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日上午,郑州一名15岁左右的女孩因为母亲不为自己买头饰,当街对着母亲大骂脏话,并扇了她两个耳光。母亲顿时泪流不止。在巡防队员的干涉下,这名少女狠狠地对母亲说“你给我回家等着”。(3月28日《河南商报》)
子女殴打父母的报道,并不少见。就在3月21日,《齐鲁晚报》报道说,济南一女孩因为母亲没有给她买衣服,两人在公交车上发生争执,嚷道:“你为什么不给我买啊!”随后,竟揪住母亲的衣领,对母亲大打出手,乘客劝阻被破口大骂。这激起了全车人的公愤,而母亲只是费尽力气把她拉下了车。
我们不能仅仅把她们看成个案。一个因为没买头饰,一个因为没买衣服,两个女孩就对母亲大打出手,表现惊人相似。被打后,她们的母亲,也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奴隶般的软弱:郑州这位母亲“用手捂住脸,眼泪一串一串地掉了下来”,济南那位母亲在周围乘客都看不下去情况下,仍默然接受,无动于衷。
有关亲子关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长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一般从属家长,甚至连自己躯体的权利也没有。《孝经》有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又有“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极端例子。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几乎跟奴隶主和奴隶一般,前者可对后者任意打骂和处置。
不过,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传统的孝道观已经基本被遗弃了。然而,却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父母由奴隶主变成了奴隶;子女由奴隶变成了奴隶主。于是,像郑州和济南这两个例子一样,对父母动辄打骂的消息时常刺激人们的眼球。这不禁让人深思,中国的家长为何在子女教化上,这么容易走极端?
这两则报道里,被打者均是母亲,这也值得我们思考。因为,在传统社会里教化模式下,家长权威的主导者是父亲,而不是母亲,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角色的基本规定是严父慈母。典型的父亲是严肃的管教者,重礼教而轻感情,而母亲则扮演温情、和蔼、呵护、宽容,甚至溺宠的角色。
严父慈母在红楼梦里“宝玉承教”的故事里就是一例。宝玉被打,王夫人不惜以死相护。而据郑州这位母亲介绍,女孩的爸爸在外地开了一家公司,平时很少回来,一直都是她在家照顾女儿。一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她没有拒绝过。可以说,郑州这位女孩由奴隶变成奴隶主,跟严父慈母这种不平衡性有关。
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下,在亲情教育缺位的情况下,亲子关系一直处于僵化状态。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吴凤岗介绍,在他所接触过的未成年学生中,几乎70%的孩子都表示有事不愿和家长交流,近半数孩子很少考虑孝经父母的问题……因而,如何保持“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就成当前德育的重要一课。
然而,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会把每年的升学率当成主要追求和评价学校及教师工作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而家庭往往以学习好坏作为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的判断标准,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可以满足;而社会亦如此,这从每年高考状元的追捧可见一斑。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认为是有悖于社会发展,已经被人们批判和抛弃,但这种奴隶和奴隶主般的关系,如今颠倒过来,子女可以对父母任意打骂,难道不也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