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经历了两次大幅度物价上涨,其涨价记忆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姜昆的那一声:“听说副食品要涨价了。”而这次在看到鸡蛋和猪肉都涨价后,有些人开玩笑说“要不咱们也囤点酱油”。
1988年之价格闯关
在今天看来,经济学界在1987年的某些提法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其中的典型语句包括“长痛不如短痛”,还有“价格闯关”。
1988年7月,统计局公布的物价上涨幅度为19.3%,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纪录,一下子催生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在普通老百姓参与抢购之前,商人们已经开始了囤积居奇,那时候流行的囤积物品包括钢材水泥等基建物资和彩电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囤家电在今天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亏本生意,而在1988年,一些开始有钱的中产者把存款从银行提出来,走后门去换成若干彩电冰箱,给每个子女先囤积一台以备将来婚嫁用。
对于那些没有这么多钱的普通家庭来说,抢购的第一商品就是开门7件: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些人一下子抢购了数十包火柴———每包10盒。许多商店在一天之内被全部买空。
这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抢购风潮,在一个多月后渐渐平息下来。根据统计局统计,在1988年8月,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商品零售总额增加了13%,其中粮食增销30.9%。棉布增销41.2%,电视机增销56%,电冰箱增销82.8%,洗衣机增销130%。
1992年之猴年猴市
从1989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到1992年,通货膨胀又一次降临。
由于上一次的抢购风潮记忆犹存,1992年底,中国又出现了抢购风潮。许多人选择了抢购耐用商品和奢侈品以求保值,比如黄金。对钻石的消费这个时候才刚刚露出苗头,而对古董的收藏只有少数人在行。由于工业原材料的全面涨价,囤积工业原料成了一大趋势,许多人开始尝试投入国际期货交易,根据当时的报道,许多人赔了个精光。
1992年,还出现了被称为“猴市”的中国股市,以5月26日为分水岭,之前的大牛市和之后一直到11月17日的大熊市,形成了股市的大喜大悲。
更多的普通人只是在通胀中考虑如何让手中不多的资产做到不贬值。在1992年,中国农民大量收集暖水瓶、金属制品等“耐用”的日常品,以求让不多的现金保值。而事实上,农民的直觉相当可靠,到1993年,工业品的出厂价比上一年上涨了24%,远远高于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率。
而在以后的岁月里,人们发现,日常消费品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无足轻重,而那些涨价最厉害的商品,比如房子和教育支出,正是普通人根本没法囤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