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31|回复: 0

父母的观念是孩子的起跑线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7-9-10 10: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11-30 02:16 发表
父母的观念是孩子的起跑线
――献给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们

前言
---李晓鸣

父母的观念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您的行为、习惯、个性品格等等,不管您愿意与不愿意都深深地烙在他(她)的身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今天的父母不在象我们前辈的父母那样,只要把孩子养好就足够了,而要面对如何使自己的孩子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为他(她)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这起决于我们父母的观念。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仅有高智商是远远不够的,而情商即非智力因素才是人走向成功的决定因素。对3岁前的婴幼儿来说,良好的个性品格是情商的重要表现。3岁前是人一生中行为模式建立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当我们面对一个任性、动不动就以满地打滚要挟、自私的4岁孩子才开始教育的话,您一定会感到束手无策。那么请从零岁开始,您会事半功倍。
在这里,我们为年轻的父母们编辑了一些有可能对您教子建立新观念帮助的一些文章,以供参考。


   ---梦的梦境---
  

发表于 2005-11-30 02:17  
音乐与智商、情商
----李晓鸣

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一门给人以美感的艺术,而且她将超越自身的传统功用,在推进大脑进化领域里和影响人的个性形成方面展现出另一面的辉煌。

1.音乐与大脑
智商(IQ)既智力商数。它是心理年龄与实际之比的百分数,换句话说,心理学用智力测验的方法测定人的智力水平,其智力测验后的结果来评定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称为智商。而智力是与大脑紧密相关的。在大脑没有先天遗传缺陷的情况下,智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大脑建立的无数突触联系。近来,人们惊奇地发现,音乐作为一种有规则震动的声波现象“乐音”,能有效地刺激和影响大脑及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尤其在人类大脑发育的高峰期――胎儿和婴幼儿时期。

最近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利用磁场扫描成像技术证实了这一点,其实验结果表明:初生婴儿接受信息刺激的多寡直接影响他们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接受信息刺激少的婴儿,其大脑神经元的分支――轴突、树突少,而且联系少(突触少),反之就比较多。胚胎学告诉我们:4 - 5个月胎儿的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等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胎儿已经能够接受来自外界的声音、触觉等信息了。如果我们这时就给胎儿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波、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触摸胎儿、母亲对胎儿亲切而温柔地说话等丰富的信息环境刺激,将大大有利于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为智力的发育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处在封闭、黑暗子宫里的胎儿来说,音乐是开发胎儿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的最佳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说教育从胎儿开始。

2.音乐与右脑
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而创造力是与右脑的认知风格有关。美国心理学家T.M.阿玛拜尔认为:富于创造性认知风格即感知敏锐,能打破知觉定式和思维定式,记忆广阔,能在不同信息间产生联想,欣赏和理解复杂性,富于想象等。就是说创造力与直觉、想象、联想、敏锐、悟性有关,这正是所见长的功能。在经过几前年的“左脑教育”(语言、逻辑、分析、数学)模式后,人类急需一次“右脑革命”,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那么如何开发右脑潜能?我认为音乐将是开发有脑潜能的最佳途径之一,而建立良好的音乐感觉的最佳期是胎儿和婴幼儿时期。澳大利亚堪培拉产科大夫曾让35名孕妇每天来医院欣赏音乐,以帮助胎儿神经系统得到发展。她的“学生”出生后智力都表现优良,并具有良好的乐感。
“感情、激情是生命活力的一部分。它们使脑的感觉输入多姿多彩,也驱使脑作出运动反应。它们给脑以动力,并在理智力量后面提供了创造和毁灭的能源。”神经学临床经验已证实,过于忧伤、悲伤的情绪有可能毁灭一个人。而良好的情绪和有着向上的激情的人却使人的生命充满活力。虽然我们现在仅知道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扣带回”与感情相连,而它如何提供创造心理能源的生理机制还待于研究,但充满激情能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是显而易见的。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她能以最直接、最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激起人们的情绪和激情,唤起人们与作曲家类似的情绪情感和与作曲家表达的内容达到一种类似的“同构”,这就是我们说的音乐具有“唤情”特征和内容不确定性特征。正是这种“唤情”特征和“内容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以广阔的心理空间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尽管美学界关于音乐是否有内容至今仍争论不休,但音乐能使人激动、给人以美感、愉悦、忧伤等情绪情感体验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我们说,音乐这一特殊的声音符号,在影响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她特殊的意义。

