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44|回复: 0

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7-10-8 21: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2007-9-4 19:21 发表
亲子关係品质的加强要仰赖倾听,除了建立亲密关係外,还能提供良好的素材,孩子在人生旅途中会发展成什麼样貌与父母亲有很大的关係,父母可以深刻影响孩子的身影,但父母亲很难去决定孩子这一生会走的方向,影响层面何在?在於我们提供了什麼素材与对待他的方式。所以倾听有二种目的:
 一、让孩子发展健康性格。
 二、帮助孩子发展人生脚本。
 
  通常我们将孩子当作是什麼样的角色看待.将他当作「孩子」,还是当作「你自己的孩子」,还是当作「大人」,还是当作「独立的个体」。理论上是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但是当你看到我们的孩子站在我们面前那麼矮那麼小,你能将他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吗?这是有点困难的。

事实上人活在世上常被我们五官与现实生活矇蔽。我们以為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在无数次的生命中,他曾经与我们是处在一种不一样的关係形态,只是在这一生中,他是以一种我们的孩子这种形态方式呈现而已。若以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较易以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為有缘才能碰面,所以我们希望能结善缘,结善缘的一个好方法是,好好去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自己教了十几年的沟通技巧,越来越感受到倾听是很困难的一种技巧,而我得到的答案是从小到大,我们人都是很自我中心,即他所关心的都是自己,且所谓的自我中心,表面上我们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其实是我们执著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上,你一直认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没有错的。倾听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忘掉我「自己」,当我们将自己放在心上就很难去听孩子内心真正的话是什麼?例如我曾在台中市跟爱心妈妈上沟通技巧训练,在下课时,有位爱心妈妈跑来跟我讲话,她大概跟我讲了快十分鐘,一点要停下来的意思都没有,而我自己一直看錶,担心影响下节上课时间,我试图用方法暗示她,但她似乎没有感受到,当时我就在纳闷,到底问题出在那裡,后来我想到在那个片刻我所关心的是我自己,我担心耽误学员的时间,没有真正去考虑这个学员她想要讲话,我才体会到课慢一点上没关係,先听听这个学员要讲的是什麼?后来我就说:「在家裡是不是很少有人跟你讲话?很少有人听妳说话?」这个妈妈听完这句话,眼眶就红起来,这时她才停下来不说话,所以倾听对的话,绝对会有效果,这是技巧问题。

  真正的倾听,若能听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那真的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座的孩子,是否有这样的经验,常常讲话要讲的很大声,讲到声带结茧,他还要再讲,孩子的妈用尽方法叫他不要讲,甚至还带去看医生,医生表示继续下去,声带会完蛋,但孩子仍然大声说话,直到孩子的妈妈上了倾听的课,跟孩子讲了一句话,结果孩子以后讲话就变小声了,这句话就是:「你是不是很担心不讲大声一点,别人就听不到了?」所以倾听可以有效解决亲子问题。

  至於我自己有个亲身经验,在我的双胞胎女儿还小时,曾带他们与同事到垦丁玩,男性住在一起,女性住另一个房间,两个双胞胎分开睡,结果要睡觉时候我那个女儿一直在哭,哄也没有用,抱到我太太房间又怕吵到她,抱到厕所门口时,心里感到洩气,这时心静下来,反而听的到她内心的声音,因為她们二个是双胞胎,大概是因為看不到姊姊,所以就慌张的哭起来。所以当我说了这句:「你是不是因為看不到姊姊所以感到很担心 ? 」不知是否我的语气变缓和了,还是因為我感受到孩子的内心,这句话果然发挥了作用。

  所以在很多经验裡,我体会到做父母的可以好好去倾听,但在倾听之前,我们要先忘掉我们自己,如果忘不掉自己,那就很困难。以我个人体验,在听孩子的内心世界之前,要先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这是倾听的二个方向。有位大师曾这样说,人跟人在讲话时,表面上是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有在听,但真相是,你在讲时我都没有在听,只是在想下一句我要怎麼说,至於你讲什麼没关係,等一下我要讲什麼比较重要,若只是一心一意的关心我要怎麼讲,那麼心就在我们身上,没有在孩子身上。

  我记得我的双胞胎女儿在唸国小一年级时,為她们订国语日报,结果她们看完报纸并没有将报纸收好,我就将报纸停订了,二个月后,她们又跟我讲要再订国语日报,我问她们: 「你们订国语日报做什麼?」她们说:「我们要看小画家。」那时候浮现了一个念头,这个孩子很浪费,一份报纸十二版,你们就只看那四格,不觉得浪费吗 ? 后来我念头一转,為什麼非要看其他部份,為什麼不能只看那四格小画家而订国语日报,所以就问她们:「那你们想订多久?」她们决议要订二个月,一人负责一个月的报费;若她们将报纸收好,我就将报费退还给她们,如果我们能将自己内心的杂音弄清楚,让心平静下来,自然而然我们就能去感应别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别人在想什麼!

