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留成主政海南,主张优先发展教育。
从2003年以来,海南地方财政收入每年平均增幅23%,而在教育投入上的增幅却是26%。2010年1至2月,在海南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中,对教育的支出累计达8.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6%,占同期全省一般地方预算支出的25.1%,超过四分之一,也是各项支出中最多的一项,名列榜首。
“十一五”期间,海口市5年各项教育投入超90亿元,用于优化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新建、改建和扩建了32所学校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愿望。3年投入近10亿改造海口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近两年投入近3亿元,解决府城地区和特殊教育学位紧缺问题。此外,从2009年起每年投入1亿多元提高在职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每年拨款500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免费培训;重点扶持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这么大的投资,规模是空前的。据统计,超过90亿元的投资,是“十五”期间的近2.5倍,年均增幅超过15%!初步测算,2008年海口市财政一般预算(含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约21亿元。其中用于教育领域的投入最多,达9亿元。
然而,2010年上半年,海南省审计部门开展的城市基础教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结果表明,海口城市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城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择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违规收取择校费超亿元,海口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各种收费予以保障。
2010年9月27日,南海网特约评论员“仗剑天涯”叩问海口教育:“5年90亿元,平均每年18亿,已经超过海口GDP400亿元的4%了,平均到每所学校,也有2500万元之多啊!这么多钱投到教育上,海口市为什么还有亿元择校费?”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亿元择校费是海口教育之耻!
网上百度“海口择校费”几个字,可以看到铺天盖地都是《亿元择校费是海口教育之耻》这个帖子。
审计部门发现,海口的资源过于集中在优质学校。2008至2009年,海口市城区2所中学的基建及其他资本类支出均占到了所有中学的80%以上,3所小学的基建及其他资本类支出分别占到了所有小学的77%和93%。城区2所中学的基建及其他资本类支出均占到了所有中学的80%以上,3所小学的基建及其他资本类支出分别占到了所有小学的77%和93%。
人们不禁要问:如此荒唐的投资比例是谁划定的?领导们搞基建的热情为什么比搞教育改革、科学研究的热情高得多?
审计部门还发现,海口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片区调整不及时,优质学校片区范围过小,薄弱学校片区范围过大,跨区招收学生较为普遍,择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审计部门提供的具体数据是:2008至2009年,调查的8所中学片外学生分别占到了45%和35%;5所小学片外学生分别占到了50%和47%。部分学校未能严格执行高中“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超人数招收择校生问题较为普遍。2008至2009年,7所高中招生16990人,其中择校生9002人,超计划招收择校生6107人,是择校生招生计划的2倍,违规收取择校费11495.3万元。部分学校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7所学校2009年秋季向片区外学生收取与学生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1350万元。
以上数据明白无误地告诉公众一个事实:为了实现更多地违规收取借读费、择校费的目的,主管教育的领导和校长们采取了两个步骤:第一步,大搞基建,把资金集中投向优质学校;第二步,缩小优质学校片区范围,扩大薄弱学校片区范围。
而且,在招生划片方面,还存在着照顾领导、歧视贫民等现象。南海网特约评论员马上平指出:“小学入学和小学升初中实行的是划片入学,但重点学校划片信息不透明、不合理、学位分配不公平等现象依然严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海口的二十五小、九小、一中等重点学校,一街之隔的市民百姓有的没被划进去,隔着几公里外的领导机关却被划到了学校招生范围里,说白了,重点学校成了照顾领导机关的学校。好学校好学位就那么点,领导机关占了去,老百姓的子女机会自然就少多了或没有了。”
审计部门指出,海口市2008至2009年财政安排教育部门预算时,经费拨款仅占总投入的52%和46%,缺口主要靠收费解决;海口城区73所中小学各类收费收入,占学校运转及发展支出的80%,其中收取择校费、借读费、变相捐资助学款占收费收入的76%,占学校运转及发展支出的60%;海口城区44所小学中实际发生的运行成本高于生均经费300元(财政定额标准)的学校有32所,占73%;29所中学中实际发生的运行成本高于生均经费500元(财政定额标准)的学校有21所,占72%。
财政资金既然集中到了优质学校,其他学校的财政投入当然不可能充足。于是,海口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当然要依靠各种收费予以保障。
优质学校以外的学校穷成什么样子?有个例子可以说明——
2007年5月16日,海口市教育局局长吴建东作客海口广播电台的“椰城纠风热线”栏目为听众解答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时,接到农民黄基清的来电。黄基清说,2003年,为了垫付困难学生拖欠的学费,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城西小学校长黄克胜以学校的名义向附近村民黄基清借了9800元钱,还款期限为2004年3月。但该校换了两任校长,这笔欠账都没还上。得知此事,吴建东当天下午亲自将欠款交到了黄基清的手里。接到欠款(不知有没有利息),黄基清非常感动,连声道谢;归还欠款,吴建东志得意满,以为自己勤政爱民,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在省会城市,郊区农村孩子穷得交不起学费,郊区农村学校穷得连一万块钱都拿不出来,学校甚至不得不向农民借钱!由此可见,海口的城乡差别有多大,基础教育发展是多么不均衡!
