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70|回复: 0

漫话筷子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3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1
发表于 2007-8-15 02: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筷子吃饭,方便灵活,简单实用,它本是中华民族的发明,亚洲有些国家也用筷子 ,那是从我国传过去的。

筷子,古代称之不“箸”或“筋”。我国人民使用筷子的历史,大概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代,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是说商代最后一个君主纣王,用珍贵的象牙做筷子,官任太师的箕子,得知此事,甚为恼火,于是发出唏嘘的叹息。不过,直到后来的春秋战国,还不是只用筷子进餐,《礼记·曲礼上》说:“黍毋以箸”。是讲,吃黄米饭时用匕舀,比用筷子更方便。这表明,当时人们吃饭,是箸与刀、匕并用的。此外,《左传·宣公四年》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郑大夫子公“食指”大动,便对子家说,“食指动”是表示即将吃到美味。后来,郑灵公知道子公的这些话,在召集贵族分享鼋羹时,为使子公难堪,却故意不给他吃。子公大怒,遂“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这一史实,使我们了解到,当时即便在上层人物举行的宴会中,除了使用“箸”一类食具之外,同时也以直接手抓的方式来进食。所以在《礼记·曲礼上》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是说与人共餐,不能用带汗垢的手去抓饭,也不能用手乱抟饭。我国人民从汉代开始才较为普遍地使用筷子,在一些古籍中,不仅记载着许多汉代用“箸”的故事
,而且在汉代一些学者的著作中,还以“箸”为喻,阐发哲理,如王充在《论衡》中说:“以箸撞钟,以筳击鼓,钟鼓不能鸣者,撞之者小也。”王充是用人们习见的“箸”来说明他的思想,更易于理解,似可证明东汉年间用“箸”已成生活之常事。

古代的“箸”,后来又怎么叫起“筷子”来了呢?据明陆容《菽园杂记》载:“民间俗译,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行舟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和‘幡布’为‘抹布’”。由此看来,“箸”改称“筷子”,是因民间在口语中讲究忌讳,从江浙一带船工那里传出来的。明李豫亨在其《推篷寤语》中还对此作了补充,他说:“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今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可见“筷子”一名,在人们头脑中已如此根深蒂固,就连读书识字,博古通今的“士大夫”者流,竟然也“忘其始”了!

筷子是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明的产物;它将以中华民族所固有的良好习俗而永世留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8 11: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