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86|回复: 0

我的六次脱离身体经历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2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95
发表于 2007-10-24 04: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自己从19岁到29岁的十年间,曾有过六次脱体经验,这种经验与西方专家们调查的一般脱体经验有所不同,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每次都是被动发生的,多是在躺下休息时,先听到一种奇特的声音(后来才发现是佛经的一句咒语,而后听到说:“某某来请”,或肉眼看见有古装“人”在眼前突然出现,其时一切都非常清晰,绝非做梦。然后觉得自己的意识乘着一种能量从身体的某个部位(面部、胸部、腹部等)猛然脱体而出,脱出时有挣脱身体内的一种吸引力之感。

二、离体后即可发现, 自己仍有身躯,但与本人长相衣着不同,为一披发、白衣的古代童子形状,每次所见皆同。

行时作“环走”状,足似不触地,危急时能升于空中,远距飞行时速度愈来愈快,最快时只觉自己为一极小的粒子,二千公里路程,约半小时可到,在空飞行时能看到火车和飞机在下面慢慢移动。当穿过墙壁、门窗、屋顶等障碍时,回头一看,身后有无数道微细金光进射,当时理解为自身与实物擦撞而生的光电效应。

三、离体之“我”意识清晰,不同于梦中,虽能意识到自己是离体之“魂”,但对自己是谁,变得模糊,有时觉得曾是另外的某人,有时自忆本从天外而来,暂时寄身这个世界,
己辛苦备尝了。

四、离体之后,有时先见光明灿烂,有如春日骄阳,而光有清凉之感。所见熟识之人,皆与平时所见形貌不同:有的身有光明,可见其内脏,有的一团漆黑,有的现某种动物凶猛之象。能听见人们说话,但觉其声远而又近,隔着一个难以言喻的界限。能清晰看见并听见其语声同属一界者,主要是自称为钟离权、吕洞宾及天使、龙王、土地神一类仙、神,还看见有古装武士等在电线上空飞行。他们的形貌基本如人,多为现代以前古装,与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是光照于其面部有明暗之分,仙神们则光从其自身发出,眼眸不动而光中蕴含深沉智慧。他们称离体之“我”为“生魂”,叮嘱应尽快归还“本宅”,时间久了对身体有损。有时有政治。人事方面的预言,后来都有应验。还见到一些亡故之人,如己死去50多年,连父辈都不记得的祖父,然只能远观,见其为一黑影,告言死后境况,谓见离体之“我”光明炽盛,不能接近。

五、每次离体时间,多为二小时左右,最长曾达六小时,时间稍长后,即有饥乏与无归属感,终而回归肉体。先在肉体前回忆此次经历,确认有归入此肉体之必要,然后卧于肉体之上,便立即如梦初醒,醒后虽意识清楚,而觉胸闷不适,四肢僵冷不能活动,需经一二小时后;慢慢温热能动,下床行走时犹觉腿关节僵硬,往往跌倒。

笔者最离奇的一次脱体经验,是在1974年农历四月初七日傍晚,晚餐后躺下休息时,忽见有周朝衣冠的人来迎,脱体后迅速飞升,看到了地球外“大香海”中的仙山和四层天宫,
当到第四层天时,如回老家,自然记起那是曾生活过几千年之久的兜率宫。在那里见到了佛教、道教二教的教主各自说经的场面,
目睹玉皇大帝、耶稣基督、圣母、穆罕默德和多位东西方古代圣哲们听释迦牟尼说法。游览了西方极乐世界,有自称摩诃目键连者,称“奉佛法旨,为你演化十二因缘”,只觉头上白光一闪,即退回无数劫前,重现无数轮回历程,又自觉于未来?琱[修菩萨道,一级级上述最后于将来大火劫中,作为99斗位大菩萨之一,从火海中运载众生达安乐处,终至成佛。其间自觉历时数万劫,而实际只用了几个小时,可谓至极稀奇。回归肉体后虽多半忘夫,但在禅定中能部分呈现。其中所闻佛教术语如“十二因缘”、“唯心所现”等,皆为此前所未曾见闻,回归后数月方从佛典中发现、所见无量寿佛赤色形相,于十多年后看到藏传佛教的无量寿佛像,才发现与之相近。这一神游“奇梦”。使笔者激动不己,当时在天外曾想,为将这见闻回报于人类,还须返回人间。笔者由此而引起研究佛学的浓厚兴趣,在钻研了显密诸家的教义十多年后,确认总体佛法与白己“演化”体验中所蕴含者一致,笔者曾多番反省研究这次体验和自己当时的心境、生活等,
自认为绝非解释为一个偶然的奇梦便可说服自己。一个在当时毫无宗教知识信息储存、日常沉迷于作“大革命”中口号式歪诗的人,能作出这种奇梦,是不可思议之事。

————出自川大陈兵教授的著作《生与死—佛教轮回说》,该书在成都梨花街图书市场二楼宗教图书销售商处有售。书中除述说了自己的一些奇特经验外,还列举了大量中国古代、近代的相关例证,以及现代西方科学家催眠术、频死研究的许多有关例证。读后,给人以极大的启发,让人重新审视生与死的问题,对人生观与世界观有莫大的启迪!网上该书地址:《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9 04:4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