可是,就在这种情形下,利益集团一刻也没有停止为自己大捞好处。
早在2006年,海南经济报就给我们揭开了一个秘密:“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集中在医药购销、旅游、教育、保险、餐饮、零售等领域和行业,而教育界竟然耻辱地名列前茅!
据2006年12月27日海南经济报报道:2006年,全省工商部门在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审计、物价、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单位配合下,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55宗,案值525.93万元。涉及商业贿赂案件比较多的是教育行业和医药购销,前者为45宗,后者为38宗(该报记者原文标题:《海南今年查处155宗商业贿赂案件,案值525万元》,网上搜索可见)。
2010年,海口市审计局审计查出违规金额19.98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2827万元。该局审计了市政基础设施、教育设施、水利设施、环卫设施、文化产业、开发园区、新农村建设等各领域,对东环铁路新海口站站前广场工程和保税区区位调整项目等重大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总金额16.18亿元,核减工程造价2.35亿元。通过审计,海口市审计局发现部分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收入未上缴财政、项目(工程)管理上存在超预算、未按规定招投标、违规垫资承包、违规转包、分包等问题。审计共查处领导干部应负管理责任问题金额3212万元。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海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人为造成的,财政投入过于集中在优质学校是有用意的。
是的,是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韩美等蛀虫们贪得无厌的贪污腐败,造成了海口教育经费超亿元的巨大缺口!
2008年12月3日,人民网海南视窗一位网友就借读费、择校费问题发表如下感言:
国家教育部早就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收取“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各种名义的收费,但“高价择校”现象在海南已大行其道多年,而且公开化,而且貌似“合法化”。
公然藐视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违法收取“赞助费”,其根源在于背后有政府教育部门的撑腰。如,海南华侨中学、海师附中、海口市第一中学、国兴中学等4所学校的初中部择校费、赞助费均为 2.7万/3年;除了初中,连小学也竞相收取“择校费”,如海口九小、十一小的择校费分别为1.8万和1.2万/6年。
为了敛财,上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扩大招收“择校生”名额,若有家长问收取高昂学费有何凭据,他们可以拿出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说“这是政府规定的”。
海南基础教育悲哀的一面,在于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受利益驱动,有意无意地偏离了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目的与意义,而把教育当作一种敛财的手段和工具!
例如,海南中学初中部,多年前就在一夜之间莫名其妙地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私立的“海南实验中学”,每生收取学费3万元/3年,而该校教师还是原来的公办教师,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背后与之合作的老板也确实精明,因为海中是一块“金字招牌”,且有一支让家长“放心”的“国家教师”队伍,就足够让钱财滚滚而来——教育厅、海南中学、私人老板共同“分赃”(私人老板拿大头),当然皆大欢喜——打着“办学体制改革”名义欺骗国家和老百姓的“海南实验中学”,实际上是一所违法办学的“黑校”,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可悲的是,权力与金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国家法律变成一纸空文,而且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竞争,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权力部门和少数人敛财的工具。这,不能不让海南人民感到悲哀和愤怒!
昂贵的“择校费”背后,是老百姓为了孩子读书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但究竟肥了谁?
网友这样的质问已经多得不计其数,教育部门置若罔闻,借读费、择校费依然照收不误,人民群众也只好耐心等待。
等啊等啊等啊等,等到2009年,人民群众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海南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海南似乎可以提前实现这一目标。
2009年,海南还取消了高中假期补课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费、小学教育专业学历提高自考班培训收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费、居民身份证快证工本费、文化市场管理费等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收的作业本费1项代收费项目。被取消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费和学校代收的作业本费从2009年春季学期起执行,其余项目从2009年3月1日起执行。
2010年11月召开的海南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修订草案)》也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或与入学挂钩的其他费用。
2009年是取消借读费后新生报名入学的第一年,8月13日出版的海南特区报特意提醒广大家长:海口今年起不收借读费,学校乱收费家长可举报。如果有家长捐资助学,那也属于自愿行为,不得与招生、入学和考试成绩挂钩,坚决杜绝以钱买分,以钱买学籍,以钱选择公办学校的违规行为。海口市纠风办将会同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对海口市中小学招生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对明知故犯,顶风违纪的招生乱收费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海口市教育局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各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筛选,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本辖区内新生入学,加强对捐资助学资金用途的监管,不得截留、挪用、侵占捐资助学财物。海口市纠风办将联合各有关部门集中开展调查,对捐资助学和招生收费情况进行重点抽查,加强对信访举报件的调查,加大明察暗访力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取消了,入学时一下交完几年“借读费”的学生,多交的费用也将会退回。那么,高中阶段的择校费有没有可能取消?
