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北京科技报
10月7日,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雾结束了十一长假的晴朗天气。人们在享受了短暂的秋高气爽后,一连4天,北京的天空都被蒙蒙的雾气笼罩着,空气湿度一度高达91%。
“这场大雾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仍属于正常的天气现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告诉《北京科技报》,秋、冬历来是北京大雾天气多发的季节。
王庚辰告诉记者,雾是由空气中的小水珠附着在灰尘上形成的,当低空空气湿度接近饱和,风速小、大气稳定时,雾就容易形成。而在北京的秋冬季节,昼夜温差明显。在温度较高的白天,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等到夜间温度下降,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如果空气湿度仍然较高的话,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成雾。尤其是冬天,由于地面温度迅速降低,使得接近地面的水汽更容易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气。同时北京四周环山,空气中的水汽就像被禁锢在一个“锅” 里,缺少交换流动,也增加了北京雾天的出现。
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北京这次的大雾天气,只是低层被雾气笼罩,而500米以上的高空则万里无云。按照雾的分类,这属于辐射雾,北京秋冬季节出现最多的就是这种雾。王庚辰说,根据形成过程的不同,还有平流雾、上坡雾和蒸发雾。这三种雾也都是冷暖空气的交汇所造成的,而平流雾多形成于沿海地区,蒸发雾多见于水塘周围,上坡雾则常见于山坡。
除此之外,城市中还存在着一种 “新”的雾。王庚辰告诉记者,由于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现在的雾中含有很多细小的颗粒物,比如粉尘、二氧化硫、烟粒等等。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力小的情况下很难扩散。它们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就形成了呈灰色的雾,而这种雾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霾”。
王庚辰说,这些含有酸、胺、酚、苯、重金属颗粒物的霾会损害人的呼吸系统。所以在大雾天气时,人们应该减少出行的时间,而且晨练的人,也要等到太阳出来,雾气消散后再出门锻炼。如果不得不出门,则要戴上口罩,以阻隔雾中的有害物质侵袭。
而即便是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大雾,其实也并不安全。大雾会使空气的能见度降低,进而引发交通事故、空难和海难。所以在严重大雾的天气中,飞机和轮船等交通工具都会停运,高速公路也会封闭。如果在高速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遇到严重的大雾天气,应将车辆停在安全隔离带,等到大雾消散后再继续行驶。
大雾还会侵蚀电线,由于空气湿度大,且含有较多的污染物质,结露在输变电设备的表层,致使该设备绝缘能力迅速下降,当超过其抗污能力时就会引起输电线路短路、跳闸、掉闸等故障,造成电网大面积断电,这种现象叫做“雾闪”。而沿海地区的平流雾中的大量盐分会聚集在输电线的绝缘瓷瓶上,引发雾闪现象。
此外,浓雾对农业也会造成一定危害。大雾长时间遮蔽阳光,会妨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的碳水化合物储量减少,同时日光照射时间不足,还会使农作物延迟开花时间,造成它们的生长不良。
霾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黄色、橙色表示。
霾黄色预警信号标准: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霾橙色预警信号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
当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后,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单位加强交通管理,保障安全,驾驶人员谨慎驾驶,同时因为空气质量差,人员需适当防护,人员减少户外活动,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可戴上口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