  记得二年前在台中参加禪七,在团体结束后,回程车上,车上有位师姊说,有些夫妻问题经过禪座好像可以解决,起初我还不大清楚為什麼,后来,我接触了这个领域之后,才瞭解:当一个人内心很平静,比较能感受自已的起心动念,也就比较能够去体恤别人的感受,当然,也就对夫妻关係有所帮助。再谈到亲子关係的部份也是一样,因為和孩子关係太密切,涉入太多情感,所以处理亲子问题时,要做到内心平静真的很不容易,但让内心先平静下来,真的很重要。

  当父母的,有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生命没有固定的形态,在一般父母眼裡,认為孩子从国小、国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所一路读上去,才是最理想的形态,我举个例子让各位参考看看:有个国小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老师非常担心这个学生的前途,没想到,经过十几年后,学生回来找他的老师,老师关心的问他,在做什麼工作?收入多少?那个学生回答,现在做建筑工,目前景气较不好,每月只有三十几万收入。
老师惊讶的问,建筑工怎麼会那麼好赚?那个学生说,他做的是高楼大厦接钢骨钉。老师这才想起,这个学生,小时候不会读书,只有一个专长,就是爬椰子树,只要几秒鐘就可以爬到树顶上。结果他就是靠这个专长,每月可以赚三十几万。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认清这个观念: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有他自己要走的人生路,没什麼人生形态才是最好的。哈佛大学校长,曾在毕业典礼上,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向台上领奖的学生说:「你们不用太骄傲,因為你们都要回学校当教授,向学校领钱。」他安慰坐在台下没有领奖的学生说:「以后哈佛的发展,都要靠你们的捐献。」其实,人生很难讲,只要我们把心放宽鬆一点,也就比较能接纳孩子各式各样的发展了。

  接下来,还有一个观念必须建立,就是「天下有不是的父母」。中国人常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亲也就常用这句话来否认自己做错事,因為事实上凡人都会犯错,当然父母亲也是凡人也是会犯错。如果父母能建立以上两个观念,再来谈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就容易多了。


倾听孩子的方法是:

?平常培养一些聊天的经验:

平常我的工作很忙,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我用了个不错的方法就是陪他们睡觉,在孩子快要睡觉时,他的警戒心很低,不会像平常,你跟他讲话他会回答: 「不知道」、「没有啊」、「不是我」防卫性比较高。你就随意跟他聊,不要存有任何目的.不要想要解决什麼事情,只是「纯聊天」,到最后,孩子也就喜欢跟你聊。根据科学研究,一个孩子如果在很小的时候,你经常跟他说话、讲故事、陪他玩、有身体的接触,常能帮助这个孩子更聪明。所以,我经常跟我孩子讲话时,顺便帮他按摩,尤其他喜欢我帮他抓耳朵,很快他就会睡著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喜欢和你聊天,因為那是一个愉快的经验。我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在台中有个学员来找我,因為他的孩子不让她进入房间,这个孩子大概嫌妈妈太捞叨了,就把房门锁起来,妈妈就把锁拆了,孩子就又在房内加装门閂,妈妈就把门踢坏,终於进去了,拿了一本书,陪孩子唸书,过了两二天,孩子就受不了,妈妈说,我在陪你唸书,孩子却说,你不是在陪我唸书,是在监督我。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大概很不安心,那份不安心,让我们想弄清楚孩子在想什麼、做什麼,也影响我们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倾听时,反应慢一点:

  我们做父母亲的,最常的就是反应太快了,例如:你的孩子跟你讲:「妈,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好。」他的内在声音是希望你讚美他,很多父母常反应过快:「你这次考得好,那你以前怎麼都没考好呢?」这样就不对了。再举个例子,各位想想看,当孩子对我们撒谎时,他内在声音在说些什麼?是害怕!有一次,我气呼呼的问我的孩子 : 是谁把餐桌弄得这麼脏的,我的孩子小声的回答:「我不知道啊」那时,我听出来她的声音裡有害怕,於是,我改问:「爸爸不会怎麼样,爸爸只是想瞭解」我的孩子反问我:「我如果讲出来,你会不会打我?」从这裡我们可以发现到,孩子很需要安心,这个需要超过我们的想像。还有一次,一个学员跟我讲,她来上课之前,他的孩子拦著她不让她来: 「妈妈,你这次又要去学什麼沟通技巧来对付我。」事实上,孩子真的感觉到你在对付他,所以孩子的不安可想而知。

?倾听时,注意自己脸上的表情及声调:

这一点,有一个好方法就是,你把你和孩子讲的话录下来。有一次,我有两个做保险的朋友来找我,他们两个就在认真的研究,刚才对客户讲的话应该怎麼讲比较好。当时,我就想,我们在教小孩都没有像赚钱那麼认真,不会去想这句话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教小孩都像赚钱那麼认真的话,我想,我们都可以把小孩教得很好。尤其是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你随便讲,他都可以配合,可是到青少年时,可就没那麼好了,所以,我们平时就该注意自己对孩子所讲的话用词遣字是什麼?表情是什麼?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 就连我自己在教沟通技巧,有时,也会说出自己不可置信的话来。有一次,我的女儿,当选全班模范生,当天,我因為工作很累,便叫我女儿去接电话,我女儿说她不敢,我便脱口而出 :「当模范生有什麼用,连接个电话都不敢。」结果我的女儿就很伤心,我才意识到自己说错话,当时便向她道歉,但看她似乎末接受,我才又提议让她骑马从一楼骑到三楼再下来,她才肯接受。这还好,孩子还肯谅解,有些孩子,就是没有释怀,於是一点一滴累积下来到青少年就整个反叛起来了。所以,如果我们在对孩子讲话时能更警觉,我想,亲子对话的品质一定可以提高不少。

?倾听时,多利用想像画面:

  各位不晓得有没有看过「鲁冰花」这部电影,剧中主角有个小孩子叫吴阿明,他很喜欢画画,有一天傍晚他画「3条狗,在晚餐时放在餐桌上给爸爸看,他爸爸一看便问他 : 「狗是黑的,怎麼画成红的,你色盲不成?」吴阿明答:「黄昏日头一照,就变成红的了啊!」他爸爸一听也有点道理就又问:「那尾巴旁一团黑黑的是什麼?」吴阿明又回答:「是大便啊!」爸爸─听便生气的骂他:「你书不读,画这个就会饱喔?」当时,导演就把镜头转向那隻垂头丧气的狗,各位不难想像那就是吴阿明的心情。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小孩放学回来告诉你:「我们老师实在很不公平,為什麼只有一个人讲话就要全班罚站」。各位不晓得能不能用心去想像在一个教室中,所有小朋友都被罚站的画面,如果你能,你就较能对孩子说:「你一定感到委曲,因為你没犯错,却被连带处罚。」当你这样说,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我们是懂的。所以我很鼓励各位多练习,把孩子所说的话,变成─个画面,也把自己所说的话变成一个画面,这样我想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多使用感觉的字眼:

感觉跟想法是不一样的,感觉是内心的感受,想法是头脑的念头,如「我感觉这件事不大好」是想法。「这件事变成这样,我感到懊恼」这是感觉。想法易有批判性,而感觉没有伤害只是纯粹表达内心的感受,感觉是维繫亲密关係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对我们中国社会,尤其男性朋友来讲,讲感觉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是需要多练习及鼓励的。如果我们用了以上的方法,和孩相相处、对话.还要从孩子的反应来注意到,我们到底有没有倾听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以下是一些指标:

  第一个现象是你和孩子的话题会一直持续下来,不会叉开。
  第二个现象是孩子的答话会是「是啊…‥」、「就是这样﹒」。
  第三个现象是话题能更深入核心问题。
  第四个现象是孩子是安心的。
  第五个现象是我们和孩子的关係会比较亲密,孩子会主动找我们讲事情。
  第六个现象是孩子解决事情的能力提高了。

  所以你和孩子对话有以上现象,表示你做到倾听了。最后我要鼓励各位多练习倾听,因為亲子关係如同你种下的因,孩子成长过程的反应就像是果报一样,也祝福各位,因為有好的倾听,而有好的亲子关係。

把话说清楚─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现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困扰,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日新加巨。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与孩子沟通的态度,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并非难事。

通常在与孩子沟通时,只有大人在说:「你该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错」,可是事实上,在这同时你或许忽略了孩子正以他们的眼光在看大人,他们正无声的批评著。例如:晚上十一点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无要上床的跡象,这时你赶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许会说声「哦」然后乖乖入睡,然而这时在他心裡却藏了未说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这份疑惑上床,那你们的沟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让他带著不甘心入睡。其实我们仔细思量:孩子要心裡有这种感受是的,而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样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说出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人的问题、大人的矛盾,远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经有孩子天真的说:「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这也是个深植我们思量的问题,為什麼大人可以骂小孩呢?或许有人会回答:「他不知危险所在」「他不知我对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们仔细考量,这所谓的分寸在那?你教过他没?在你生气的同时是否想过要赶紧负起教育的责任呢?事实上所有思考逻辑真正出的问题的是大人呢!所以我们谈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时,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检讨开始,必须大人先改变,而让妳孩子能察觉到你的改变。大人首先要学会尽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或许有人会担心:「我是长辈,怎能以平等态度和孩子相处?」其实这所谓平等是无损尊严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长辈,有义务责任照顾他,除了养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万别忽略了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别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触时会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听话,然而这听话的标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间时尔都会因不了解彼此的价值观而有所争吵,况且是个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价值标準是很难的,因為他永远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这听话的内容如果没有翻译成他所能了解的语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说的,他并非不想听话,而是听不清楚。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就是要把话说清楚。

  父母常会跟孩子:「你不要乱花钱」这「乱」字的标準每人不同,当然你孩子的乱字和妳的乱字标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转换到他的态度来看?还是以二十年前的标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该转变口气改口说:「我们家没有这麼多预算,所以你的零用钱要省著用。」这样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钱要有计画,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沟通,也不会再為零用钱伤脑筋,这语意不详的「乱」字是阻断彼此沟通的一大鸿沟。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说:「你要认真一点。」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读书,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还说我不认真呢?」这之间的差异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标準衡量他。其实每个人回顾小时候,谁不喜欢偶尔偷懒一下,或者自己处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们就该还给孩子同样的空间。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剥夺他生存的适应力,应该让他试著去体验处理事情的经验,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场。要他念书,你也该利用这时间陪他,就算处理公事也罢,至少让他了解这段时间大伙可静下来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时,要先反观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传一代的,即所谓的身教。说孩子不孝顺时,也要想想:孩子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正是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欢孩子的某些行為时,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范。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丢开权威,毫无条件的真爱,做父母的常会感嘆:「我对孩子如此关心為何他毫无感觉?」这时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这份关爱有无条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误会孩子时,你可曾放下权威向他道歉?其实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权威以对待朋友的方式来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心灵之门并不难打开,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对待:跟孩子沟通 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许他们有提出方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透过家庭会议做成共同约定的结论,父母不再是个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参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对家将会更有强烈的归属感。

二、无条件的真爱: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让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视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达成你未完成的心愿,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优点,多给他讚美,千万不要用权威来保障你的尊严,放下权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这份关怀油然而生。

  三、视之為独立自主的个体:不要剥夺孩子学习磨练的机会,不要替他做选择、做决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张安全、空间大的网,让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约跑、快乐的跳。试著让孩子培养自己承担后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机能。

