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82|回复: 0

何止是一种娱乐方式?深度解析美剧粉丝群落生活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07-9-19 1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狱》第三季、《英雄》第二季、《实习医生格蕾》第四季、《绝望主妇》第四季等剧目将于9月中下旬相继播出。对于许多美剧粉丝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盛宴的开始。经过电视和互联网的哺乳,国内已经形成一批疯狂的美剧粉丝。如果可以用所喜爱剧种的标准来划分阶层,那么美剧阶层的特征或许就是比较年轻的、学历较高的、收入不错的、视野较广的白领或是大学生。

  美剧粉丝群落生活

  仅仅用了30天的时间,“越狱250”就在互联网上声名鹊起,几乎让所有的《越狱》粉丝熟知这个名字。

  “越狱250”的走红

  “越狱250”自称是美剧超级粉丝,从《越狱》第一季播出时就开始追踪这部电视剧,觉得其节奏和智商很符合他的个人口味。8月8日,他发布了他的成名作——模仿《越狱》里的情节,把牙刷烧化,滴在印好钥匙模具的香皂上,制成一把钥匙,试图用这把钥匙开锁,最后试验失败,证明越狱里的情节是胡扯。在随后的一周内,他陆续发布了“面粉破解密码”、“螺栓磨成改锥”、“硫酸腐蚀铁片”等三个试验,其中“硫酸腐蚀铁片”被“越狱250”认为是最成功的试验,也是让广大越狱粉丝最为兴奋的一个试验,因为试验的结果和越狱里的镜头具有惊人的相似。



《越狱》第一季(资料图)


  “越狱250”说:“身边的越狱粉丝很多,包括网上的朋友,他们热情提供帮助,比如硫酸腐蚀铁片的试验,我专门和一位曾经教化学的朋友探讨,还有胡克定律,也是和很多人交流,最后请了哈工大的研究生帮我们计算打孔的准确位置。”

  “越狱250”表示,原本他只是想在等待《越狱》第三季的空当中做一个娱乐网民的小实验,不料却引起了不少美剧粉丝的追捧。8月27日,“越狱250”又在自己的博客中透露:将组建一支真正的“越狱逃亡团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真实的“被通缉的感觉”,团队成员共5人,除了领头羊“越狱250”之外,还有四名团员,他们也都是越狱的忠实粉丝,现在团员基本信息已经公布。“越狱250”会按期在网上发布能找到“逃犯”真实信息的越狱密码,只要能破解它,任何网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抓捕逃犯”,该“逃犯”即退出游戏,直到30天后检验有几人能“越狱”成功。

  组建越狱团队主要是靠朋友推荐和网上联系,最后选择了四位成员,他们的真实身份分别是公司职员、开工作室、会所店长和自由职业者。“逃亡生活”开始后,现实中的故事也就多了起来。对于“越狱”成员莎拉娃娃来说,几乎每天都是紧张的,现在出门做正经事的时候总是戴着假发墨镜。

  疯狂的群落

  “越狱250”在网上走红,跟绝大部分美剧粉丝通过网络视频或下载观看剧集有关。早在2002年,当公众网还很慢的时候,高校学生们已经可以在校园局域网上在线点播视频,或是在FTP上用几分钟下载一集《老友记》。正是这批习惯下载、习惯工作室和字幕组的大学生,成为日后通过网络观看美剧的主力观众。此后,不断增加的带宽和P2P软件的广泛应用,在线观看或是下载,也把便利和迅速带给了普通网民。

  美剧粉丝队伍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第一时间看到《越狱》第二季大结局”曾是李知娟的头等大事。每天守在电脑前,像被施了魔咒,每隔10分钟,就把各大美剧论坛的资源下载页面刷新一遍。最早把她带进美剧大门的是《成长的烦恼》,该剧的主题歌每集都听几遍,算起来她至少听过400遍!真正使她为美剧疯狂和迷恋的是《老友记》。