3.音乐与情商
情商(EQ)是与智商相对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情商即情绪智力,是一种驾驭自己的能力。包括驾驭自己的情绪、思想、意志,控制和协调构成自己心理过程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它还是一种人格状态或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智慧的操作系统,把非智力因素看作是动力系统,并指出在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IQ)占20%,而其它非智力因素(EQ)占80%。总之,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商的高低。
音乐发展到到今天不仅作为一种给人们娱乐、休闲的形式而存在,她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在对人的品质形成、情感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心理学家指出,开朗活泼的性格、坚韧的意志力、自信心、敏锐的气质等是情商中重要的因素。笔者在1993年,曾对4岁开始学习钢琴的儿童作一个关于“音乐与智商和个性”课题的考察和随访发现:80%的小朋友在学校的成绩属于良好或优秀,95%的小朋友性格都比较开朗活泼、自信、有比较好的制自力,心智比同龄小朋友成熟,善于和小朋友交往等。由此看来,音乐在培养情商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诸文化对人的陶冶来看,甚至可以说音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其它文化所不能代替的。
另外,我们知道大脑边缘系统的“扣带回”是与情感相连,而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无疑能刺激它的发展,并使其变得敏感而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在培养情商方面有着她独特的功用。

4.音乐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理论依据
在自然界里,声音分为两大类:噪音和乐音。它们都是以一种声波的方式运动。只是无规则运动的声波称为噪音,而有规则运动的声波称为乐音。
将自然界声波的波动现象分析来看,它们可分为三种形式:1/f0、1/f1、1/f2。1/f0现象波动的音是一种较强的刺激,人根本不能接受;1/f2现象波动的音有易使人产生厌烦感;而具有1/f1现象波动的音却能使人心情坦然、舒适。有意思的是,大多数音乐的声波都呈优良的1/f1特性,而人类的身体处于舒适状态时,脑波也具有1/f1特性,大脑处于最佳状态。由此推测:具有1/f1特性的声波对大脑有良好的刺激作用而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此外,具有1/f1特性波动的音乐通过听觉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大脑引起神经细胞兴奋,从而达到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尤其在胎儿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将具有1/f1特性波谱的优美、抒情的音乐每天定时反复给胎儿听,显得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生活在封闭的宫腔里的胎儿来说,最能直接接受外界良好的信息之一莫过于具有1/f1特性波谱的音乐声波了。因此,我们说具有1/f1特性波谱的音乐声波是刺激胎儿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的最好媒介,是开发胎儿智力发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我们编辑的“胎教音乐”便是根据这一理论依据而制作的。即将具有1/f1特性波谱的音乐以及选择尽可能含盖更多不同音色的声波信息的音乐编辑起来,每天定时给胎龄4个月以上的孕妇听,通过单孔双头输出耳机让胎儿和孕妇同步接受音乐信息。这样,胎儿一方面能直接接受来自孕妇腹部传递的音乐声波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孕妇对音乐信息感受而产生丰富的情感心理效应,经神经递质传达给胎儿,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刺激胎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经验告诉我们,孕妇情绪过于忧伤、悲哀甚至会造成胎儿流产,而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利于调节孕妇的情绪,能促进胎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
总之,大脑神经系统在早期发育阶段接受越多良好的信息刺激就越有利于为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一旦“神经元之间的某神经键(突触)被频繁重复使用,那么其产生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就为轴突、树突和突触的建立提供更多的几率,从而奠定智力发展的生理基础。由于音乐对于人类的听觉、感觉、体验、知觉等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感染力,音乐中跌宕起伏的旋律、充满动力感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多变而谐和的声波等等,能在极短的时间片段里包含如此丰富的声波信息是其它声音信息所不能比的。因此,音乐比其它声波信息更容易被胎儿和婴幼儿所接受,更适合为胎儿和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从而刺激智力发展。

