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为出家人:大悲寺和少林寺的对比
新快报1月18日报道
近日,一篇名为《同为出家人:大悲寺和少林寺的对比》的帖子,在网易、泡泡、SOHU、CHINAREN、天涯、铁血、猫扑……等各大论坛流传,帖子贴出了大悲寺和少林寺的对比图片,指出“大悲寺:依教奉行溯正源,良苦用心谁人知?纵然世间一比丘,不退初心证菩提;少林寺:禅宗祖庭终变味,万金虏尽世人心。纵是荣华富贵僧,还是世俗贫贱心?”引来网友纷纷回帖,一部分网友强烈认同帖子所说的内容,因为少林寺确实很不象话;还有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大悲寺方面在借此机会炒作……
“大悲寺是大乘佛教在中国内地不设立功德箱的佛寺之一。由一茅草棚和两位比丘起家,持比丘戒、菩萨戒,全体僧人终身不摸钱,穿百衲衣,日中一食、过午不食、头陀行、托钵乞食。十年间共剃度比丘数百人,在此皈依三宝者数万。行脚数十万公里,使得无数人得以亲近三宝,近闻于佛法……少林寺建寺有1500余年,由禅宗祖师印度高僧达摩所确立,是大乘佛教禅宗的祖庭。近20多年来由于电影《少林寺》而兴起,成为河南省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是登封市的经济支柱。”
名为《同为出家人:大悲寺和少林寺的对比》的帖子以大量的图片并附说明,从修为、住持、宣扬佛法等方面对比了大悲寺和少林寺的不同,并大力赞扬时至今日,大悲寺的僧人仍能保持着基本的信念,反观少林寺,“名和利充斥其中”。帖子称:“佛教自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有2000多年的时间……但时至今日,同样的经典、同样的戒律、同样的理论,却出现了不同的信仰追求,截然相反的处事法则。怎能不使得想皈依正法的慕道者踌躇彷徨,怎能不使得虔诚的三宝弟子徘徊迷茫,怎能不使得外道及所谓的‘游客’耻笑。”
记者调查发现,该帖最早出自于网友“原了居士”于2007年9月22日写的一篇博客,在文中,“原了居士”称,自己是一个佛教徒,最初“以图文的形式来作这样的一篇文章,内心深处一直有所不安,犹豫不决,一拖再拖。会不会有谤僧的嫌疑?会不会有误导的可能?但到最后突觉得眼前一片明亮。”
“原了居士”称:“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所带领下的少林寺的所作所为,着实让任何一个具正信的佛教徒所汗颜。少林寺作为禅宗的发源地,对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今不宣扬佛法,不弘法利众,却利用千年以来历代高僧所创立的威望而大肆敛财。这不是马戏团是什么?”“同时也希望具正信的三宝弟子们宣传如法的大悲寺和妙祥僧团,以实践的行为,来证实我们的责任。更希望大家都能够去大悲寺学习和供养妙祥僧团。”
帖子在网络上辗转几个月后成为热帖,引起了网友强烈反响,仅在网易论坛,该帖自今年1月9日贴出起,在短短的8天内就获得了929961次点击,回复6742个。而在网易展开的“你觉得当代僧侣应该融入现代社会吗”的调查中,截至昨晚18时,共有71185人参加投票,近95%的网友认为“僧人应静心修行,不应积极入世”,仅有2.66%的网友认为应该与时俱进。
大悲派
大悲寺才是佛门正宗
近些年来,少林寺的商业化频频惹争议,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频频在荧屏上露脸到国际旅游小姐入住少林寺,从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到少林寺最贵10万元一炷的高香,按照嵩山少林寺的官方解释,商业化目的是为了满足各类宗教信徒包括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
网友们在看完帖子后纷纷表示,“大悲寺里(的和尚)才是真正的和尚啊”,而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少林寺早已被西方颠覆,希望“少林的和尚好好地去学习(大悲寺)”。
网友“sam800”看完帖子后表示:“很震撼的对比,以前很崇敬少林寺,因为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和优良的传统;现在很敬佩大悲寺僧人,时代变迁,仍然保持着僧人最基本的信念,在他们身上我能感觉到某种意义的东西存在。反观现在的少林寺,只胜下一个空壳,名和利充斥其中……”
网友“沧浪之水”表示,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商业化,当下的嵩山少林寺与其说是佛教圣地,让人充满神秘充满幻想,倒不如说它仅仅是登封市某条马路旁的一个旅游景点更为贴切。“在默认嵩山少林寺是贩卖宗教信仰等需求的商业组织的前提下,嵩山少林寺的商业化根本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摆脱已显老套的香火钱经济困局,迈向通过展示自我形象、产品差异化以及大范围品牌传播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的营销康庄大道,通过积累雄厚的货币资本和无形资产,从而稳坐宗教信仰需求供应商的首把交椅。”更多的网友将矛头指向少林方丈释永信,“txtfantasy”表示:“释永信是少林的悲哀。”“空空悟道”则表示:“他不是僧人,不是方丈,他像一个追求利益的商人,他离苦行僧式的出家人差得太远。”
网友“xiaobailong021”表示:寺庙产业化,追求经济收益,僧人只想着怎样赚钱,利用开光佛像、卜卦、塑造佛像、修理寺院、刻碑等各种理由手段聚财。“内地佛教尤其是佛教僧徒在一般民众心中的地位已经很低了。”
少林派
少林寺千年功绩不可抹杀