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读孩子的心思,并且将领会到的意念说出来,当解读到孩子的快乐、伤心或懊恼时,能适时的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让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久了,孩子也能够解读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当然就无需掩饰、隐藏,也就不会有误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听孩子讲十分鐘的话,而不插嘴,让他尽情的表达他的意见,且能以专注的眼神聆听,孩子这份被重视的感觉也会接近彼此的距离。

  当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后,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则:
一、身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范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1、当有误解產生时,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范,让孩子也能从中学习误解的化解。2、放下权威,用朋友的态度平等的对待子女,在家中无所谓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3、尊重孩子们的选择,父母只列於协助地位,让他学习承担行為的后果。

  二、爱的传达:无条件的爱他、陪他。不去记恨他昨日的错误,用语言或行动来传达你对他的关爱,让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不要吝惜表达妳的关爱。

  三、宽恕:每一个小孩犯错时,都会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宽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纳他,用真爱宽恕他,包容他。让他对自己能重生信心,一个大人犯了错,都会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更何况是个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乐:面对家人时要随时保持快乐的心境,不要让昨天的不愉快堆积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将之消除,不要带著感伤、批评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乐,尽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动照照镜子找出不快的原因,并将之拋除,不要让之成為沉积的负担。

  对於前面所谈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可将之整理成简单的要点陈述於后。

  一次说明白:跟孩子说话,切忌拐弯抹角,避重就轻应该将你所要陈述的话一次说清楚。
  二话不说:跟孩子沟通时切忌一句话翻来覆去,重复很多次,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后言:对於越亲近的人,其缺点了解越深,当有心要伤害时往往能一针见血、一刀毙 命,所以批评、伤害的话切忌出口。

  四面观看:当孩子有缺点时,别忘了换个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给他重新好好表现的机会。

  吾在后面:下权威,将自我放到最后,以「家」為最大,让家裡所有人对家都有一份责任感,归属感。

  六六肯谈:每週六天,每天拨一小时,能让全家相聚无任何敌意的互相恳谈、说笑。
  七情六慾说出来:能在家中说出真话,让家人真正分享这些感受、情绪。
  八成不猜:有话要绝对说清楚,不要在心裡头做猜测,不要替人定罪贴标籤。
  九命怪猫不死心: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败,给予家人无尽 的机会。
  十分快乐:要珍惜和家人所处的时光,切记:家中有人不开心时,妳是唯一先开心的人。
  其实只要真正「用心」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绝非难难事的。
--------
教育子女的著力点
--------
郑石岩教授

 前言:

  我是一个「宜兰囝仔」,每一次回来宜兰,都备感亲切,刚好我看到我的堂兄弟在座,我们可以说自小即一起到山中讨生活的,山上的人就是靠山吃山,我和父亲专跑罗东线,在罗东卖水果,也许在座的罗东乡亲,你的家人就曾向我买过水果。我当过零售、中盘、大盘,也去过台北卖水果,所以说我觉得一个在困苦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定能慢慢的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我对自己的故乡有特别的感情,因為每个人都很「古意」、很「热忱」;宜兰囝仔都很「土」、很「朴实」,很肯努力奋发的,企业界裡,若要组织一个团队,要找人时,他们喜欢找宜兰人,因為他们对宜兰囝仔感觉特别好,尤其在口试时,坐下来的气质就是让人感觉很纯朴、很认真,这就是宜兰囝仔的特质,但并不是因為纯朴,就不去关心、重视子女的教育,而我今天就是来和大家讨论「教育」孩子的事。

  我认為时代在快速变化,所以我们对待小孩、教育子女甚至待人接物,也应要有所转换。因為我们的子女未来所处的生活环境相较於现今社会,其变迁的速度是目前的四倍,所以若我们不教育他们如何去适应那变迁的社会,我相信有一天,他的生活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会提出一些数据,提出一些推估,让大家对未来有多一些了解,也去感受到社会在变,所以对孩子的教法、甚至对子女的期待,也应和过去不同。我们知道进入公元2000年,也就是所谓e世纪(Electronic age)电子(通讯)时代,社会变迁很大,所以说我从种种的学术研究和世界上的一些趋势来和大家分享「如何教育子女」。

在我二十几年来,从事教育、心理諮询所遇到的孩子,如果一段时间未见面,这些孩子即產生变化而不同以往,二十几年前,孩子所发生的事和现在孩子所发生的绝对不一样,二十年前孩子所要打拼的重点和未来我们小孩所要打拼的重点也不一样,所以今天我的讲题是「教育子女的著力点」,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要用心在那裡,要注意那几点,我从这方面提出来与各位乡亲分享。过去我们只要学个识字,即能胜任社会上的工作,识字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你若不会使用电脑、上网路获取资讯,就无法生活,就像一个不识字的人,现今每个小孩从国小就学习电脑、使用网路,但是他们是否真的在用电脑获取知识呢?他在网路上探险,去看色情、暴力,以及你不希望他看的东西,然后在交谈室中和陌生人谈天,当你进入房间时,他就立即进入文书处理状态,说他正在打字、学电脑或交作业,你不相信,但你不会电脑也只好相信。电脑很方便,但也有太多不好的东西,色情、暴力、他们任意在虚拟的网路世界探险,成天在电脑前打电玩和人聊天,把自己假设成别人:一个国中年纪的女孩在网路自称是一个大学生,一个五十多岁中年男子在网路自称是一个美少女……而渐渐偏离现实、逃避现实,造成「虚拟人格」。