  很多喜欢看《老友记》的朋友都提到:“某天偶然打开第一集,欲罢不能,一口气把一套全都看完了。”跟众多friends迷们相比,李知娟看《老友记》已经是很晚了。那时正在播出第十季,F6字幕站上也仅仅一半的剧集有中文字幕。虽然久闻大名,但两百集的长度让她有点不敢问津,某日出于学英语考虑,偶然下载了一集观看,从此一发不可收。几个月内,每天下班后就坐在电脑跟前看着《老友记》嘿嘿地傻笑。李知娟认为那是她每天最快乐的时刻,还不遗余力地向周围的人推荐该剧。

  “我看的第一部美剧是《神探亨特》,而到了我妹妹那一代,最早看到的就是《成长的烦恼》了。”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毛懋对记者说。只要有时间就不分白天黑夜地看,一旦看上了就废寝忘食,甚至是通宵达旦,反正非得把手里有的都看完了才算踏实,否则就觉得不过瘾,总觉得老被下一集牵着。此前,她已经为《越狱》里爆帅的温特沃斯·米勒疯狂了一阵,也曾收集过《欲望城市》女主角莎拉·洁西卡·派克的所有时装照,并购买其品牌香水。

  美剧迷们在网络上汇聚,组建专门的美剧论坛,动辄数万人参与某剧某集的讨论,哪怕是剧中的一个小细节,或者某句有意思的对白,都是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他们也因等待美剧续集而不耐烦,甚至也会致信给FOX电视台抗议。

  字幕组的故事

  “越狱250”也说自己喜欢美剧有两个原因,一小半要归功于中国电视,因为确实没什么可看的,另一多半要感谢网络和中国字幕组,是他们让电视剧的地球变平了。他看过一集字幕组翻译的《24小时》,在那一集的最后,译者在片尾加上一行自己的字幕“小强还没死!真强!”(论坛里管杰克叫小强)。

  网友Alisa说,这些字幕组“是真正热爱美剧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美剧在中国内地如火如荼的今天。”对于英文水平普遍不高的国人来说,直接观看从网上下载的美剧原声片源几乎是不可能的。像《越狱》这样令人上瘾的剧集,等待正规渠道出版配有中文字幕的影碟,无疑是对粉丝们残酷的心理折磨。要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剧集,只能依赖网上字幕组的工作。

  目前国内影响最广、翻译质量最高的美剧字幕组主要有三家,分别是“伊甸园”、影音YY工作室的“YYeTs美剧组”和“磐灵风软字幕组”。网上发布的美剧中文字幕,绝大部分都是由这几个字幕组提供的。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同感:“网上翻译的字幕比很多DVD的字幕好多了”。字幕的字里行间还流露着译者对美剧的感情。现在哈佛攻读比较文学博士的赵颖之曾经是伊甸园论坛的一名普通译员,“粉丝看粉丝翻译的字幕,自然心领神会。”

  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说:“他们的翻译不像正规、专业的翻译那么生硬,他们的翻译生活化气息很浓,很贴近我们的日常口语,有时他们还使用了一些我们熟悉的成语。最可贵的是他们在一些对话旁边还加了注释,比如一些文化、历史方面的典故,这些都是非常贴心的。”

  有些美剧暗藏各种语言机关,像《威尔与格蕾斯》干脆就是一部美国流行文化百科全书。这种片子尽管一集只有45分钟,可翻上八九个小时也很正常。译者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泡在字幕上,为了赶字幕熬夜很正常。据一位字幕组的负责人说,通常一部美剧,10集左右会换掉三个翻译,能从头到尾译下来的,都是些神人。

  YYeTs字幕组有个王牌翻译叫Requiem,东北人,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的超级“粉丝”。《太空堡垒》最初在网上流行那阵子没有英文字幕,他就一句一句听译,翻来覆去地听上一整天,如临大敌,仿佛一个错别字都是对这部剧的亵渎。有人给他算了一下,他翻译一集片子,至少要对着字幕看6次片子。现在字幕组内部招新人时,常开玩笑,“你们新来的,跟谁比都不要去跟Requiem比,他属于变态级别的”。