相对网上群情激奋的谴责,网友“mayabucuo”提出了8点不同意见反驳“原了居士”的帖文。“紧盯少林寺,断章取义地只挑选局部的照片,配上自己想当然的描述,这当然可以误导观众。少林寺还有几万张照片,那些少林修行和宏法主要工作照片却没见你放一张,你又知道多少,少林寺僧众每日几点起床做功课?日常的佛学修炼又是怎么进行的?另外照片中的一些表演很多并非少林僧人,少林寺附近几十所武校的学员或俗家弟子才是常常参与表演。而文章作者一概而论下的判语,只能说目的性很强。大悲寺那些照片也有问题,很明显也有作秀之嫌,只是跟少林寺作秀的方式不同而已。”“mayabucuo”强调:“少林寺存在了1000多年了,行了多少佛事,做了多少好事,不是你一篇简陋文章能描述得了的,就算是当今的少林寺,依然为宣传宏扬佛教和中国文化做着极大的贡献,怎可能是某些人想诋毁就能诋毁得了的?”身在广州、已经皈依佛门的网友“花落菩提”向记者表示,少林寺目前的形式其实也是弘扬佛法的一种表现:“方丈担负着很多责任,希望少林文化得到发扬”,“如果少林文化得到发扬,或者从一个不显扬的角度,发扬了许多佛教文化,这也是是一种善意。”“花落菩提”强调:“一个人是否真的守戒,落于形式并不是真正的佛法,关键在于他们的内心,他们的真实意图。”
至于少林寺的商业化,“花落菩提”表示,虽然自己也反感商业化,但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他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广州火车东站附近有一家斋菜馆,就不像吃斋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让更多人吃斋,这好不好呢?多吃一顿斋,多一份功德。”
“花落菩提”说:“佛门讲究缘分和先信后行。在这种末法时代,如果倡导佛法需要一种很艰深的修行形式,未免难以让人接受,或许,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就是怀有这样的想法(才走商业化路线)。”
对话“原了居士”
佛教入世不应用少林寺方式
昨天凌晨,记者联系上了发帖人“原了居士”,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断向记者强调,希望记者在文中不要提及他发帖的网名及博客,并对自己的博文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始料不及,为此,他已将博客中的联系方式去掉,他说:“这篇文章被广泛的转载和炒作,超出了我的意愿。我也不希望再这样了,这样会误导很多人,不是我的本意。”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发这个帖子的初衷是什么?
“原了居士”(以下简称“原”):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不忍看到佛教被如此地曲解,导致佛法衰败。只是想为维护佛教利益尽一个佛教信众义务和责任。
记:你说怕这个帖子会误导很多人,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误导?
原:我不是怕我的文章误导,我是担心被一些网站炒作,这样会使得一些人对佛教产生(不良)的印象。
记:有网友质疑,你的帖子是为大悲寺做宣传而刻意贬低少林寺,你怎么看?你的本意是否也是在为大悲寺做宣传?
原:我是要宣传大悲寺,大悲寺是中国内地正法的代表。
记:为什么这么说?
原:有些话不好对你说,我只是对你说了一些我真实的想法和动机。
记:有网友说,你只看到了少林寺商业化的一面,没有看到少林寺至今依然为宣传宏扬佛教和中国文化做着极大的贡献?你怎么看?
原:少林寺不管做了多少好事,都是应该的,是正常的。但这一切都必须是建立在遵循佛制戒律的前提之下。作为一个佛教道场,而且还是禅宗的祖庭,少林寺除了为出家人提供清修的场所外,还要静化世间,普度众生,也就是实现佛教的心理及伦理功能,并且承担相应的慈善事业,这才是佛门的主业。
记:你怎么看待少林寺以及少林寺住持现在的积极入世?这种行为适当么?
原:佛教应该入世,建立人间佛教是将来佛教发展的普及的必由之路,但绝不是用少林寺的方式。现在出现的旅游佛教、歌舞佛教、表演佛教,只能对佛教造成严重的根本的伤害。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原了居士”为化名)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乔麦)
大悲寺修行简介
辽宁海城大悲寺是由美国万佛寺的主持兴建的,秉持着不戒不足以修的信念。这里的僧人都持“不捉金钱戒”,整个寺院里不设一处功德箱,大门前摆设的庙香供人自取,旁边大牌子写着:“不留金钱”。僧人们终身不得碰触金钱。日常生活全靠自己种菜,村民们捐赠的面和米。大悲寺还持“日中一食”,“过午不食”,僧人们每天只有中午一顿饭,过了午时就再不进食了。
更难得的是为了度化世人,他们每年要行脚一次,背着经书、被囊徒步穿行千里。每晚宿树下、不住客栈。化缘求食。佛祖化缘是为了给世人一个向善的机会,长世人的功德。不走出去、不到最需要的人中去,空守着供奉的千金万银修庙、铺地,根本算不上化缘。在所经的村落,会在晚间聚集为世人讲法开示。途中所遇的死难动物,大到牛羊,小到虫子他们都会安葬。
大悲寺不寻常的另一点在于,在这里出家的人都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有上海的记者、杂志编辑。也有只有9岁的孩子与母亲来到大悲寺就坚持留下再不离开的。每当行脚归来,他们会举行讲会,将自己在行脚中的体会,对世界苦难的认识写成文章做报告。14岁的小僧人写道:“像我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都坐在课堂里,而我却能走到这个世界里……”较高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更好地解悟佛法,并去宏扬传示。
大悲寺的男僧人是回避女客的,若是在路上遇到都会别开脸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