    ---梦的梦境---
  
发表于 2005-11-30 02:18  
音乐是胎儿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李晓鸣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可以从胎儿开始,人生的起点不再是新生儿,而是受精卵。于是人类的最初教育从小学教育过渡到学前教育、零岁教育直至胎儿教育的过程。人类的文明始于语言的产生,而教育使文明得以承传和发展,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的高速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今天更加重视教育,而胎儿教育是人生重要的第一步。那么对于生活在封闭而黑暗的子宫里的胎儿来说,音乐是影响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的最佳手段之一,它为婴儿的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类的大脑发育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妊娠3 - 6个月。这一时期是脑细胞体积和神经纤维的增长,使脑的重量不断增加的时期。第二阶段是妊娠7 - 9个月。这期间主要是大脑支持细胞和神经细胞增殖及树突分支的增加,使已建立起来的神经细胞,发展成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结合,以便传导神经细胞中的兴奋冲动。而这一点对于人的智力来说,要远比神经细胞的数目更为重要,因为决定智力的高低的因素是与大脑建立无数突出的联系。第三个阶段是出生以后至3岁左右。这一时期主要是神经胶质细胞的发育,是大脑增长的又一高峰期。
从胎儿的感官发育来看,胎龄4 - 5个月已具备了人的一些感知能力。尤其是听觉和触觉已经初步建立。也就是说,这时的胎儿已经能接受来自听觉和触觉的信息了。由此看来,胎儿至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因而也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
最近,美国一研究机构利于单光子断层扫描成像术证实:初生婴儿接受的信息多少直接影响到其神经系统的发育。接受信息少的婴儿大脑神经元分枝――轴突、树突少,联系(突触)也少,反之就多。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胎儿教育的可能性。胚胎学告诉我们:4 - 5个月胎儿的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等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如果我们这时就给胎儿提供适宜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波、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轻柔地触摸胎儿、母亲对胎儿温柔地说话、歌唱等丰富的信息环境刺激,将有利于大大地促进胎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由于音乐对于人的听觉、感觉、体验、知觉等有着最直接的感染力,音乐中那跌宕起伏的旋律、充满动力感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多变而谐和的音乐声波等等,能在极短的时间片段里包含如此丰富的声波信息是其它声波信息所不能比的。因此,音乐更适合为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提供良好而丰富的信息环境,从而刺激智力发展。
但“音乐胎教”,不仅仅只给胎儿听听音乐就可以了,而对音乐的选择、频谱范围的界定以及波谱类型的确定都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孕妇应在什么时候给胎儿听比较适合、如何给胎儿听、孕妇进行胎儿音乐教育时还需做哪些与音乐相配合的辅助教育等等都应针对胎儿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来确定,才有可能较全面、科学和有效地达到开发胎儿智力的目的。