  国内所有的字幕组几乎都是义务劳动,他们完全是凭兴趣干活。据YYeTs字幕组的梁良介绍,论坛翻译人员目前有150人左右,全都是自愿参加,不取分文报酬。制作出来的字幕,也完全是免费发布在网上供人下载。实际上,为了制作字幕的需要,他们以前还要自掏腰包租用服务器,用以传输片源。

  毕竟是不挣钱的倒贴活,字幕组的人员流动也很频繁。参加字幕组的人,少数人怀着私心,是冲着字幕组的内部ftp账号去的。对喜欢美剧的人来说,那个账号是个宝贝,几乎可以看到所有的美剧。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他们“潜伏”在不同的城市,合作数月却从未谋面,仅仅依靠QQ、MSN保持联系。“但都很讲信用,肯定会按时完成所有的工作。”参与翻译的Akinson估算了一下,完成一集美剧的字幕翻译工作,需要大约12个小时。翻译是挺艰辛的事情,要赶时间,所以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请教一些专业网站。Akinson特意列出了几个他常上的英语俚语和专业术语网站。

  美剧入华简史——从3年到12小时

  二十年前没人知道“美剧”是什么,那时候美剧被统称为译制片。

  1980年5月,作为中美邦交正常化的成果,一部叫做《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美国科幻剧突然出现在每周四晚中国观众的荧屏上。这部比美国滞后3年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对于当时的人们,它无疑代表着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陆的首轮冲击。

  那时影响更大的要算《加里森敢死队》。关于它的记忆常与八九十年代遍布神州大地的录像厅交织在一起。《加里森敢死队》于1980年10月开始,每周六晚8时播放,但更多的人是在录像厅中接触到它的。那些躲在厚重门帘后面的秘密世界是当时最有效的传播形态:画面里是敢死队激烈的枪战,画面外是青年烟雾缭绕的侧影和胳膊上的“忍”字。这部片子在电视台播放到第16集时就被迫叫停,理由是“纯粹的胡闹打斗、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同样遭受阉割的还有《成长的烦恼》--它被中国观众普遍视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剧。它的腰斩是因为当时全国流行的卫星电视接收器,俗称“锅”,被政府禁止了。因为政策原因,美剧的步伐在大陆停滞下来。实在想看的话,就看《正大剧场》吧。一位资深美剧迷这样回忆:那个东西无疑把美剧堕落了,连《神探亨特》都无法挽救这种颓势。

  转机来自于打口和盗版打开的一扇体制外的天窗。那段日子培养出了大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美剧迷,“美剧”亦开始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大批美剧被制作成VCD出售:《成长的烦恼》、《老友记》、《X档案》……这份名单可以开得很长,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

  美剧陪伴着这群忧伤的年轻人走过九十年代的“恋恋风尘”,当他们还听着《我去2000年》,彷徨未来的时候,未来却已经以56kbps的速度来到他们面前。如果说在文化匮乏的年代,人们没有选择的权力,那么在网络时代,头疼的则是要做出怎样的选择。但中国美剧迷一定是饿坏了,他们的胃口大得惊人:《越狱》、《迷失》、《欲望都市》、《绝望主妇》……不仅各式美剧照单全收,现在,只要任何美剧刚在大洋彼岸播完,国内的字幕制作小组迅速投入义务翻译工作,只要不到12个小时,一集配有中文字幕的美剧就可以下载到美剧粉丝的电脑上。

  从3年到12小时,如今的美剧离中国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时差罢了。

  电视剧迷阶层分析

  分析垃圾的学者说,给我一堆垃圾,我就可以告诉你某个家庭的状况。那么给我们一些剧目,是否我们也能了解喜爱这些剧目的观众的状况呢?事实上,美剧、韩剧、日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每个种剧种都有相应的特征,而对这些特征也就吸引了特定的群体。