海南高中的择校费,含三年学费在内,最高的收3万元,最低的收5000元。
据2009年1月14日南国都市报报道,海口市教育局局长吴建东对记者说:高中的择校费是阶段性的,由于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估计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所动作。
看来,老百姓还要等啊等啊等啊等……
附录
亿元择校费是海口教育之耻
特约评论员:仗剑天涯
来源:2010年09月27日南海网
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孩子读书可谓多灾多难。学杂费免了,服务费来了;赞助费没了,择校费来了。新学期开始,海南省物价局组织开展全省教育收费专项检查,专项检查各级各类学校、地方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涉及教育的收费现象。检查的结果没人知道,可海南省审计部门开展的城市基础教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结果表明,海口违规收取择校费超亿元。
“择校费”大概属于货真价实的中国特色,“百度”的解释是,就是一个学生毕业学校后,向上一个学习阶段的学校进行学习,从而选择好坏学校学习,而教育局规定的你所属地区的路段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而想不去路段学校学习,就必须去别的学校,就要交一定择校费。同时转学也需要择校费。
最初是没有“择校费”的,叫着“赞助费”。顾名思义,赞助费至少要自愿,可上学的赞助费就有点像当年样板戏《沙家浜》中的胡司令结婚,敲锣打鼓让各家各户“自愿送礼”一样,属于强抢恶要性质。后来,臭名昭着的“赞助费”被强令禁止了,很快,换成“择校费”有死灰复燃了。
细读这篇报道,觉得其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粗略列出,叩问海口教育:
叩问一:海口财政为什么要穷教育?审计发现:“海口市2008至2009年财政安排教育部门预算时,经费拨款仅占总投入的52%和46%,缺口主要靠收费解决。”难怪政府部门对治理学校乱收费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原来从财政欠着学校的钱呢?去年年底,海口市财政局领导对媒体表示,截止11月底,海口市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与上划收入提前完成年初预算,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预计今年海口市财政总收入可完成120亿元。120亿元居然把教育留着一半缺口,这不是逼良为娼又是什么?
叩问二:海口优质学校为什么范围过小?审计透露:“2008至2009年,调查的8所中学片外学生分别占到了45%和35%;5所小学片外学生分别占到了50%和47%。”海口市总共有73所学校,可8所中学,5所小学片外学生就占了一半。审计没有列出这些学校的地址,眼明之人不难看出,这些好学校都是在各级政府机关小区不远。执政为民,我们有些官员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可仅从学校投入的厚此薄彼来看,到底是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己?有关部门能拿出具体数字来吗?
叩问三:海口的教育投资投到哪里去了?今年教师节,海口领导讲话时说:“过去的5年,海口教育经历了历史性变化,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各项投入超过90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新建、改建和扩建了32所学校,海口教育创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质量取得了大幅提升,教师待遇也取得了显着改善。”5年90亿元,平均每年18亿,已经超过海口GDP400亿元的4%了,平均到每所学校,也有2500万元之多啊!这么多钱投到教育上,海口市为什么还有亿元择校费?是这些投入也算上了择校费?还是这些投入就原本停留在纸上呢?
叩问四:海口学校是谁的钱建的?市领导说过去的5年,新建、改建和扩建了32所学校,但审计报告却说“2008至2009年,海口市城区2所中学的基建及其他资本类支出均占到了所有中学的80%以上,3所小学的基建及其他资本类支出分别占到了所有小学的77%和93%。”如此大的比重,学校的基建基本上算是学生家长投资建的了。是政府的投入不到位?还是学校不听招呼,没钱也要搞基建?谁能给出一笔明白账?
叩问五:优质学校为什么超计划招择校生?审计报告披露,海口“2008至2009年,7所高中招生16990人,其中择校生9002人,超计划招收择校生6107人,是择校生招生计划的2倍,违规收取择校费11495.3万元。7所学校2009年秋季向片区外学生收取与学生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1350万元。”既然这些学校有能力接收这么多学生,那为什么不扩大片区招生范围?是故意留空档给学校敛财?还是这些学校只顾招生,不顾教学质量呢?
海口教育的投入与支出,既不属于国防,又不属于人事,保密是没有理由的。我们期待海口教育能给出一本明白账。无论账单结算如何,这亿元择校费,都应该算作海口教育之耻。这点没人否认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