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288|回复: 5

看看康熙大帝的手迹(组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3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1
发表于 2007-8-25 15: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熙(1654-1722)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世祖三子。1661一1722年在位,是历史山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八岁即位,年号康熙。亲政后,智捕鳌拜,永停圈地,出旗为民,发展生产,加强皇权,平定三藩,平噶尔丹,驱逐沙俄,巩固一统。精于儒学,对算学、水利、测量亦多造诣。设馆纂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

康熙的母亲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的一些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乐此不疲,学习一个时期后康熙觉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写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县城私访,在大街上铺开纸张,挥笔写到:“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丢了上边的一点,尽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语道:“听说周至有个赵涵字写得不错,诸位看我的字与赵涵比谁居其上?”
  
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康熙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母亲拿起字来端详了一会儿,说:“康熙学字数十年,只有一点像赵涵。”并把赵涵添上的一点指给康熙。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从此也坚定了他学习赵涵书法的决心。

康熙论书法长寿之道

“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之与我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长寿,而身强健。复有能画的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由是观之,凡人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玄烨主张“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过去有人认为勤奋、刻苦会损害身心健康,影响长寿,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玄烨认为书法家为写好字,在挥毫之前,总要“收视厌听,绝虑凝神,尽量做到心正气和,其效果对于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他还举例说,古代长寿的书法家大有人在,如书写“九成宫”的唐代书法家欧阳洵,终年八十五岁;写“天子庙堂碑”的虞世南,活到了八十九岁;写“玄秘塔”的柳公权,八十八岁才去世。可见玄烨的这一论断,确实是经过一番考证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紧张的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人衰老的速度反而会越慢。所以,人要想衰老得慢,就必须保持脑力和体力的活动。然而现在的中老年退休后工作量和运动量都较小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四肢肌肉筋骨运动,同时也需要大脑的思维运动,这两者的具全是延年长寿必不可少的。而书法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所以说书法可以令人长寿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而康熙皇帝级够从书法家长寿的现象中,观察到书法可以令人长寿的奥妙所在,这不得不令人信服且佩服。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8-27 23: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8-28 02: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8-28 05: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超 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8-29 22: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9

回帖

73

积分

注册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73
发表于 2007-8-29 23: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机之二:字以神为精魄


书者:欧阳询

天机之二:字以神为精魄

作者:山河

2007年8月28日


  最近偶然看到点关于书法的资料,发现书法中也贯穿着非常多传统文化的因素在里面,真是既让人倍感惊奇、又觉得应该毫不意外才对。感到惊奇的是发现中国书法中,中国古老文字本身蕴含的阴阳五行之结构,同样贯穿到了文字的书写——书法中。上苍按照阴阳五行之理,创造出了人的身体:五官五脏、 皮肉筋骨、当然还注入了最重要的“神”——人的意识、元神。上苍还按照阴阳五行之理创造了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举目可见的一草一木、土石水火,还 有看不见的空气、以及另外空间的一切。

书法最基本的要求是净心凝神。欧阳询:“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八诀》)“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传授诀》)卫铄,字茂漪,东晋人,所著《笔阵图》中,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鉴之规范。“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若此入道者之言。公认中国书史之祖东汉钟繇,“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点如山摧陷,摘如雨 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若此见道者之言。苏轼《东坡题跋》:“书必有神、气、骨、肉、 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若此得道者之言。
而且中国古老文字的阴阳五行之运作机制,同样成为书法的根基。唐太宗李世民:“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史评唐太宗工楷、草、飞白书,笔力道劲。传世书迹有《晋祠铭》、《屏风碑》、《温泉铭》等,皆雍容和雅,圆劲流丽。说起来真正发掘书法之真谛第一人,正是唐太宗。此前历来中国人写字,只是日常生活一部份,并未获得大的重视。此前之书者名家亦多是天赋使然。

武将之善翰墨者,古时不少。如传说三国时期的张飞,实乃书 法大家,但仅存几个字可作凭证。梁武帝萧衍深谙文武之道,亦只作个人修为。武者成为书法大家,跟那些纯粹的墨客文人是截然不同的。梁武帝唐太宗还有北宋名将岳飞,此三者均为统领大军飞马仗槊却敌千里之历史名将,心胸气度决非常人可及。特别是四人均是一身的高超武艺,外人实无法想像,书法跟武艺之间、跟行军打仗之间那种内在的贯通有多精绝。唐朝之开国将领,论书都带有一股凛凛的气概。“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转剔刓\u -30254 角多钩,篆体或如蛇形,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
古人能从字的结构和笔触上,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心素养来。据说从字的气血筋骨,就直接反映书者本人的气血筋骨,那么一个人的气血运作,自然从中医角度来说就反映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了。扬雄在(《法言.问神篇》)说 “书,心画也。”则书法即是心理的描绘,也即是以书之线条表示心理状态的办法。言:醉时之书,眉飞色舞;喜时之书,光风霁月;怒时之书,剑拔弩张;悲时之 书,神沮气丧;以及年壮年老,男性女性,病时平时,皆显其大概状况。心神之力指挥筋肉,筋肉之力聚于手指,指头之力量运作笔杆;笔杆动而笔尖之字随生。

说起来,古人高手辩字简直如医者把脉、相士观人般历历尽入眼底。那么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的缺点优点身体状况既然都可以诉诸笔端毫末,那么写字者尽可从一笔一画自查己身之缺失,看不到的自己,可以从字上看出。改正缺点端正心态之后,也立刻能从自己的字上看出进步来。即使自己真看不出来的,大有同辈与高手可以端 详指正。参照流芳百世的书贴,还可望见先人提高的路是如何走的,从而端正自身。

参看唐太宗的《笔法诀》:“为点必收,贵紧而重。为画必勒, 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 其笔,须笔锋先行。努不宜直,直则失力。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策须仰策而收。掠须笔锋左出而利。啄须卧笔而疾罨。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元,贵乎通变。”若作论书之字形,可谓尽矣。“为点必收,贵紧而重。”看上去跟习武人使剑、使枪的道理一样。“努不宜直,直则失力。”习武练拳道理也是如此。后世皆谓太宗书法雍容和雅、圆劲流丽,太宗诗作论文清新典雅。想不曾知道太宗习武行兵亦深得其道,是将从中悟出相通的道理溶入其中。

明白到这里,连我这个书法外行都看出点门道来了。以前听李有辅的访谈节目,记得说他以前练一宿都不感觉累,当时还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明白了,练拳、练剑练武和写字,入了门的都知道是入了道了。怎么入道?就是知道练的过程就是行气和气提升升华的过程,气越练越清,越和越清爽,心神筋骨都随之越来越张驰随机,所以不仅不累,还反而越来越精神。以前读史书,感觉唐王将士和岳家军都是越战越勇,原来人家是真正的武者是入道随机而行。武圣之称不是虚言名号啊。

书写文字的过程中对书写者的要求,与修炼的道理完全溶合在一起了。这一点使得中国书法最终发展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今天的书法爱好者,差不多个个都深刻感受到这种艺术形式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陶冶、言行举止都受到熏陶,且多少都能领略到其中那令人心仪神往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神妙,盈尺一管,竟有这么多的内涵深藏其中,也竟然深刻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内心,说起来实在是妙不可言。书法嘛,就是中国传统写毛笔字的法了。书法,古人有时亦称书道。有曰:“书法玄微,其难品绘。”有曰:“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表现形式和内涵,都算是丰富深远到无以复加。只是有待今人的认真对待和挖掘。
QianZiWen_OuYangXun.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9 00: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