   ---梦的梦境---

发表于 2005-11-30 02:18
培养比IQ培养更重要

很多家长都很熟悉IQ(智商)这个词,并且非常关心自己孩子智商的高低。现在,科学家又提出和情商有很大关系。同时,教育家还认为,对于婴幼儿来说――
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于是,从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能多少字、背多少首唐诗、数多少数、做多少位的加减法就成了家长们横向比较的标准,且不论这些标准能否衡量智力方向首先就发生了偏差。
对孩子的教育为什么会失败
在一次小范围的调查中,30位5 - 6岁的孩子的母亲中,80%的人自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
有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脾气骄横,有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不会也不和其它的孩子一起玩,有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十分厌倦学习知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北京鸣子音乐开发智能中心的人李晓鸣女士认为:现在绝大部分孩子的智力遗传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父母都对孩子的智力培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投入。问题就出在孩子的个性品格上。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个性品格对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遍远山区里农妇的三个儿子能先后考上博士,为什么世界上许多杰出的企业家都出身贫寒。美国曾对100名智商在150以上的人追踪后发现,只有40%的人在他(她)所在的领域表现杰出,这说明仅仅有高智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学家尤其指出,少儿时期是人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3岁前,EQ培养比IQ培养更重要。
EQ是英文“情绪商数”的缩写,是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反应、个性、脾气、感情、习惯,以及面对困难挫折的态度与处理方式的结合,它包括认识、了解自己的情绪,妥善调整情绪的能力,鼓励自己,认识他人的情绪,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情商和智商相比具有可学习、可训练的可能性,越早培养效果越明显。
EQ如何培养
EQ培养可以针对上述EQ的内容,让孩子加强自我意识,学习了解自己的感觉,表达自己的感觉,以及发展自制力、同情心、学习处理焦虑、愤怒、悲伤的方法,培养关心他人、互相合作的精神,使幼儿的智慧和情绪结合,心理更加健康地成长。EQ培养也有许多可以借助的手段,如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已经出现了专门的EQ教育指导机构――北京鸣子音乐开发智能中心,该中心有两个创新,首先,她是第一个提供音乐与EQ培养服务的机构。中心的创办人李晓鸣,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学系,一直从事音乐对胎儿和婴儿大脑发育以及婴幼儿性格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她将音乐进行了有目的地选择和组合后,提供给孕妇和婴幼儿。有的曲子旨在音感、节奏感的培养,有的曲子启发孩子想象某种意境,体会母爱的温暖、深厚或引导孩子进入平和宁静的情绪。李晓鸣认为,音乐不光是放给孩子听,幼小的孩子喜欢父母坐在他(她)对面,跟着音乐哼唱,这样才能感染孩子的情绪。一、两岁的孩子听音乐时,父母可以握着他(她)的手轻轻跟着节奏摇摆或拍打,也可以让孩子自由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使孩子懂得音乐可以表现情绪。
李晓鸣还提醒家长们,除了音乐、父母的爱抚、绘画、图书、甚至玩具,都可以要助于孩子的EQ培养。
目前,EQ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国内外教育学家的一致认同,鸣子音乐开发智能中心这一新生事物也必将带动更多的关注EQ教育的服务机构的出现。重视EQ,让EQ的培养和发挥提供更多帮助,――当我们的家长能逐渐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的水平将迈上新的台阶。

   ---梦的梦境---
发表于 2005-11-30 02:19  作者个人文集 作者资料 访问我的空间 给我发悄悄话   
字体:小 中 大
走出零岁教育误区
----李晓鸣