另一方面,现代人每天接受许许多多资讯,形成「资讯焦虑」,是是而非的资讯令人目不暇给,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形成强大的压力,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委託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后来提出一项呼吁,如果人类没有好好注意情绪的发展、适应能力的开展的话,那麼公元2020年时,人类的第一大疾病是心臟病,第二号疾病是忧鬱症。心臟病越来越多是由於情绪生活所引发的,而忧鬱症更是受情绪跟情感问题所带来的。这个呼吁值得我们留意,那是一个人失掉了适应环境能力的一种现象,虽然我们不希望这个推估成真。请各位仔细想想,2020年时您的子女将面临怎样的世界,不要等20年后再求助心理医师、辅导人员、社工人员,现在就為子女思考未来,教育他们学习去面对应变未来的世界。接下来,為因应未来快速变迁的社会我提出以下几个教育子女的著力点来和大家分享:

(一)培养子女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个能自动自发的人,不管社会进步得多快,都会不断的学习,一直追上时代。一个孩子能培养出这样的习惯、基本态度,他才能真正的适应现代社会,才能不断的成长。期望孩子能有自动自发的精神,有几个观念需要注意:

第一、培养健康的自我观念
孩子有好的自我观念自然会比较有信心,感觉自己有价值,因此也比较能自动自发。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技巧,是你无论如何要欣赏他在生活或工作中所表现的优点,不要认為孩子帮你洗碗是应该的,他洗完碗后你应该说:「哦!你的碗洗得真乾净,实在是很好。啊,你还懂得把流理台擦乾净,我真欣赏。」就是这样,你不要讲聪明或能干那些抽象的字眼,要真正讲出:「你把碗洗得很乾净。」这就够了。适应生活的能力是一点一滴养成的,平常能欣赏孩子对的地方,指导他改正错的地方,他就不会变成不好的自己,自我价值、信心、尊严也会慢慢的建立起来,对自己期许的动力更会持续增强。

第二、教导孩子能干
越是能干的孩子越能自动自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孩子各方面都仅一点,在他儿童、青少年时期就要求他把平常的工作做好,他就会越来越能干,这种情况我们在心理学上说他的自我功能是好的。自我功能好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因素是情绪习惯不错;第三个因素是有毅力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事。一个孩子贝备有这三个因素,就表示他的自我功能很好。

第三、主动学习的身教
  美国前教育部长赖利曾经说过:「每个父母一天至少要陪孩子念几个小时的书。且家裡应该要有足够的读物可以阅读、讨论。我们要给予孩子较多的陪伴跟鼓励。」做父母的能主动学习,一有空就看书,孩子自然会吸收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自动自发的能力当然就越来越好。告诉各位一个故事。我有一天坐计程车,看到计程车司机座位旁边放了一些书,这些书都是一些现在畅销的、跟得上时代的作品。我说:「司机先生,我发现你是个用功的人,你受过高等教育吧?」他说:「老实说,我只有国中毕业。很久以前,我的孩子还在读国小时,我去听了一场演讲,那个演讲者说:『只有你自己陪孩子阅读,孩子才会阅读;只有你自己不断进修,孩子才会自动自发的读书进修。陪孩子读书并不是坐在旁边指指点点的教地做功课,而是你要读自己的东西,因為重要的是,你主动学习的态度可以影响孩子。』所以我就照做,买了一些书跟孩子分享,从简单的书到引起读书的兴趣,到现在读这麼多书。我的四个孩子每一个都读国立大学。就是去听了那一场演讲,当时年轻的我,养成这个习惯,我的孩子也受惠无穷。我读过的书就摆在客厅裡,孩子也会拿去读;孩子买了书也会告诉我这本书值得看,我们就这麼不断的学习。」

第四、主动尝试的机会
我是很肯花工夫、也很勇敢的让孩子去做一些尝试的。记得孩子正要上小学一年级时,我问他:「你敢不敢自己去外婆家?」「敢啊!」我说:「好,你如果敢那就太好了,我给你铜板,你自己坐车把这个东西带去给外婆。」那个正要升中班的弟弟说:「老爸,我也要去,我也要跟哥哥去。」我问:「哥哥,你有没有办法带弟弟?」他说:「我有办法,我敢!」於是哥哥就带著弟弟到外婆家。从我家到木栅外婆家必须坐指南客运,大家都知道指南客运的开车速度是很快的,但是我勇敢的让他们去尝试。

  於是兄弟俩手牵手到外婆家,我就变成侦探跟在后头。这个哥哥带得很好,他让弟弟先上车后自己再上,我则叫了一部计程车在后头跟著,看他们在政大下车后,怎麼走、怎麼过马路、怎麼把东西送到外婆家再绕回来,总共花了一个多小时。自从让他们这样试过、看他们过马路的情况后,我对他们就有信心了。你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如果你处处害怕,怕油会喷到他的脸,怕他会迷路、出意外,等孩子长大后他也什麼都怕,什麼都要问你,你反过来觉得他没用,那就太晚了。

  教导孩子自动自发的精神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平常就要给他机会,让他有勇气去尝试,但是千万不要没有教就让他去尝试。你必须教会他注意事项后,再勇敢让他去试,而且要在旁边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你对他信任,孩子就会显得不一样,像我刚刚请到我那两个孩子从外婆家回来时,我发觉他们的胸膛突然间长厚了,他们感觉到一份特有的自尊,觉得帮爸爸完成一件重要的事,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了。

  智慧其实可分為七种类型:
一、语文智慧   二、逻辑----数学智慧   三、音乐智慧
四、空间智慧   五、肢体----动觉智慧   六、人际智慧   七、内省智慧

