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49|回复: 0

邓晓芒 请把儒学搞清楚了再发言/杨万江

[复制链接]

0

主题

1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发表于 2010-6-29 15: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你一定要比照康德的道德哲学来看儒家,那么,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律”的自我命令性质所来自的超验精神背景,并不是在儒家思想传统中不存在。“命者,令也”。道德原则在儒家是“天理”,善是“天命之性”,并不只是人性中的感性层面。儒家所谓的修养正是要从感性面提升到善作为一种“天命之性”下必须如此的自我道德命令上来,而且是求“心所同然”,是“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行之”(孟子)的普遍法则。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是什么道德只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这是在感性经验中求普遍性的一种方法。是世所公认的道德金律。

此外,做不做得到与应当不应当做到,在儒家恰恰是讲得最清楚的。知道什么叫“不可为而为之”吗?说的正是基于道德理性必然性之天命(“天理”)人应当而且必须怎样做。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说的就是一个人要奉行道德,那不是一个象人的好色那样是个感性上自然的事。道德是基于人性中一个层面的天命性质而具有应当而且必须怎样做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克己复礼”甚至“舍身取义”作为一种道德人格才是可能的。要是儒家道德只是建立在感性上,那还修养什么呀,跟着感觉走吧。感性能给人带来快乐,但感性有时候象魔鬼把你引向深渊。当然,人的感性利欲是人们做许多事的动力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仅在这个意义上,康德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也仅在这个意义上,儒学里面,也一直没有否认人的利欲的追求。但是证如荀子所言,“虽尧舜亦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欲利不克其好义”。追求“以义制利”,追求仁义之于任何感性欲求至上的价值导向。从而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是儒学讲的道德。宋儒甚至在“天理”与“人欲”那么对立的紧张关系下讲道德,靠的就是“天命之性”对“气质之性”的至上性和应然对实然的制导。那股宗教精神的劲头,那种道德理性必然性的自我命令性质,对一个研究康德的哲学教授应当能够理解才是,干吗你就看不到这个思想史的事实呢?甚至人们都批评宋儒过了头,而不是不够。儒家道德整个的精神背景就是在天之所分的天人相分而产生人的问题中来展开其道德和修养学说。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一个意思,就是你遵循天道性理你就是与天合一,反之则非。哪是什么只有感性的基础呀。儒学的特点,就在于道德的基础既不是简单的感性,也不是没有人性的基础。前者无所谓道德,后者是悬空的道德。儒学的天命是通过人性中善的潜质及其彰显开发而对人发挥道德作用的。没有这一点,善就只是悬空的假设。康德道德哲学的弱点就在这里,而这却是儒学的优点。儒学人性论经过孟荀到宋儒,已经成为一个“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结构。人性不是只有善没有恶,也不是只有恶没有善。这是人性的基本事实。基督教背景下的原罪论性恶说在其理论逻辑上根本就无法解决道德在人性的可能性问题。你只能讲合目的性之善,但讲不出利他性之善。康德哲学照样没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孟子说“可欲之谓善”。人是因为有“心”有“欲”,并支配自己这样一种“自由”,才产生了目的和合目的性的善。人也因为本具“不忍之心”或孟子所谓 “四心”而具有利他之善的潜在性。在康德哲学中,他除了把善理解为合目的性和自由意志作为善的前提,他就讲不出利他性之善在其理论上的内在可能。也许人们会说,圣经中不是教导人要把他人象自己兄弟一样对待吗?不错,是有这样的教导。但这不过是耶酥的教导而已。问题是在道德哲学中你既然假定原罪论的性恶说,那么,这在理论的逻辑上,就难以解决善在人性本身如何可能的问题,特别是利他性之善如何可能的问题。这是西方伦理学传统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善不只是可欲性或者说合目的性,善也有利他性。只讲合目的性之善,结果就变成现在的西方社会哲学中那样,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目的,也就有多元的善,进而在社会公共规则的寻求中,把善排除在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之外。哲学家们攻击道德,至少攻击伦理。说它要么不可能,要么就坏事。又有一些头脑简单的中国学者把这种理论搬到中国来,不加分辩地攻击儒学讲道德。你说的道德跟儒学说的道德就不完全是一回事嘛!你自己理论出了问题,干吗到处瞎嚷嚷,让别人也跟着你那样呀?没道理嘛!不要以为康德的道德哲学就是标准答案。你把道德之善在人类生活中如何可能讲清楚,恐怕儒学未必输你三分。不信你试试。

关于道德自由问题,孔子所谓“吾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的不正是道德中的自由意志以及道德的自律吗?你既然持康德道德哲学的观点,为什么要反对这些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想方设法要在孔子的话里面找到可以攻击的目标,是不是曲解了孔子你是不在乎的。而且,用那种好象道德是个绝对做不到的理由来批评“吾欲仁斯仁至矣”,这甚至就并不符合康德的观点。康德并没有说道德是个做不到的事情,他只不过是把道德视为一个遵循绝对的道德律令和应当不应当去做的问题,分清它不是一个感性经验中的实然问题,并不是说人就一定做不到有道德。

孔孟批评的“乡愿”,说的是那种没有道德原则和是非,只是投一乡人之愿,来博取名声,甚至自以为是的人。孔孟批评“乡愿”是“德之贼”。强调的是原则和是非,不是说的真不真诚的问题。要说真诚,你就拿儒家的诚论来说事吧!文章并没有什么有道理的批评嘛!你敢说儒学的诚论错了吗?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在儒学传统天人分而合一的精神结构中,人并非就狂妄。因为你始终只是处在天人相分的事实中,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不是天。人有人的问题,人有人的限度。包括理性的限度(“阴阳不测之谓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生命的限度(“大限”),以及“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 (孟子)的承认。修养是人向着理想的追求。信仰和修养使人产生精神的超越和道德的提升。理想却不等于人的现实本身。在这个意义上讲,人保持谦逊是儒学一贯的传统。所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那不是儒学的言论。那是佛教里面佛祖的言论,而且即使在佛教中,也只有佛祖才有这样的言论。证如基督教里面认为自己就是上帝那是耶稣而不是什么人都这样认为。这与儒学不是一回事。拿那句话来批评儒学的人是搞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29 12: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