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4-10 10:58 发表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曹立仁:信心=能力/期望值
发言的几位家长,有的是残疾人,孩子很优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是正常人;有的是正常人,孩子有些智力障碍。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是优秀的家长。
身教重于言传
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这条经验我非常认可。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将小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游戏,完成游戏能获得奖券。游戏结束后,第一组的老师号召孩子都把奖券捐出去,而且自己带头捐;第二组,老师提倡孩子捐,自己没捐;第三组,老师建议孩子把奖券留着,自己不捐;第四组,老师叫学生不用捐,但自己却捐了。最后统计各小组所捐的奖券数,结果是“第一组>第四组>第二组>第三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当身教与言传统一时,两者是一致的;当身教与言传不一致时,身教重于言传。比起老师和家长的口头教育,孩子更多地以家长的言行为自己学习的对象。
挑战父亲权威
孩子到十二三岁时,确实会有逆反心理,容易和家长发生冲突,因为在他眼里自己已成人,而在成人眼里他还是孩子。
沟通是处理亲子关系的最佳方式,因为孩子其实很渴望被理解。研究表明,孩子和父母相处,在其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在3岁孩子的眼中,父亲是全能的;到了7岁,发觉父亲是有所不能的;13岁时,父亲变成了不可理喻的老家伙;18岁时,觉得父亲的想法有些还是对的;30岁时,发现父亲的想法大部分是对的;50岁时,感叹父亲太伟大了。
为孩子树立自信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东西方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在北欧的丹麦、德国等,采取的是随班就读,但其前提是正常儿童能善待智障儿童。在东方,采取的是开办特殊学校进行教育,这种方式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发展前景,但却有利于同类孩子间的平等相待,保护他们的自尊,便于建立自信心。
我认为孩子的焦虑指数=(1/信心指数)*事件发生概率,所以说缓解孩子焦虑情绪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提高他的信心。而信心=能力/期望值,因此我们不但要提高孩子的能力,也要帮他找到合适自己的期望值,太低不行,更不能太高。
此外,审美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要教孩子做善良的人,美好的社会才有亲和力。
▲民间家教经典案例
残疾的父亲,孝顺的女儿
顾今昔:杭州采荷二小历届生顾盼之父
女儿上学之初是个身体差、纪律差、成绩差的后进生,经过家长和老师长期精心教育,最终把她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生。2002年,她被美国、英国、新加坡三国的12所名校同时录取,选择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电子工程专业。
我对家庭教育的感悟是以德育人,我最引以为豪的是女儿人品好,懂事孝顺。我身高仅1.3米,妻子也只1.4米多一点,但1.66米的女儿一点都不嫌我们丑,很乐意和我们一起逛街。因为在我们家庭教育中始终贯穿着爱的教育。在她两岁的时候,我就抱着她去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参加拯救大熊猫的捐款。1993年11月,杭州民政局发起“援助孤儿”行动,我鼓励女儿独自去报社捐款。这件事不但锻炼了她独立办事的能力,也培养了她助人为乐的品质。
为了更好地与各地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经验,2002年12月我注册成立了“顾今昔家庭教育工作室”,并在2003年元旦开通免费咨询电话。2004年10月“母亲教育研究所”把这个电话作为该所服务热线向全国推出。
陪伴孩子精神成人
冯晔:杭州天长小学学生家长
在双胞胎儿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做的最主要的一项家庭教育工作就是让孩子多听我们讲的故事,让孩子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学习的兴趣。我们讲的故事内容是非常庞杂的,但有一条选择的标准,就是孩子一定要喜欢,并且带一点点益智性。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既讲了大量的世界童话故事,也讲了像小虎队那样的通俗故事;既讲了有哲理的一些美文,也讲了报纸上那些增长实用知识的消息,例如发生火灾该怎么办等等。在那个阶段,我们很少让孩子写字、看书,主要是讲,讲出他们的兴趣、讲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讲出他们安静倾听的习惯。实践证明,对幼小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办法。
另外,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条是要重视“陪伴性”。父母要多与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习。父母在身边孩子比较安心,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更需要。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陪伴”会一点点减少,但是那种指引和帮助还是必不可少的,帮助孩子精神成人。比如我们的大孩子,比较内向,我们就主动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而且挤出时间陪他去参加,以增加各种锻炼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