  通常来说,美剧不仅照顾了大众文化也对现实社会有着反思。在提供紧张情节的同时也会对现实的政治提出批评,也会对现实的生活进行真实反映,也会对存在的人性进行深入探讨。观众在寻求刺激的同时也能获取理性的思索。反观日韩剧等,虽然也制作精良,但却总是在追求一种理想型的东西——美好的爱情、优越的经济生活等距离现实较远的东西。观众对这些的剧目需求就像对白日梦的需要。

  对应这些特征,美剧迷的年龄多在17-40岁之间,以年轻的高学历人群为主体,他们的职业大都是在校大学生和公司白领。其它剧种的观众成分相对比较杂:韩剧的观众则多是白领女性和家庭主妇;日剧迷里边除了一些憧憬爱情的办公室女性,中学生也渐成主力,整体呈低龄化趋势;对于港台剧的青睐,则在很大程度上和青春的记忆相关……

  美剧:大学生和白领的至爱



美剧的追捧者多为白领和大学生。图为美剧《越狱》男主角。


  这是一套位于广州天河北路的高层单身公寓。公寓楼的门口铺着红色的绒毛地毯,一排信箱整齐地贴着门牌标签。家里,木质地板踩上去有些微微作响,沙发和茶几上堆放着几期《福布斯》中文版杂志。靠近电脑桌,鼓形的白色灯罩散发着米黄色光晕,19英寸液晶屏幕显示《越狱》第三季的预告片已经下载完成80%。茶盘上棕色罐子里装着英国红茶,旁边是一只杯子和一些应付熬夜的黄油饼干。

  这是熊仁宇的家。他今年26岁,目前在广州一家投行工作,月收入过万。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叫大熊,是美剧的狂热粉丝,曾是字幕组的成员。他通过网络追美剧已经有3年之久,虚拟世界里的热情甚至逐渐磨蚀了与现实的界限:因为9月17日《越狱》第三季将在全美播放,大熊现在的MSN头像已经改成了Michael
Scofield的头像,手机铃声已经换成了PB的主题曲,电脑主页也已经设成了越狱中文网论坛……

  为美剧痴狂的绝不仅仅是大熊。据统计,在中国大陆的两大美剧论坛中,磬灵风软欧美剧论坛的注册人数已高达40多万人,而伊甸园论坛的注册人数也超过了30万人。继港台剧、日韩剧之后,美剧在中国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和港台剧、日韩剧的传播媒介不同,中国美剧迷大都通过从网上下载来观看剧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式引进和播出的美剧数量极少,而且少数在电视台播出的美剧,效果也远不如港台剧和日韩剧。美剧与互联网似乎更有着耳鬓厮磨的亲密关系,而港台剧、日韩剧则还依靠电视媒介影响观众。

  新媒介的引入常会带来收视行为的改变,而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也必然会与传统媒介下的受众存在不同。大熊的朋友曾在伊甸园论坛对美剧的观看人群做过一次调查。在1000多名参与调查的美剧迷中,有75%的美剧迷年龄在19岁至40岁,71%至85%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这与港台剧、日韩剧的受众年龄偏大,主体学历偏低形成鲜明对照。

  美剧迷以年轻的高学历人群为主体,他们的职业大都是在校大学生和公司白领。与传统电视观众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新媒介资源和文化资源。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高学历的教育背景、良好的外语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深深塑造着他们的文化品位,使那些情节紧张,故事性强,制作精良的美剧更受青睐。同时,美剧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代表,它的象征资本和意识形态含义,也使相当一部分美剧迷潜藏着一种心理优势,即我们比看港台剧、日韩剧的人更与潮流同步、与世界一体。这种隐含的全球化幻觉正好符合了当今大学生和年轻都市白领的文化想象。

