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37|回复: 0

苏轼苏辙名字中有何玄机?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5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91
发表于 2008-2-28 1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字,是对一个人的代称。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够陪伴和影响他的一生。现今的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不管是自己挖心掏肺,冥思苦想,还是不惜重金,请风水先生代劳,总想为孩子起个称心如意的名字,希望其带来好运和平安。

今人如此,古代文人更甚。他们为子女取名时,在义、理方面就颇有讲究。名字不单要树志,还要起到鼓励、规范或警醒其性格修养的作用。古人的名字比较繁琐,既要有“名”,有“字”,还要有“号”。其中的“名”和“字”一般都是父母起的,而“号”则多是自己命名的。比如,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名字的奇特之处就是都与车有关系。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

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苏洵为什么要给两个儿子起这样的名字呢?这还要从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说起。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苏洵虽然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苏轼个性张扬、豪放不羁,而苏辙的性格则相对内敛。苏洵对两个儿子的脾性秉性非常了解,为了劝诫与勉励儿子,他在《名二子说》阐释了为二子命名的深意。他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于一辆车来说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成其为完车了。由于这根横木有些过于张扬显露,所以苏洵在给苏轼取这个名字时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反映了当时苏洵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儿子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又担心他过于张扬而遭人嫉妒,于是他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瞻前顾后,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苏洵则想对比较放心,取名为“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

苏洵这段近乎测字占卜的文字,从某一方面概括了苏轼、苏辙的性格,预测了他们的命运。苏轼豪放不羁、光照千古,却屡招人妒,一生坷坎。苏轼则未能因父亲取名“轼”而改掉“不外饰”的性格。这“不外饰”的性格,使他对改革派的过激作为和保守派的守旧作风,都进行了坦言告诫,并因此吃尽了苦头。

无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还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对他不满意,都要排挤他、打击他。“乌台诗案”就是一个例子。出狱之后,苏轼因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而变得心灰意懒,公务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他在那时为自己起的,也算是一种自嘲吧。对于苏轼的遭遇,苏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的一生,则做到了谨小慎微,游离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尽管不像哥哥那样光彩夺目,却也比哥哥少了许多磨难。后来,苏辙在颍川定居,过起了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有一个较宁适的晚年。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某种玄机。“轼”,作为车前用做扶手的横木,诚然对乘车人因车子突然停止而前倾有保护作用,但由其所处的位置十分抢眼,要想做到不招人忌,实在是太难了。“辙”,作为记录车行进的轨迹,虽然少了一些自己的主张,但总会受到“轼”的影响,难免会步“轼”的后尘。事实胜于雄辩,苏轼、苏辙兄弟一生中屡屡被贬、辗转颠簸的坎坷遭遇,恐怕是苏洵在为他们取名时所始料未及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9 18: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