“零岁教育”对于当今年轻的父母来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关于“零岁教育”的书更是比比皆是,但其结果却令人担忧。我们曾就对“零岁教育”这一概念作过小范围的调查,80%的父母认为:“零岁教育”就是“早教”,早认字、早学算术、早背儿歌等等。即仅注重语言、认知、逻辑等左脑方面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性格、人格等右脑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远远未得到重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绝顶聪明而性格孤僻、倔强、自私和缺乏社会能力的人,如何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有一个愉快、健康、成功的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然而70%的父母坦言他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这是一家机构对7岁以下儿童的父母作的一项调查结果。那么我们如何有效、科学地进行“零岁教育”?首先走出零岁教育误区――重视3岁以后的教育,忽略3岁以前的教育;重视智力培养、忽略非智力因素培养;重视左脑教育,忽略右脑教育;违反婴幼儿生理特征主观教育;神童式的教育。
误区之一:重视3岁后教育,忽略3岁前教育
尽管“零岁教育”已深入人心,但真正了解3岁前婴幼儿潜能和心理特点的父母却不多。有一篇文章的名字叫“婴幼儿的潜能父母真的不知道”,它便道出了今日做父母的一个盲区。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那些刚做父母们的情形就会发现:对于3岁前的宝宝,父母们可为宝宝买各种昂贵的名牌――吃的、穿的、用的等等,但对于宝宝的心理成长、智力发展却不舍得多花一些时间和财力。如把小宝宝交给阿姨或奶奶姥姥喂养就万事大吉。可是对于3岁以后的宝宝来说可就大不一样了,买各种高档玩具;送最好的幼儿园,即使花上十几万也在所不惜;周末带着宝宝奔赴各种舞蹈、绘画、钢琴、英语等培训班开发智力,可谓用心良苦。而实际上3岁前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和心理成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
“二战期间”,美国一位叫丹尼斯的心理学家曾在孤儿院对婴儿做了一项实验:他把婴儿分为两组,两组都以同样的方式喂养,只是将其中一组与世隔绝,不与他们说任何话和有任何信息交流。后来这一实验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强烈的抗议,实验便停止了。可是当这批被实验的婴儿重返社会时已成为智力低下的幼儿了。尽管专家们精心教育、补救也无济于事。大多数到了19岁时只能达到7岁的智商,有的二十几岁就离开了人世。这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的智力发展有一个关键期。
另外,3岁前也是人的性格、品行和行为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行为模式有70%是在6岁前形成的,而3岁前就占了40%;20%是在2岁前形成的。只要做过父母的人都会有体会:一般来说,半岁的宝宝在脾性、行为习惯等已经开始慢慢地表现出来了,到了一岁半时就已明显地显现出来,到2岁虽说还没有定性,但已充分表现出来了。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当3岁的宝宝动不动就大哭、满地打滚示威的“小皇帝”时,才开始调教的话就很难了。可以说3岁前的个性、品性以及行为模式有可能对宝宝以后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心理医生在对他的病人作治疗以前要了解其童年和婴幼儿成长的经历和环境,甚至了解他母亲喂奶以及对待他(她)的方式。总之,人类仅会用哭泣来表达愿望到用语言表达、从坐立、爬行到直立行走甚至个性性格和行为模式雏形的建立都是在1岁左右完成的。可见婴儿期是人一生中成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因此3岁前的教育有着它深远的意义。
误区之二:重视智力培养,忽略非智力因素培养
“性格决定人生”。这是许多成功者的一个共同感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仅有高智商是不够的,而社会能力、意志力、个性、品格以及驾驭自己的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与智商占有同等的重要位置,甚至有时候对于人的成功起着决定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曾对“天才学校”的小神童们进行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当中只有40%的人在他们所在的领域里表现杰出。由此可见,不是仅有高智商就可以达到成功的。再如两位在加拿大留学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因不能承受前途暂时所面临的困境而双双自杀在异国;一位很有前途的留美博士因与其导师产生摩擦而失去理智将几位物理学家当场打死,然后自杀。为此使美国在物理学领域里将落后十年,损失惨重。这几位高智商的学子还未实现其人生价值就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如果他们在在个性上性格开朗、心胸开阔并能驾驭自己的情绪的话,也许这样的悲剧便不会发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特有的“独子文化”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他们聪明、见识广等等,但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缺乏婴儿心理需求的了解、没有意识与婴儿交流(认为3岁前,尤其是1岁前的婴儿什么都不懂)、长辈的溺爱以及现代封闭式的居住模式等多种因素使得许多孩子缺乏社会和生活能力、自私、性格孤僻以及性格障碍等问题。据一家权威机构的报告称:中国有40-60万儿童患有孤独症和性格障碍。专家指出,儿童孤独症和性格障碍大都源于早期婴儿时期的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当问题出现以后才引起重视,到处寻求治疗已为时太晚。