  与大熊的孤胆追剧的生涯不同,北京大学的部分美剧迷们正举行开学以后的第一次聚会。静园草坪上的30多人里不仅有《越狱》、《实习医生格蕾》、《英雄》、《24》、《迷失》等流行美剧的粉丝,更有一大批美剧迷正在高谈阔论着《人人都爱雷蒙德》、《罗马》、《整容室》、《丑女贝蒂》等相对偏门的美剧。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博士刘娜曾把不同美剧的粉丝做了阶层上的区分。在她看来,美剧迷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喜看《老友记》等经典美剧为代表,这类美剧迷的数量众多,阶层复杂,基本涵盖了整个都市白领阶层;第二类是以喜看《越狱》、《24》等剧为代表,他们当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职业上大都集中于学生和职员;第三类是以喜爱《人人都爱雷蒙德》等剧为代表,这类粉丝一般具有更出色的英文能力和教育背景,因此更能欣赏这类剧中的文化意味和幽默卖点。

  作为一直关注美剧在中国发展的学者,刘娜在武汉的家中如是说道。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校园,众人聚谈仍在继续。北京九月的夜晚已经略有凉意,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谈话的热情。毋庸置疑,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将在未来奔赴美国继续深造,这似乎让他们的谈话更有了漫漫的远意:美剧作为一种时尚潮流,一种美国文化代表,它捕获更多的是中国的高学历人群。而作为未来中国的精英,他们的思考方式、文化品位无疑会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于是近来有中国学者发出感叹:美剧何止是一种娱乐方式?

  韩剧:上班女性和家庭主妇为主



韩剧粉丝多是上班女性和家庭主妇。图为《浪漫满屋》的女主角。


  目前内地观众所接触的韩剧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王子公主式的青春偶像剧,如《浪漫满屋》、《蓝色生死恋》等;一类是反映现实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剧,如《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另一类则是历史题材剧,如《大长今》、《明成皇后》。

  AC尼尔森公司公布的一份调查(以下数据同,尼尔森收视调查以15-65岁的观众为目标调查数据)中指出,韩剧主要收视群有近50%集中在女性上班族和家庭主妇,韩剧观众15-24岁的不到15%,但超过30岁者则超过60%。

  青春偶像类的韩剧的收视群体中女性占到70%,男性为30%,其中30岁以下的占50%,30-45岁的占27%,45岁以上的则占23%。

  在上海一所中学任教的于悦刚刚毕业不久,现在一个人住着单身宿舍。她疯狂迷恋韩剧,像《我的女孩》、《宫》、《浪漫满屋》、《冬日恋歌》、《蓝色生死恋》、《去海边吧》等等的剧集都是她非常喜欢的。她坦承,喜欢韩剧就是喜欢看里面的帅哥美女谈恋爱——近乎完美的男女主角,个性时尚的服饰,美丽的风景,浪漫的恋爱细节,一波三折的爱情经历,这些很容易让人沉迷进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爱情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在她看来,正是这个原因让她近乎疯狂地迷恋韩剧。

  另一方面,AC尼尔森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以在央视播出的家庭生活剧《看了又看》为例,15到35岁之间的收视观众仅仅只有23%,而35岁到45岁的观众占36%,45岁以上的则占了41%,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收视观众为35岁以上的中老年。其中女性的收视观众比例为65%。可以说家庭生活剧吸引着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大多为家庭主妇,在操持家务之外有着大量的时间。对于她们而言,家庭在她们的生活当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她们希望保持家庭的平稳发展。

  前两类韩剧的收视观众分层较为明显,但以《大长今》为突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则在收视观众结构上显得较为均衡,其中女性观众比例为57%。在年龄层上,15-15岁的观众占16%,25-35岁的观众占26%,35-45岁的观众占25%,45-55岁的观众占18%,55岁以上的观众占到了15%。