身為父母应认真发觉子女这七类智慧最佳者,再去带动其他智慧,而不是一味要求父母所期待发展的智慧,而研究指出:人类的学习10%来自书本、15%来自听闻、75%来自生活体验。所以,不要一切都帮子女安排好,更不要让子成天补习上课,那将使子女失去主动学习的动机,让他懂得去处理,应对变迁的社会,从生活中得到良好的体验,而主动性是跟大人学来的,让孩子能够掌握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能力,好好去开拓它,同时以此培养多元的智慧,有了多元的智慧,我们就能够适应和应付这个自由开放不断进步的社会。

(二)培养子女情绪管理

第一、良好情绪教育的开端
  我们如果希望子女在这样一个繁忙、高竞争的环境裡能够适应得很好,那麼他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情绪,因為情绪比较稳定的人,不只是在待人接物上表现良好,他的创意、稳定性,甚至对於某些理念跟原则的坚持,也都有比别人好的表现。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在我们的人生、事业上,IQ决定成功的机率是20%,而EQ 则是80%。我非常相信这项评估,因為在我长期的諮商、观察中发现,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却经常干出傻事,只因為跟老师吵架,竟然放火烧掉资料室;因為感情发生问题,轨把情敌给杀了,因此而断送掉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原因就在於他们的情绪状态不好,适应环境的基本态度受到很大的情绪干扰。

第二、避免不当的身教
心理学家罗杰斯Dondld,J﹒Rogers)在一篇名為《我们如何教孩子惧怕》的论文裡说,孩子的惧怕通常是透过我们的身教学来的,很少是透过语言。父母亲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不安全感,孩子会直接拷贝过去。近日的九二一大地震,我们就发现,灾区的孩子说我听到爸爸妈妈大叫,他们比较害怕,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惧怕大都是你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教给孩子的」,它会对孩子构成严重的压力。我曾提过的提出多元智慧观念的心理学家迦纳,也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今天教育上最大的失败是甲等主义、升学主义、功利主义,这三件事足以让一个人在学习上產生扭曲,构成严重的压力,以至於无法开阔的发展自己的潜能。你满脑子都是功利,对孩子產生压力,压力引发惧怕,焦虑就随之而来。其实人很少被他的功课或一个正当的负载给压垮,真正会把自己压垮的是惧怕所產生的压力,是害怕时所增加的垃圾负载,这些垃圾负载会把人给完全淹没。所以我们在做情绪教育时,强调必须有好的身教,即使碰到不如意的事,也可以笑笑的讲出来,或先把它摆到一边,然后高高兴兴谈点别的,听听值得欢喜的事,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情绪教育的身教。

第三、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身為父母者要注意发展孩子的责任感跟信心,要容许孩子去做一些尝试,不要批评他,越是能让他主动去尝试,他越不会害怕,越有成功的机会。我每次完成一件事,我的妈妈都会说:「嗯,你做得不错。」这样的态度好像会遗传。其实,你只要让孩子多去尝试,他就会多才多艺,不过孩子做好后,要记得对他表示欣赏,他就会更勇於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勇於尝试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要件。你让孩子主动去试试看,他就会有责任感,有信心就不会害怕。

第四、教导乐观的态度
我们要教导孩子乐观的态度,孩子越是能乐观的面对未来,也就越勇於尝试和接受挑战。乐观与悲观最大的不同在於,乐观的人会鼓舞自己、激发自己,碰到失败时很清楚的知道,失败只是一点,大部分还是好的;悲观的人就不懂得鼓舞、激发自己,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只要碰到失败就一切都完了。所以我们要常常提醒、注意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态度,以便能引导孩子產生乐观的气质。

第五、优点教学
  情绪教育的最后一项,就是要能经常欣赏孩子的优点,才有机会去纠正他的缺点,千万不要以纠正缺点為教育孩子的重点。一个家庭裡的成员能彼此欣赏,就表示能互相支持,就能使情绪越来越稳定。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失败,孩子就会退却,情绪状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我常用父母亲看孩子的成绩单来作比喻,你是看「怎麼只有六十分,不用功」,或「不错喔,已经六十分了,再加油一下,一定会更好」呢?

(三)培养子女生活基本规范
  生活规范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纪律。孩子有好的待人接物的礼貌习惯,懂得如何处理朋友间的纷争、拿捏应有的分寸,跟人的衝突就会减少,成功的经验相对地也会增加;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有好的作息习惯和纪律,生活适应乃至於学习适应都会比较好,信心也就能逐渐增强,这都是一些基本的生活规范。
(1.)建立延缓报偿的习惯
  讲一个我自己的经验给大家分享。我的孩子念幼稚园时,我总是会偶尔带孩子逛百货公司顺便买些东西。在出发前我会先跟孩子说:「明天我们去逛百货公司,你们想不想去?」「想去!」我说:「去的时候当然会带你们到玩具部去尽情的把所有的玩具看个过癮再回家。可是我们今天就不买玩具了,下一次我们儘量省钱来买你想要的那个玩贝,可能要分两次或三次的结餘才有办法买,这样好不好?」他说:「好。」看完后再问他:「买不买?」他说:「不买。」我觉得不好意思,就说:「那个小老鼠一隻才五块钱,我们买一隻好不好?」他说:「好吧,也好。」就买了一隻小老鼠回家,到了百货公司门口,我说:「你们表现得太好了,我们到地下室买根棒棒糖鼓励自己。」就一人拿了一根棒棒糖,高高兴兴、浩浩荡荡的準备回家。「现在是坐计程车好呢?还是坐公车好?」他们说:「坐公车好。老爸,这个钱要省下来,是要买那个玩具的哦。」