世纪上,我们的父母只要在0-3岁行为模式和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期对宝宝的心理健康、性格培养等非智力因素加以重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便会大大降低孤独症和性格障碍的发生,使宝宝在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大多数年轻的父母在培养宝宝智力方面都会加以重视。如怀孕时便开始“胎教”,宝宝一出生便准备好了一系列开发智力的丛书等等。但在如何使宝宝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长和个性性格得到良好发展方面却知道的很少,为此,许多父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曾有一位四川的女士来电话咨询谈到:她4岁的儿子很聪明,但常常突然把桌子上的东西愤怒地掀到地上、大叫、用头撞墙等反常行为。当我向她询问0 - 3岁期间的成长情况时便了解到,由于宝宝半岁时,他们就将孩子完全交给了爷爷和奶奶两位老人带,父母由于工作很忙,很少看望宝宝,更不要说和宝宝交流和嬉戏了,宝宝缺少爱的滋润,他的情绪、情感没有得到充分宣泄而产生压抑、没有安全感,以非正常的行为来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其二,由于两位老人的性格属于内向型的,对于天性活泼、好动、渴望交流、精力充沛的婴儿来说,就好比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其心理、性格的成长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行为模式和性格雏形建立的关键期:0 - 3岁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后果和代价是沉重的。我们不一定要把宝宝培养成为一个高智商的“神童”,但我们一定要给宝宝一个健康的身体、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格。
误区之三:重视左脑教育,忽略右脑教育
心理学家指出:“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它与右脑的认知风格紧密相关,然而我们从婴儿到大学近20年的教育却局限于左脑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已沿袭了几千年。。为此教育专家们指出:在经过几千年的传统“左脑教育”模式后,人类将急需一次“右脑革命”。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意识到,人类两侧大脑的功能是不完全等同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类揭示了左右脑功能和特殊化现象。从此人们才对左右脑功能有了真正的认识,即左脑擅长于语言、逻辑、分析、数字等,而右脑则擅长于描述、模拟、想象和情绪表达、意志力控制、人的个性倾向以及人格特征都与右脑有关。可是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模式――语言、数学、逻辑、推理等使我们的左脑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发展,而相比之下右脑潜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开发人的创造力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创造力智慧所推动的,而创造力正是来自于右脑的认知风格。
1999年初北京的一些学校启动一项“中小学生右脑教育”工程,它标志着我国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实际上“右脑教育”的最佳时期应从零岁开始。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大脑发育有三个高峰期,胎儿期、0-3岁婴幼儿期和4-12岁儿童期。其中0-3岁是最重要的时期。无论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大脑重量以及脑细胞数量的增加还是认知以及左右脑思维的发展等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建立的重要时期。但是,我们发现无论是众多的“零岁教育”的指导书还是重视零岁教育的父母在实践中都侧重于左脑教育而忽略了右脑教育。如宝宝3个月大时就让宝宝认贴在相应物件上的“识字卡片”、半岁就开始教宝宝说话、1岁左右开始背诵儿歌和数数、2岁半左右开始学算术等左脑潜能的开发教育,而对宝宝联想、想象、形象等思维和描述、情绪等右脑潜能的开发教育却几乎是一片空白。
只要是一个稍微细心的母亲都会发现:宝宝在1个月左右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就已显现出来了。如这时您面带气愤的表情用粗鲁的语言对宝宝说话,他(她)便会表现出惊恐或大哭起来;当您用愉悦的表情与宝宝逗乐时,宝宝便会露出灿烂的微笑;2岁左右的宝宝会对咬了一口的圆形饼干说“它是月亮”;当宝宝举起一根弯曲的小草可能会对妈妈说“这是小鸭子或小鱼”;当宝宝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不、要”等词时,就会用摆手、点头等形体语言表达了。它充分表现出宝宝联想、想象、形象思维方面的聪颖。实际上宝宝右脑的潜能和左脑潜能一样的发达,只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将宝宝的这一天份无情地泯灭了。那么如何在宝宝大脑发育的最快时期开发宝宝的右脑潜能?我们说音乐是开发0 - 3岁右脑潜能的最佳手段之一。
误区之四:违反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主观教育
大多数年轻的父母,都知道从零岁开始培养婴儿说话和认字等能力。几个月大时就将字牌挂在相应的物见件上,教宝宝认字说话,给宝宝每天朗诵不同的童谣、做不同的游戏等等。实际上这种培养宝宝的方法是一种误区。如从0 - 1岁婴儿的生理和心理来看,由于发音器官以及对舌头的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说话能力并不是这段时期培养的重点。而宝宝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远远强于他(她)说话的能力,但很少有母亲去培养宝宝的语言领悟能力。
