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10-18 22:19 发表
2006年9月23日,孔子标准像在争议中全球发布(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儒学曾起过巨大的启蒙作用。许多东方人认为,现代民主就是西方民主,儒学是现代化的文明障碍与精神桎梏,此真乃“历史的误会”!
儒学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不仅体现在东方,同样体现于西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明,不仅是十七八世纪欧洲发展的精神支柱,而且是东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文明基础。
9月28日,孔子诞辰2558周年纪念日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推荐了《论语》中精选的5句话,作为北京2008奥运迎宾语,分别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这5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明对奥运精神的诠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儒学已经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精华。而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儒学曾起过巨大的启蒙作用,这个现象现在很少人提及。
启蒙运动的“儒耶同质”
著名学者郑鸣谦在《启蒙运动中的“儒学”镜像》一文中写道,“启蒙运动中的翘楚如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的重要思想,很多都来自中国儒学……”1600年利玛窦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利氏看到中国以儒立国,主张精通儒家经典是必修功课,提倡以基督教义附会儒学,创“儒耶同质”之说。1687年,汤若望、南怀仁、艾儒略等 160多位传教士到达中国,在给中国带来全新宗教、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吸收了中国文化。1688年,路易十四特派5名“法兰西学士院硕学大德”的传教士士到北京,开创了中法文化交流“黄金30年”的新阶段。“儒耶同质”理念,促使许多传教士翻译中国的历史和哲学。17和18世纪,在欧洲出版的中国作品达723种。其中,1662年郭纳爵出版的《中国科学提要》,是《论语》和《大学》合译本;1672年,殷铎泽出版《中国政治道德科学》,是《中庸》译本,15 年后他又出版《中国哲人孔子》;1711年,《中国六经》以拉丁文出版,乃《四书》新译。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受到此书影响。沃尔夫在哈雷大学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指出中国的“治国之术……超过了所有别的国家”,使儒学名声大噪。
欧洲的“中国世纪”
1735年,杜赫德划时代巨著《中华帝国志》出版,对中国灿烂文明的描写轰动欧洲,“汉学”在欧洲诞生。当时的法国,中国“比英格兰更受青睐”,“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18世纪欧洲大盛‘中国风’,不仅对儒家的理性思想予以理想化,而且中国的建筑风格、瓷器、家具和室内装潢亦风靡一时”。伏尔泰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更作诗赞美云:“孔子,真理的解释者,他使世人不惑,开发了人心,他说圣人之道……”
笔者以为,法国启蒙运动确实存在着“儒学基因”。德国著名哲学家霍尔巴赫,就是一位“儒学迷”。儒学对霍氏影响极深,他家成了“启蒙先驱沙龙”,卢梭、格拉姆、达隆贝尔等每周四、日必至,研讨政治、哲学、文学,形成著名的“百科全书派”。霍氏主张“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道德”,在“唯物论的圣经”《自然的体系》中,引用诸多孔子言论,其“理性宗教”精华乃儒学。在《社会的体系》中,霍氏主张“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因为“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惟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由于法国启蒙运动泰斗们崇尚儒学,造就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世纪”。
儒学是“西方民主”起源之一
法国成为“民主”、“理性”、“平等”、“人权”、“无神论”等理念的故乡,儒学功不可没。美国知名汉学家顾立雅指出,儒学在17和18世纪的法国导致了“精神的革命”,“使得整个西方世界逐渐地再次朝向了东方,走向了民主” 。“孔子哲学”甚至对“美国民主思想之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杰斐逊的治国思想受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普遍实行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根据人的才能而非名望来挑选官员”等,皆源于儒学。伏尔泰对中华文明全面赞美:“ 只有中国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人类智能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来”……叹息“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此等言论在97卷的《伏尔泰全集》中不胜枚举。
笔者以为,儒学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之一。因为孔子对东西方文明的综合与发展所产生和将要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任何人难以比拟的。(香港《大公报》 陈群 资深传媒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