  平常我会跟孩子说:「爸爸跟妈妈都是上班族的,一共只有这些钱,不能超支,所以我们出去时第一要买吃的、穿的、用的和文具,这是用钱的优先顺序,再来的顺序就是买你们的玩具。但是如果到最后我们的钱实在买不起玩具,那就要衡量我们剩下的经费预算分几次节餘来买,不会疏忽玩具的。」

  再下一次出发到百货公司前我还会先说:「如果想多省一点、多留一点钱买玩具,我们就不坐计程车,坐公车。」孩子想一想说:「坐公车、坐公车。」节俭的精神就出来了。到了百货公司东西都买好了,就一起到玩具部去,快到之前我总是会蹲下来提醒他们,别忘了我现在总共只有这些钱,如果你要买的玩具超过我们的预算,我们可以把钱省下来,下次来时再累积节餘的钱来买。他们就问:「老爸,那你一共还有多少钱 ? 」我就说:「你看看,就剩这麼多。」这样一来,他们很快就学会算术了。一进去,他们看完后说:「老爸,我要买摇控汽车,那一部车子我最喜欢。」我说:「好啊,可是我们今天的钱不够那怎麼办 ? 」於是小孩子从这样的活动裡学会了如何累积、如何节省,甚至於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延缓报偿」的习惯,不会非要不可。一个人如果看上一样东西就非要不可,那是一种很大性格学上的缺憾,台湾话叫「破格」,是很不好的。慢慢的从生活当中去培养他基本的生活习惯,他就学会负责。

(2.)严禁滥看电视、开夜车
看电视也是一种生活习惯。我奉劝各位不要太常看电视,选择好的节目,千万不要纵容孩子看太多电视,寧可跟孩子聊天、歌唱、谈话、阅读,也不要看那些没有营养的电视节目。还要注意的是,电视常是暴力跟色情的来源。并且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电视看得比较多的孩子,他的挫折容忍力会下降,智力的发展也比较差,原因在於电视是直接引导你,使看的人无法思考、没办法操作,所以他失掉了思考跟操作的机会和能力。所以你要适度的选择好的电视节目。我们也要帮孩子建立好的基本生活作息,规定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建立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很多国、高中的学生常念书念到半夜两、三点才睡,第二天拖著疲惫的身子到学校,根本就没办法集中精神,整天迷迷糊糊的,晚上再去补习,回家后又搞到三点,请问他白天的时间是不是全浪费掉了?我一向严禁我的孩子在国小、国中、高中这段时间做这种事,而要求他们在白天眼睛一定要是亮的、耳朵是清明的,这样老师讲的东西你就可以记上七、八成,回家后稍稍复习一下就可以记得很多了。这些都是一种生活基本规范,生活规范越健全,孩子就会适应得越好,越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

  同时我们也需要带孩子学习一些基本的人际关係,人际关係越好,沟通能力越强,就有友谊的温暖,这种友谊的温暖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做父母的除了身教之外,还要能够引导他跟别人做朋友,勇於去跟其他孩子相处,这样交友的经验就会慢慢的增加。所以做父母的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做一些穿针引线的工作,我知道有些家长很善於使用这种动力,会邀集几个家长把孩子聚在一起,一同去参加一些活动,比如说夏令营、游学活动等,这对孩子的帮助是很大的。最怕的是你都不带他出去,他就自己偷跑出去,每天跑到漫画书店或电动玩具店,那才是麻烦呢!

  交友是从实际经验中慢慢学习来的,我们如果勇於踏出去跟别人合作,人际关係会有很大的突破。有些人有很好的学位,可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成长;有些人有一技之长,却连基本的人际相处都处理不好,有时候甚至保不住工作,所以人除了需要在专业领域上下工夫外,当然也必须要有处理人际的能力,这才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

(四)培养子女正当信仰
  什麼是孩子的心灵生活呢?我认為最重要的是宗教。不过我反对一部分的宗教,尤其是迷信的、把人的脑子教成刻板思考的宗教,这种宗教我们早就应该放弃掉。我所谓的宗教是指正信的高级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这些正规的宗教可以给我们心灵的啟发。

(1.)宗教旨在开啟智慧
真正的宗教在於谈生命之道,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在这个人生裡应该怎麼做人 ? 怎麼做才是上苍给我们的真正啟发?怎麼做才能符合极乐世界的要求 ? 怎麼做才能跟天理吻合?这些是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给他的。我认為宗教是开啟一个人生命的智慧,只要违反这一点就不是宗教,只能称為迷信的东西,是一种寄託而已。一个能真正开啟人的智慧、开啟爱的心灵,它才是真正的宗教。宗教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有丰富的生命力、丰富的感情能爱物爱人,我们称為「博爱」;让一个人肯长进、不断的努力累积经验,从而开啟生命的智慧,我们称為「宽广的智慧」。《圣经》裡这麼说:「我们要培养博爱,同时需要宽广的智慧。」而儒家所讲的是「仁智双修」,仁就是仁爱,智就是智慧,其实是一样的,它是儒家的道统。再来看看佛教,佛教说「悲智双愿」,悲、智就是慈悲与智慧,也就是爱;人要打开视野才能生活得好。有慈悲心、有爱心的人,就能让自己跟别人相衔接,所以已立立人、已达达人,这是耶穌,孔子、佛陀所共同的教化。

