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报
在2007年受人关注的内地非小说类图书中,有一本《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该书作者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研究员、毛泽东研究专家张素华。七千人大会距今已经四十多年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当年中共诸位领导人以及中国的命运,其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叩诊岁月的脉搏,我们对历史千迂百回中走过的那些弯路,当有更深的认识。
笔者在北京见到了《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一书的作者张素华女士。她与我想像中的模样大相径庭。我原以为写"七千人大会"的张先生应该是位历经沧桑、内敛深沉的老夫子,当一位和和气气、温和雅致的中年妇女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竟然一时没反应过来。
张素华生于1954年,河北唐山人。我们从她动笔写此书的念头聊起。
张素华说,她开始著手准备写这本书时,上网搜索有关七千人大会的相关资料,虽然搜索结果涉及上百万条之多,但很多是重复的,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局域网上搜索,结果只搜到13篇论文,其中有4篇还是自己写的。
"从主观上来说,我做学术研究也做了差不多20年了,也想写一本属于自己的能够在书架上立得住、时间能传得比较长一点的书。......2002年是七千人大会40周年,我就曾想要不要把这本书赶出来,做个纪念。后来又一想,还是不要赶,慢慢写,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出。就这样拉拉杂杂拖到今年才完稿。"
变局是变什么局
谈到七千人大会在中国当代史上的意义,张素华语含深意地指出:"这个大会的前4年是‘大跃进'的开始,它的后四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发端。"
张素华说,自1958年"大跃进"到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段,对中国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影响的有四个会议: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9年7-8月的庐山会议;1962年1-2月的七千人大会;1962年8-9月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一环扣一环。而七千人大会则处于历史链条中的相当重要的一环。1958年相继出台的"大跃进"、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曾被认为是找到了在短期内超英赶美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捷径。1958年冬,毛泽东对"大跃进",尤其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察觉,但并没有改变上述的基本观念。正因为如此,1959年庐山会议发动了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原已发生的错误越演越烈。
张素华说,七千人大会的起因,是想通过总结经验和反对分散主义,一举扭转1959年至1961年的极困难局面。但大会开始前后,一个接一个出人意料的因素却在不断改变大会的日程和主题。"白天出气、晚上看戏",宽松的民主氛围,曾使与会者甚至触及到了应该由谁来承担"大跃进"的后果和责任,如何评价"三面红旗"等等敏感话题。中央、大区、省、地、县各级领导人在会上都有检讨,事实上承认了主观错误是造成三年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会后全国出现了思想解放,全方位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气象。也就是说,七千人大会带来了一个可喜的"变局"。
可惜不久后局势再变,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七千人大会"及会后产生的认识分歧,成为后来"文革"发生的一个远因。
毛刘结怨由此而起
海内外有很多学者认为,七千人大会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与刘少奇等人由思想分歧走上对立的开始,其中有各种说法和揣测。
有人说,刘少奇、邓小平等主导起草的大会报告出来后,1月17日毛指示成立新的大会报告起草委员会。这可能就是毛有意警告刘:没有我点头,你们起草的大会报告是不能算数的。
还有一种说法:刘作大会报告的前一天,毛通知其在大会上不要念稿了,做口头报告。这是毛对刘搞突然袭击。
张素华说,经她查证,这些揣测的说法都被澄清了。
关于成立新的大会报告起草委员会的决策全过程,张素华在《杨尚昆日记》里查到了明确的记载。当时邓找杨将大会报告送毛审阅,毛找来邓、陈伯达、田家英等说将报告印发大会,分组讨论三天,根据大家意见再作修改,然后提交政治局通过后作正式报告。由于地方同志不同意中央反对分散主义的意见。毛在钓鱼台召集刘、邓、陈、田等开会,决定因势利导,吸收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和中央的一些同志参加,重新组织了一个21人的报告起草委员会。这一过程显示,并无毛不满刘主导起草一事。
关于刘临时才得知做口头报告的说法,出自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刘少奇传》:"按照原定计划,报告由刘少奇同志在1月27日的大会上宣读。开会前一天,毛泽东提议:既然报告已经印发,在大会上就不必念了,请少奇同志根据报告精神在大会上讲一讲。第二天在大会开始前,刘少奇在会场休息室里把提纲送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常委传阅。经常委同意后,他在大会上作了长篇讲话,对报告作补充说明。"张素华说,她找了当年1月14日田家英写给主席的一封信,该信提及,毛早在1月13日就做出了刘少奇不念报告稿只做口头说明的决定,"尚昆同志已向少奇同志和小平同志报告。他们都说,同意主席的意见"。
但在七千人大会上,毛对刘确实产生了个人恩怨,"打下了毛刘分歧的楔子"。张素华认为,原因在于刘说了太多让毛不高兴的话。本来毛已为大会就当前的形势定了调,"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而刘认为"没有过去"。关于当前工作中的缺点和成绩,毛认为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而刘认为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造成当前困难局面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七千人大会闭幕后,刘少奇在整理他的口头报告时,曾情绪激动地说:"大跃进"错误严重,这次总结经验是第一次。以后每年要回过头来总结一次。总结一次,修改一次,一直搞它10年,最后做到这个总结符合实际,真正接受经验教训,不再犯"大跃进"的错误为止。
他还说,历史上人相食,是要上书的,是要下"罪己诏"的。这些话肯定都触及了毛泽东的敏感之处。
1964年8月20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等谈话时说:"七千人大会有纲,也有目,把一些缺点错误讲得严重了一些。"
江青在"文革"期间说,毛主席在七千人大会时憋了一口气。这表明,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表现确曾使毛泽东很不高兴,成为后来毛刘恩怨的开始。
林彪出位陈云缄默
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做了激昂的大会报告,毛泽东、林彪、邓小平、朱德、周恩来先后在大会讲了话。但同为中央七大常委之一的陈云却没有发言。对于常委们的讲话,毛未置可否,唯一称赞了林彪的讲话。毛为什么单夸林彪?陈云为什么不讲话?朱德为什么三易其稿?都引人深思。
张素华说,林彪是在听完刘少奇的大会报告后临时决定抛开事先准备的讲稿,自己"拉条子",写提纲,在大会上即兴发表讲话。他首先大声地为"三面红旗"辩护,用"付学费"的说法原谅主观错误和失误。针对会上不少人认为,对党犯错误的责任,毛泽东也是有份的,林彪高调宣称毛主席的思想总是正确的,我们所以犯错误,是因为毛主席的思想受到了"左"的干扰。林彪并口出惊人之语:"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来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这多少让毛产生了一丝患难逢知己的感觉。毛泽东当时就对林彪的讲话给予了肯定:"林彪同志讲了一篇很好的讲话,关于党的路线,关于军事方针。我希望把它整理一下。给你一个星期、半个月搞出来。"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增加了他在毛泽东心中天平的砝码,并奠定了他以后最终取代刘少奇成为中共二号人物的地位。
关于朱德的三易其稿,张素华说,她查证出第一稿主要是围绕经济问题展开的,第二稿却变成了表态性的发言,抽掉了实质性内容,等到他上台讲时却又换了主题,讲"反对修正主义"了。为什么三易其稿,她没有找到缘由。
陈云为什么不讲话,张素华在去年出版的《陈云传》中找到了答案。在1988年5月21日,时隔26年后,陈云开口了:"1962年七千人大会,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讲话,主要是和稀泥这不是我陈云的性格,同时不能给毛主席难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