  日剧:日渐呈现低龄化趋势



日剧粉丝日渐低龄化,中学生渐成主力。图为《野猪大改造》剧中人物。


  20年前,在国人都没有听说过韩剧和美剧的时候,日剧赚取了大把的眼泪和口碑。《血疑》的悲情、《阿信》的励志、《排球女将》的热血……这些老日剧彻底改写了中国人对外国电视剧的定义。在当年,《阿信》曾创下令人惊叹的80%收视率纪录。随着电视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观众的选择日益多样,日剧不再称霸,只剩下一部分铁杆粉丝在苦苦支撑。据广电基金会在1999年所做的全国电视收视行为调查报告中指出,日剧的主要收视观众为13至30岁的年轻人(约占60%),而这当中又以13至30岁的女性观众为主。

  20岁以上的日剧迷多数是“有闲阶层”的白领女性。她们每天为生活奔忙,但始终对爱情充满憧憬。实际上,日剧承载了这些白领女性日剧迷的大学回忆。90年代,《东京爱情故事》、《爱情白皮书》、《悠长假期》等都市爱情日剧大受欢迎。据当时媒体报道,超过35%的中国大学生都曾深深被《东京爱情故事》打动过。生活很难,爱情很美,这些让日后成为小资生力军的年轻人获取温情而细腻的感悟。

  千禧年韩剧兴起,日剧粉丝阵营一时呈现萧条景象。观众少了,但日剧粉丝却日渐呈现低龄化趋势。近年来,许多“TV化”(改编自动画或漫画)的日剧成了中小学生课余谈论的热门话题。

  开学以来,广州初中生小包子的生物钟一直没有调整过来,暑假时除了追看日本动画,也迷上了根据漫画改编的日剧《野猪大改造》,每天通宵达旦地在QQ群上和朋友们讨论着男主角山P(山下智久)的帅气外貌。严厉的升学制度压力之下,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苦闷的,但他们却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乎,日剧中俊美的男女主角,以及剧中看似真实却又不平凡的故事或遭遇,成为了这些低龄日剧迷满足幻想的渠道。

  港剧:喜欢港式文化的年轻人为主



港剧伴随着一代职场人的成长。图为《妙手仁心》主要演员。


  在粤语方言地区,打开电视就是翡翠台日夜播放的TVB最新剧集——所以在广东,看港剧几乎是一种习俗。而在广东以外,“港剧分子”们则必须通过论坛来追查TVB新剧近况,他们用BT、FTP、迅雷飞快地下载,并对于自己热爱的剧集毫不吝啬地买下中凯出的DVD套装。

  无数人说,港剧,黄金时代已过去。不仅那万人空巷看《上海滩》、《大时代》的时代已过,甚至90年代中后期内地各电视频道热播《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刑事侦缉档案》的盛景也已然不在。2004年,一部《金枝玉孽》是港剧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次盛况空前——这部勾心斗角、明谋暗算的清宫戏,因“影射现代职场办公室政治”而大受白领族的热捧,甚至被誉为Office必修教程。

  如今,还在追看港剧的内地观众大体年轻。在我们做的一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中,32位港剧爱好者的年龄层全部集中在30岁以下。其中15位为25岁以下,17位25到30岁。不足25岁的港剧迷多还是爱听香港流行歌曲、追捧港式文化的校园少年,通过FTP校园网这些先进武器热烈更新着新出剧目;另一部分,则是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职场中人,以女性居多。他们的童年正逢大陆火热地播放83版《射雕》,懵懂的青春初期则是看着《大时代》里纠葛的爱恨情仇,而急速成长、价值观即将定型的十八九和二十岁,正迎上了90年代中后期港剧发展成熟的又一个高潮,比如最能代表都市剧水准的《妙手仁心》系列、世纪之交的大规模制作《创世纪》以及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古装剧如《寻秦记》。看港剧,不仅因为它好看,更因为是它陪伴着自己成长。那位如今渐老的TVB明星某个角度的侧面笑容,早已是自己的少年记忆和私家珍藏。

