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88|回复: 0

唐塔的雄伟与秀美─西安大小雁塔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2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18
发表于 2007-12-30 07: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保存较好的唐代古塔中,有两座以大小分别,且都以“雁塔”为名的,西安市
”大小雁塔”,其不仅是全国著名的佛教古塔建筑,在世界上也颇具名气。”大雁塔”是唐高宗在位时修建的。
相传是唐玄奘自印度(天竺)取经回来后,仿印度雁塔样式修筑的,故名为”雁塔”,作为从事译经与藏经之处。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称”小雁塔”,一直保存至今。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大慈恩寺”内,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西元648年),是皇太子李治(唐高宗),为追思母亲文德皇后所建,因而以“慈恩”为寺名。一直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建筑。

大雁塔晚于大慈恩寺14年建造。西元652年,玄奘为了保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与佛像,于是向朝廷上表,提出请求在大慈恩寺建一座塔。唐王朝特令在寺内修建了”翻经院”,请玄奘法师担任大慈恩寺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大慈恩寺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玄奘法师亲自督造的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建筑”,塔为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有64米高。塔平面呈方形、角锥状,砖结构呈现出木结构的斗拱风格是其特点。形状和结构是西域式的。砖墙上显出“棱柱”,明显的分出墙壁开间。塔身为青砖砌成,塔的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

初建时,塔的主体为五层建筑,塔呈三角状,砖表土心,有相轮、露盘。经历50多年后,受风雨严重浸蚀,砖缝裂开损毁。武则天与王公们,将之改建为七层的楼阁式的中国式佛塔。据《题慈恩寺塔》中所描述的:“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若干年后,又因兵火之燹,最上面的三层毁坏。于是后人在七层处收顶攒尖,在塔体外又包砌了一层砖,就是今所见大雁塔的形状。

寺门内,钟鼓楼东西对峙。以东侧钟楼内悬吊的明代铁钟一口,高三米多、重三万斤,尤为罕见。塔内的楼梯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长安风光尽收眼底。

说起雁塔,人们常连想到“雁塔题名”的典故。按唐代之习,若以墨书题名在塔壁上,他年若有将相,则以朱书之。明清时,“雁塔题名”之风气又见兴盛。当时的题名,文举在大雁塔,武举在小雁塔,约定俗成,历时多年不衰。现今,明清时题名的刻石保存不少,有以史料价值见长,有以书法杰作为人称道的,洋洋大观。

除题名刻石之外,两座雁塔还保存了许多碑刻,尤以大雁塔的石碑最为著名。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灾,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的砖龛内,镶嵌着唐初著名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都是为玄奘所译佛经写的。石碑侧雕刻有蔓草花纹,图案优美生动。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经为慈恩寺创作过许多壁画,可惜早已湮没。但在大雁塔底层四面的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有佛像、建筑、图案等。尤以西石门楣上的佛殿图,线刻工艺精湛尤为珍贵,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在中国古建史上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雁塔塔身高大坚固,造型简洁庄严,朴实大方,气势雄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小雁塔

在西安城南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唐睿宗文明元年(西元684年),武则天以睿宗的名义,为去世百日的唐高宗所建立,初名“大献福寺”。小雁塔的修建晚于荐福寺2年,史籍《长安志》卷七中明确记载:“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景龙”是唐中宗年号。显然,小雁塔也不是官修的,是宫人集资兴建。此时距大雁塔第一次改建仅仅3、4年。宫人又集资兴建了荐福寺塔。高度虽比大雁塔低,但层数多达十五层。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西元707年),15级,塔高约45米。是典型的“密檐式砖构建筑”,塔形秀丽。相传,当年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荐福寺本是唐中宗李显的在藩旧宅,二次登帝位后,又重新令工部将寺大修了一番。皇帝李显生性懦弱,凡事要问皇后的主意。皇后得知此事之后,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来修建塔,宫人们无不慷慨解囊,捐的钱建成了塔后还有剩余。

塔内有一口人称“神钟”的大铁钟。钟高4.5米,重达10吨,上铸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太民安,法轮常转”16字吉祥语。钟声清脆悦耳,钟声传10公里外都能听见。传说,若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将亲人的名字以及住处,写在一张黄笺上,钟声就能把思念之情传达给远方的亲人。

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神奇历史!
西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将小雁塔中间部份,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隙。而时隔34年,西元1521年的一次大地震中,此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将此现象称为“神合”。西元1555年9月,一位小京官名叫王鹤,在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闻了亲自目睹这“神合”的“堪广和尚”讲这一奇事后,惊异万分,便将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的北门楣上。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后来,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特性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半圆球体,受地震时,压力能平均分散,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所以,虽历经70余次地震,依然能巍然屹立。不能不令人叹服中国古代先民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远看大雁塔和小雁塔,两座塔一大一小,很相象。大雁塔在挺拔中显得更有雄伟英姿,而小雁塔却在挺拔中露出几分秀美的风采。皆是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1 07: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