便从当时的文艺界入手,直至成为“艺术上的内行”以及文化领域的权威。

  插手军队文艺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发表后,引起全国震动,人们预感到一场大的运动即将到来。江青为了扩大“战果”,决定以“文艺革命”的名义找部队管文艺工作的官员开座谈会。

  1966年初,在林彪及其妻子叶群的帮助下,江青召集了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宣传部长李曼村、总政文化部长谢镗忠、副部长陈亚丁等人到锦江饭店小礼堂见面并谈话,张春桥也在座。

  江青在这次座谈会中作了几项规定:不准记录,不准外传,尤其“不准让北京知道”。接着,她又抬出了毛泽东关于文艺界的指令,讲她如何亲自买票下剧场作调查研究,“戴着大口罩到戏院看戏”,“发现牛鬼蛇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我们舞台,一塌糊涂”后把这些情况报告了毛泽东,于是“才有了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

  她还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现在已24年了,就是推不下去,文艺界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洋人死人统治着舞台,毛泽东多次批评,他们就是不听,“文艺界基本上不听毛泽东的,听周扬、林默涵、夏衍这些人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了很久,想通了,这是在文艺方面,有一条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建国17年来他们一直在专我们的政。”

  座谈会后从2月2日持续到2月19日,与会人士还在会后编纂了写成《江青同志召集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篇《纪要》后来在江青、张春桥和陈伯达(毛泽东的秘书)的修改下,对“文艺黑线专政”作了理论上的阐述。修改稿在“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的后边,还不点名地对当时文艺界如夏衍、秦兆阳、邵荃麟等人进行了批判。

  更重要的是,修改稿还将“江青同志极为重要的意见”改为与会者的“共同认识”或“座谈的成果”;把落实“江青的意见”改成了落实“座谈会的成果”。通过此次座谈会,江青朝权力之路迈进了一大步。

  毛泽东对《纪要》进行了三次修改,字字斟酌,大大提升了江青这个“无权派”的重要性和权威性。1966年4月10日,《纪要》作为中共中央“红头”文件——“中发(66)211号”文件下达全党,而江青也开始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旗手”。

  “第一夫人”的破坏力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达了《五·一六通知》,正式拉开了文革的序幕,刚刚完成《纪要》的江青,此刻居于异常显要的地位。在《五·一六通知》中,有这么一段话:“撤消原来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

  这个新的“文化革命小组”,毛泽东指定陈伯达为组长,要陈伯达“组阁”。陈伯达知道“第一夫人”的分量,便跟江青商议名单,决定以原《五·一六通知》起草小组作为基础,加以增删,于是,江青便名正言顺地成为第一副组长。不过,她其实不只是“第一副组长”,连组长陈伯达都怕她三分。后来,她实际上成“中央文革”的实际组长。

  随着文革的深入,江青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英国学者彼得·沃森在他的《20世纪思想史》(2006年6月版)中记载:江青陶醉于她的角色中,组织了无数次大规模的集会,在其中她轮番声称“爵士乐、摇滚乐、脱衣舞、印象派、野兽派”,和其它任何现代艺术的“主义”,加上资本主义本身毁灭了艺术。她所要反对的是特殊化。到1966年下半年为止,事实上中国所有重要的文化机构都受到了军队的控制。

  在那年的12月12日,许多所谓的“人民公敌”,包括剧作家、演员、电影和戏剧导演、诗人和作曲家被一律押往拥有10000名观众的工人体育场,每个人都在他或她的脖子上挂着木制的布告牌。接着,江青夺取了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没收了其设备、手稿、乐谱、电影,将后者加以重新改编并以修订过的版本重新发行。她命令作曲家撰写后来配合于“大众文化作品”的作品,并根据大众的需要改编。

  芭蕾舞剧的悲哀

  文革初期,在林彪和张春桥等人的吹捧下,江青成了“艺术上的内行”,但中国文艺却迎来了“冬季”。1966年,北京京剧一团、中国京剧院以及中央芭蕾舞团等文艺团体的建制改为军队建制,并实行军事化管理,此时,具有人民解放军文艺工作顾问正式头衔的江青便开始其京剧现代化的计划。

  在芭蕾舞领域,江青居然禁止了“兰花指”和向上翻转的手势,而与此相反地要求舞蹈者运用紧握的拳头和暴烈的动作以证明他们“对于地主阶级的憎恨”。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艺术被江青运用变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

  其实,在江青的诸多“改革”中,京剧的变种——“革命样板戏”是最有名的。从1966年12月22日开始,《人民日报》发表笔谈、文章,开始使用“革命样板戏”一词。1967年5月23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举行文艺汇演,当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把参加汇演的八部戏定为“八个样板戏”。6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汇演结束,并发出号召,将革命样板戏推向全国去。这些被江青封为革命样板戏的剧目为:《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海港》、《龙江颂》等,这些“样板戏”,可以说无一来自江青领导下的创作。其中《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剧本早在1958年就出台。其它的剧目也在1964年前后上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3 05: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