  看美剧可能是跟风,看韩剧或许纯为放松,追日剧则一半是动漫的衍生……相比它们,港剧迷对港剧的执着更容易包含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做人呢,最紧要的是开心”、“只要你有心,一定可以做好的”、“如果我们有缘,一定可以再见的”——这三句被概括为港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几乎可以抵达港剧、港产、港人价值观的某种核心:做人呢,要开心、要努力,也要随缘。

  发自内心认同这样朴素价值观的人们,确实可能会成长为他们喜欢的电视剧里的人。

  台剧:各年龄段女性观众是主力



琼瑶剧影响着一代女性的青春记忆。图为《几度夕阳红》女主角刘雪华。


  记者通过发调查问卷、电话访问和面谈的方式,收回了27份台剧观众的有效回复。其中7人为12岁至22岁女性,22岁至34岁女性占到10人,另有6名35岁至59岁女性,看台剧的4名男性均为20岁至34岁。22岁以下女性观众均认可自己为“花痴”级台剧迷,她们只喜欢“帅哥美女”,因为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那么多好看的人儿,所以追剧也是他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憧憬和向往。22岁至34岁女性已成长为城市中产阶级雏形的主力军,她们的看剧喜好,延续了童年或少女时代对台剧的收视惯性,曲折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35岁以上女性则是跨剧种爱好者,是家庭收视大军的主力。占少数的男性观众,他们的胃口则关注在另一类“言情乡土生活”台剧。

  对于80年代有记忆的人来说,一定还记得当年《星星知我心》那部台剧在内地掀起的苦情戏浪潮,如果可以量一下全国人民流下的泪水,会不会汇成一条小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剧最初攻占内地观众市场时,走的是现代的家庭伦理剧路线,像《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情义无价》让内地观众看到台湾生活的最直接写照,也为室内剧多年后在内地兴起奠定了最初的观众基础。

  这些台剧在当年主要吸引了年龄在13岁至40岁的家庭女性观众,据统计,从1990到1995年,中国大陆引进的台湾电视剧就达90部左右。

  接下来,琼瑶,这个重要的名字,她接过了台剧的接力棒,用她的小说和她的剧集占领我们的眼球近二十年。琼瑶的梦幻爱情,她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种影响力一直持续至2007年的夏天。

  而2000年开始,当可米公司的《流星花园》搬入华视8点档时,台湾偶像剧风潮开始盛行,《花样少男少女》、《王子变青蛙》、《恶魔在身边》、《天国的嫁衣》,不是帅气就是俊美的男女主角,还有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童话,再次抓住了20岁以下年轻女孩的心。

  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认为,跟主打煽情的韩剧比起来,台剧显得更加时尚和现代。“台剧的节奏更快,情节更加抓人。它们的制作也非常讲究,人物造型充满时下最流行的元素。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台湾跟内地的审美口味更接近,观众看起来更有亲切感。”华娱卫视节目部负责人则表示,前两年流行的韩剧因为戏路单一,模式固定,因此台剧的出现势必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此外,台湾偶像剧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他们的收视习惯对剧集的走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进入9月,当央视宣布引进有史以来最长电视剧集526集的台剧《意难忘》时,这类不太为人注意的台剧才跃入人们视线,这则消息引起了天涯网友“华丽衣衫”的重视,作为28岁的“准成熟”男性,他毫不讳言自己是台剧粉丝,不过,他强调,自己喜欢的就是所谓“言情乡土戏”,例如165集的《天地有情》,《世间路》等。他有耐心追看如此之长的电视剧,是因为觉得“如果看进去了就不会觉得长了,只会嫌短。”在他看来,这类剧大部分是围绕着人的感情、道德、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样的主题展开,对于剧迷来说,“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些许作用,看多了还是会有启示的。”