只要当过母亲的人都有体会,宝宝2 - 4个月大时,已经能听懂一些话了。如当您对宝宝说:“宝宝,用双手扶着奶瓶。”他(她)便会用两只小手扶着,而宝宝要把这句话完整清楚地说出来要到2岁左右。可见宝宝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从一两个月时就显现出来了。也就是说,宝宝做不到的,我们硬要“拔苗助长”,而宝宝擅长的我们却不理会。另外0 - 1.5岁的宝宝喜欢听重复的故事、儿歌、童谣等。因为他(她)听故事的快乐在于您讲前面时,他就知道您下面要讲什么。我女儿从零岁时就开始每天听我重复地讲《小人鱼公主》的故事。据观察,她2个月时就能比较专注地听故事了。4个月以后,只要我对她说:“妈妈给您讲《小人鱼公主》的故事好不好?”她就会高兴地挥动胳臂,7个月时能听懂两个故事,并且有自己的爱好选择。当我说:今天妈妈给您讲《龟兔赛跑》吧?她只用眼睛直直地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接着我说:“那讲《小人鱼公主》吧!”她立刻露出灿烂的微笑并高兴得全身扭动,到8个月时,她已经对故事很熟悉了,每当我讲到:“突然,”然后问她:”怎么了?”时,她就会撅着小嘴发出“呜――”的声音并挥动着胳臂模仿刮风。因为她知道我在讲到“突然”之后,接着讲的是:刮风下雨了,船翻了,王子掉进了大海......。于是她就用她的形体语言来向我展示她所知道我将要讲的内容。然后自豪地看着我,我便给予她热情的赞扬。
对于3岁前的宝宝来说,我们给宝宝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使宝宝快乐、满足、你讲上句他就知道下句的成就感的心理需要和满足,同时通过讲故事培养宝宝的语言领悟能力、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养成喜欢听故事的好习惯和“亲子教育”等等,而不是要灌输许多故事给宝宝听来开发宝宝的智力为目的,那种一天讲一个故事、朗诵一首儿歌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做过妈妈的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如果当宝宝烦躁不安时,您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对宝宝说话,他(她)便很快地安静下来――情绪感知能力;5个月大时,当妈妈说“灯灯在哪儿,他(她)就会用眼睛去寻找或用手指出来――认知能力;6个月的宝宝还不会说再见、谢谢等词时,就已会通过挥动胳臂或抓、握手来表达再见、两手相抱表示谢谢了――形体语言;11 - 15个月的宝宝还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各种动物的特征和区别时,就已会通过叫汪汪汪、呱呱呱等来表明小狗和青蛙的区别――形象思维能力,都是在宝宝还不会说话前就显现出来了。可见宝宝的潜能是多方面的,他(她)的语言领悟能力、形体语言能力等的发展早于说话和认字的能力。
总之,零岁教育应遵循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即:语言的领悟力、形体语言、形象思维、联想思维、性格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表达自我等等来培养宝宝,而不仅是以宝宝能认多少字、背多少儿歌为准绳来培养。
误区之五:走出神童式的教育误区
大多数人对神童的界定是以他(她)超常的记忆和高出同龄孩子认字能力来判断的,即某小孩3岁已经能认两千多个字、4岁能背300多首古诗、6岁就上小学3年级了等等,一些传播媒介在报道某个神童时也是这样来大加宣传的。于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便以这一模式为目标来强化培养自己的孩子,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有一位“神童”,4岁就上小学一年级了,当时北京一家报纸还曾对她进行过报道。可是当她上到小学4年级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初中时她的成绩在班上只排到中上,遗憾的是最后没有考上大学。实际上这不算什么,更令人担忧的是“神童”式的种教育方式有可能使孩子的心理、人格等方面得不到健康发展。北京青年报曾采访过一位14岁的少年大学生,他完全是由于他父亲通过强行超前教育而成为“神童”的。当记者问他对父亲的看法时,他说了一句出乎人们预料的话:“我想杀死他”。据他母亲说:有一次他真动了杀父亲的念头,差一点动了真格。可以想象,假如这一念头成了事实,“神童”便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对于3岁前的婴幼儿来说,“神童”式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弊端更为严重。首先,使婴幼儿的左右脑得不到均衡、全面的发展,‘神童”式的教育仅仅是左脑教育。人类的大脑是从右脑发展起来的。胎儿和婴幼儿主要使用右脑,古时候的人类右脑优于左脑,以使用右脑为主。人类左脑的使用是从有了语言以后才开始的。胎儿及0-3是以右脑为主的时代,而以语言、逻辑等左脑“神童”式的教育,并没有使宝宝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其次,“神童”式的教育有可能使宝宝的生理、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性格、行为模式建立的重要时期的婴幼儿来说影响更为深远。有一位母亲带着她4岁的宝宝前来咨询时谈到,她孩子很聪明,但他除了喜欢看书、写字、听故事以外,好象再没有别的让他感兴趣的事,而且特胆小、脾气大、不愿意到公共场所去玩,更不要说和其他小朋友玩了......。其实她是一位很尽职的母亲,但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她正象我们所说的那种用“神童”式的教育方法精心地培养她的宝宝,但她忽略了宝宝“情商”方面的教育。社会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仅有高智商是远远不够的。美国一心理学家曾对“天才学校”100名“神童”进行了2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表明:他们当中只有40%的人在他们所在的领域里表现杰出。可见,“神童”并不意味着成才。成才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一)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8 04:5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