我们从生活中看出生命的原委、生命的意义,使自己更為丰富;我们有爱、有热情,可是也知道生命的侷限性,还有一个更远的未来,那个末来我必须现在负起责任,必须现在的我是快乐的,有能力快乐、能爱人,我才是上苍的子女,才是那个极乐世界的一员。这个精神生活从有限的生命跨到无限的未来,这是我们在教育当中必须教给子女的。

(2.)每个人都该被平等看待
  如果你能每天回家时内心都很平静、欢喜,都知道我今天没有白过,懂得感恩,也懂得发展智慧跟爱,我相信这样的宗教、这样的心灵生活,是在未来的世纪裡所必须开拓的宗教。其实它不是新的,只是我们把过去宗教信仰的错误面纱拿开,让我们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成长;心灵上的解脱,然后看到了光彩的人生,满足这一辈子我们到这裡生活的喜乐跟多样性。这样的人生是宽广的,这样的人生是不拘泥於自己将来要赚多少钱,要有多高的地位,而是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我觉得教育的真正宗旨,是无论一个人的职业是什麼,无论学歷、地位,都应该被平等的看待,都有一份自己的荣耀跟尊严,而每一个人都知道来这世上只是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最后都要到那美丽的未来精神世界裡头。

  如果我们能带领孩子看到永恆的、精神生活的这一面,就不会责备他為什麼考出这样的成绩,让我们没有面子了,我们就不会產生这样的错误,不会做出这种违背教育正则的事。生命真正最好的饗宴就在这个地方开始,我们有快乐有幸福,不会在差别之中產生屈辱和不满,心灵就能真正得到满足。这就叫精神生活,是心灵生活的一部分。
----------
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
在一九七五年,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的一位教授默顿(Morton)写了一本书「社体理论与架构」。在这本书裡,默顿博士提出了一个理念:「一件事情的发生,若由於错误的定义,则可促成一个错误的行為便成事实」。换句话说,当一个期待设定了(甚至不是一个正确的期待),我们会倾向案这个期待去做事,如许多人会认為神会罚人,所以信奉上帝,对十诫实践力也越努力。
事实上,默顿著个理念早在希腊神话中便出现了。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雕刻家,名叫「比马龙」(Pymalion),他是塞浦路斯的王子,他施展一切才华,雕刻一座最完美的女人像,并取名為盖拉提(Galatea),雕成像后,他竟爱上盖拉提。於是他祈求维纳斯女神,把盖拉提变成人身。他们结婚以后,过著快乐日子:这个故事便是「比马龙」名称的由来。
后来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写了一齣戏,就叫「比马龙」。在戏中,伊金 (Henry Higgin)把卖花女伊利沙杜利德(Eliza Doolittle)训练成一个伯爵夫人。在这齣戏的结尾裡说:卖花女和伯爵夫人不同的地方,不是他怎麼表现表现他自己,而是他受人的对待。伊金对待卖花女永远是以卖花女看待,而卖花女所表现的仍是卖花女的行。反之,把杜利德看成名门闺秀,他的举止便像一个名门闺秀。
上面的故事阐释「比马龙」的效应,就是「人重视我,我自重」、「人爱我、我爱自爱」。郭為藩先生曾把「比马龙」做个很贴切的比喻:若把孩子比喻成马,他们就是马,若把孩子比成龙,他们就是龙。
因而,若父母教导小孩在学习效率有所表现,则对孩子们的期待是必须提高,江哥哥比喻成「诸葛亮」,弟弟便不可比喻成「刘阿斗」,否则套句俗语话「骂都骂呆了」。应存著「既生瑜,又生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态,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另外父母应事实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或「坏」的标籤,以免不适当的比喻,而造成负面的「比马龙」效应,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一、 简化讯息,适当鼓励
要建立孩子自信心,千万不能揠苗助长,让孩子在短时间学习太多东西,或一次学习太久,换句话说,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下列几个原则可以参考:
1. 对目前的情况,要诚恳的去接受。(孩子不是人上仁,不必样样比别人强,只要是the only one,不必是the number one)。
2. 对内心说话,承认天外有人天,人外有人。
3. 增加孩子行动的承诺。(不轻易设远大的目标,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成就感)。
4. 先要求质再要求量,质比量更容易拥有成就感。(不要一下子学太多事)。
5. 承认天下事「十分努力,十分收穫」即可,挫折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所以偶尔面子丢了,不要太在乎。

二、 如何减轻学习本身的压力
1. 集中精神再同一时段学习一门功课,这是一次主义的应用。
2. 若必须同时学习多门课业,先排优先顺序。
3. 用20/80的原理来处理,先投入80﹪的精力在一门课,其餘20﹪在经歷在其他课。在第一门课业进行的顺利后再慢慢减少对第一门课的精力由80﹪递减,相对地转移经歷在第二件事上。如此类推,不可毕全功於一役。
孩子出生后探索这个世界,难免有点怕生。怕生的原因是外界讯息太多来不及处理,而拒绝新讯息。若尝试去处理新讯息,结果是失败则会丧失自信。如此会影响日后人格发展。当然,自信不足会影响学习成就,如考试时,对一些题目的反覆检查,而忘记做其他的题目,以致成绩低落,这种现象非关孩子的智力,皆因自信心不足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也是父母较担忧之处。
事实上,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经常是父母或祖父母。这些长辈犯了比马龙效应的对其比马太多,屋漏偏逢连夜雨,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自信心自然会比较缺乏。另外没有协助孩子在讯息处理中加以简化,让孩子容易获得成就感,也会失去自信心,所以要建立孩子的自信不可不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8 08: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