  女性观众对台剧的热爱继承了上世纪80年代后追捧琼瑶剧的传统。“还珠格格热”的当年,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统计均创当地全年最高值,其中,湖南平均收视率为45%,北京、山东均为44%,上海42%,江西、江苏、贵州在35%以上。

  34岁的董雪凌已经是一名8岁男孩的母亲,她大专毕业,另一个身份是在政府机关里做审计工作的公务员。

  董雪凌是家里的二姐,领着小妹看电视,填满了她少女记忆里的一大块内容。刚上初中的她,迷上了《几度夕阳红》、《六个梦》等。每晚爸妈都在耳边唠叨,这种剧又煽情又拖沓,讲话又哆声哆气,有什么好看的?

  爸妈的话像刮风一样,董却依旧看得很投入。那时的演员不仅戏路宽广,而且台词功力较好,念对白字正腔圆,国语较标准,没有时下台湾新晋偶像们吐字不清的“嗲”音,听来顺耳,亲切自然。不食人间烟火,有点矫情,有点造作,但不得不承认琼瑶小说及电影中的爱情比现代爱情更纯粹、更理想化,也更美。70年代生人一定都有过真的是“谈”和“说”出来的爱情,在人欲横流的今天,董雪凌坚持的是,她作为70年代生人埋在心底对那种纯真、执著、冒傻气的爱情的缅怀。

  内地剧:年龄结构偏大



内地剧的观众年龄结构偏大。图为《刘老根》剧中人物。


  内地电视剧最想攻占的播放平台,当然是中央电视台1套的黄金剧场。

  在广州打工的广西人唐红莲,宿舍里电视只能看两个台,其中一个就是中央一套。

  中央一套热播的电视剧,影响区域更集中在除广东、福建外的国内省份,例如唐红莲很喜欢看“说我们农村人”的《刘老根》和《乡村爱情》,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收视长红,而在广东、福建却反应平平。

  百度贴吧里有韩剧吧、日剧吧、台剧吧,但是没有内地剧吧。内地剧的分类,也比任何一种剧来得复杂:青春偶像剧、都市生活剧、普通百姓剧、言情剧、古装剧、武侠剧、历史正剧、军事革命剧、涉案剧、少儿剧等等。

  《西游记》、《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四世同堂》、《十六岁的花季》,每一部剧都凝聚了一代人在当年的集体记忆。聪明的媒体用了一句并不十分准确的成语——“万人空巷”来表述。那种酒肆茶楼观看,街头巷尾议论的盛况,仿佛仍历历在目。

  接受记者调查的31人中有18位为男性,13位为女性。其中钟爱内地剧的55岁以上的人占19人,他们的学历80%为初中或中专,30岁至54岁的7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5人。20岁至29岁的5名观众里,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9名55岁以上的电视观众均经历过全国只有八台样板戏的年代,也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电视剧看一整年的时期,他们每晚7点必看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他们有阅读报纸的习惯并认真地相信每一个铅字无可质疑的真实性,他们至今仍是央视电视剧的忠实观众。而30岁至54岁的观众,尽管不自知,也是受父辈收视习惯的影响,也培养出了这种收视习惯,不过,他们添加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也是有选择地追看部分题材的内地剧。

  35岁的陈哥很不耐烦看拖沓的“爱来爱去”的韩日剧,也不喜欢港台腔腔。如果说他真正迷的电视剧明星,当属含而不露的陈道明,“2001年最后一部古装大戏”《康熙王朝》在中央八套开播时,第一日就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注意。根据尼尔森收视率调查显示,开播第一周《康熙王朝》北京地区最高收视率达到16.0%,遥遥领先同期播出的其他剧目。而在全国其他省市,该剧也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此外,《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这类军事题材剧,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主旋律影响高收视率,剧中更符合现代气质的英雄主义内涵,不仅扫荡了有过军戎岁月经历的观众,也抓住了当代男性观众的眼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3 15: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