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6|回复: 0

试论咳病治在肺胃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08-3-3 00: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肺系疾病是普遍存在的常见病,发生率逐年增高,缠绵反覆,较难根治。因此,对其证治规律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素问.咳论》篇关于咳嗽与肺胃相关的理论,对于指导肺系疾病的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说明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这对肺系疾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肺胃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咳病的成因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咳论》篇论述了咳的病因病机,咳嗽的成因有二,一是外感寒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内传于肺。二是寒饮停聚,“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咳属于肺脏之本病,咳的病机为肺胃之寒与外邪相合而致,明确指出了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是对咳嗽与肺胃相关病机的高度概括。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气门》亦云:“歧伯虽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而尤重在外内合邪四字。”

咳嗽的主要病变在肺,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咳嗽,而以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在详细列举了六腑咳的证候之后,指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说明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以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肺与咳的关系前已论及,胃与咳的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其一,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胃同有主降之特性,所以胃受外邪或接受其他脏腑内传而聚于胃之邪气,均可使胃失和降并可通过肺脉使邪气上传于肺,使肺气不降而发为咳嗽。其二,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脾同居中焦,为气血化生之源。若脾胃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乏源,一方面可导致土不生金,使肺之气阴不足,宣降失常而病咳;另一方面,由于营卫之气不充,卫外御邪能力减弱,则易使外邪侵犯皮毛,内舍于肺而发为咳嗽。其三,胃主纳,脾主运,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而生痰成饮,痰饮上逆于肺,亦可发为咳嗽。

与肺胃相关的证治

肺系疾病与肺胃相关的证治在《黄帝内经》中较少涉及,《素问.咳论》中指出了咳病总的针刺治疗原则,“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所谓俞、合、经,指“五输穴”而言,五脏咳,宜针刺五脏之俞穴,旨在治其注入之邪,六腑咳,宜针刺六腑之合穴,旨在治其传入之邪,至于久咳所兼见的浮肿,是邪入经络,水液随气逆乱泛溢,针刺宜去经穴以疏通经络,使气血和调,水肿可消,寓含辨证论治的思想。后世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及《温病学》等经典著作中论述颇多,究其病证,总离不开寒、热、虚、实,究其治法,不外乎温、清、和、补、消、下,而汗、吐两法则很少涉及。

临床意义

1. 指导肺系疾病的预防

咳病由“内外合邪”所致,在《素问.咳论》的原义为外感寒邪,寒饮内停,邪气以从其合,“形寒寒饮则伤肺,”内外合邪致肺咳。临床上肺系疾病的发病常因感寒而发,既使在炎热的夏季也常因纳凉感寒,冒雨涉水而发病,现代人惯用空调带来居处的寒凉以及寒冷的环境引起的咳病最为常见,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咳嗽常常复发于冬季,正是因为冬季寒冷,寒邪最易郁闭肺气,导致肺气上逆而咳之故。寒饮指过度生冷的饮食,因为肺脉起于中焦脾胃,生冷过度,寒气循经脉使肺气受寒凝滞而产生咳嗽,这种情况常见于脾胃阳气亏虚之人。在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常因饮食寒凉、冷饮而发,现代人嗜食冷饮的饮食习惯导致的咳病正是寒饮伤肺的体现。故肺系疾病的预防应外避虚邪贼风,避免形寒伤肺,内调饮食,忌食生冷寒凉,适度的应用空调和冷饮,顺应自然,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笔者认为“此皆聚于胃”之所聚之邪,当引深理解为广义之邪,应扩展为寒(寒饮、实寒、虚寒)热(痰热、实热、虚热)虚(阳虚、气虚、阴虚)、实(实寒、实热、食滞);聚于胃当指广义之胃,包括脾胃。因此,外避虚邪贼风,不仅要避免形寒伤肺,还要避免风、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袭肺,以及瘵虫、花粉、烟尘、物理化学刺激等因素伤肺。内调饮食,不仅要忌食生冷寒凉,而且还要做到“饮食有节”,忌偏嗜,“谨和五味”,因为嗜食甘酸咸味或进食海膻发物可以导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嗜酒太过,或食辛辣煎炸厚味,则酿湿化热,熏灼于肺;此外,还应关注药物的付作用,明代汪绮石所著《理虚元鉴》是一部中医虚劳证治专著,他认为引起虚劳的病因有六种,即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诊及病后失理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其中,医药之因实为提示世人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临床肺系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常需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氨茶碱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应用所带来的胃黏膜损伤、胃肠道反应非常多见,提示临床用药应采取保护措施,尽量避免脾胃损伤。

2. 指导肺系疾病的治疗

笔者在临床从肺胃着手治疗肺系疾病收到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探讨肺胃相关理论的证治规律和实质,提高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水平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9 02: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