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带我妈妈走下从北京抵上海的飞机。走向取行李的大厅,就听有清亮的女声在引导这个航班的乘客:国航什么什么航班在几号转盘取行李。这是国内很多机场没有的。我以前每次来沪怎么没有注意到这个上海细节?
这个上海细节,远远比打出一条大横标更有魅力,譬如:上海欢迎你。
我在上海,并不想买什么,只是让离沪许久的妈妈乘兴而行。我们一早随意走进一家鞋店。既在上海,我这个老上海自然对店主讲上海话。店主茫然地笑道:请你讲普通话。
我也茫然了:你不懂上海话?店主说不懂。来上海创业的各地人等太多,叫做新上海人。我在这个只能讲普通话的上海鞋店里感觉着一种海纳的高兴。
回到下榻的宾馆,无目的地走进商品部,柜台的小姐招呼我:“奥哈依尔古札依马斯达!”我非常熟悉这句日语“早安”,但我非常不明白她怎么会把我这个地道的本地人当成日本人?难道日本人都像我这么高?难道日本人都像我这样斜挎一个大帆布书包?
后来注意到宾馆里频频出入的老外,明白柜台小姐为什么先把我当成老外,再把我当成老乡。在上海,有时候人家不要我讲上海话,有时候人家又对我讲外国话。这叫什么?这就叫做:上海。
今日的上海人,真个的是太舒服了。走进九百超市,进门处有专门换防盗门锁芯的,配钥匙什么就小菜一碟了。走进乐购超市,一块板子上写着,可以帮顾客换硬币。换足200元或500元,还有不等的奖励。这些细节,给我这个不住在上海的上海人,传递着一份实实在在的感动。
我带妈妈到城隍庙吃宁波汤团,到“王家沙”吃两面黄吃蟹粉春卷,然后买乔加栅、买杏花楼的糕点存进冰箱好带回北京。兴致致地做足一个老上海要做的功课。
只有走在淮海路上,总有点不自在。我不想说“伤感”。现在“伤感”这个词,容易叫人联想到“少年不知愁滋味”。现在年龄越轻,越喜欢大喊“郁闷”,年纪大的人,年纪老的人,阅尽沧桑爱惜今日好时光。
图为上海黄浦江畔景色
上海夜景
不过,我还是偷着郁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伦敦老城,我心里热热地老想到上海。伦敦一位女士说,她也是。她去上海就流泪,因为觉得很像伦敦。过去的淮海路,矮的房,窄的路,时不时地从一家家店里飘出奶油的香味。有的店里现场制做鲜肉月饼,喷香着叫路人不能不买。或者是哪个弄堂口总在卖素鸡素鸭素火腿。我不知道现在还能到什么地方才能吃到原先淮海路上的掼奶油?尤其淮海路的襄阳路口到茂名路口,有点欧式而非常上海。我在淮海路上走,心里涌涌着上海感觉。马路这边是老底子的上海就有的红房子西餐厅,马路那边是老底子淮海路没有的世界顶级名牌阿玛尼。老底子有没有都一样,都在矮房子里就好,就有老底子亦欧洲亦本帮的感觉。但是,立刻,又一幢大楼出现了,形象地诠释着“杀风景”三个字。
我想起了加拿大的魁北克。魁北克的建筑是深色调的。魁北克接纳了麦当劳,条件是把麦当劳的红黄色,改成墨绿色。
魁北克胜利了,改变了麦当劳。麦当劳胜利了,“占领”了魁北克。
很上海的上海,原本在淮海路。现在么,在宾馆商品部柜台后那位见我就说日语的服务小姐的嘴里——先把你当成外国人,再把你当成上海人。
非常海纳。在上海注册的店名公司名,或许点击率极高的是一个“海”字。“海上舫酒楼”、“海上阿叔酒家”、“海上海楼盘”。
当然,上海人恋上海。于是有“石库门酒”,有“屋里厢老酒”。其实石库门房,大都是窄陡的楼梯,暗暗的房子。小弄堂上边晾着72家房客的衣被,在弄堂里走的时候,头上时不时有水滴光顾。夏夜在小马路上放只竹椅露天而卧,或在路灯下打牌熬过炎热长夜。于是很多石库门要拆,石库门里的人要迁往周边郊区。听出租司机讲,外地发了财的人,想发财的人,都到上海城里厢;石库门里的人,搬迁到城外头郊区。现在要想学本地闲话学上海话,就要到上海郊区学。
有石库门里的人对我说,拆迁对于他家,是千年等一回。几代人住石库门,到现在才可以靠拆迁住新房。
又说他好像是捡到了一只钱包。
不能不佩服上海人的精细。在出租车里,听到天气预报。南京路10.4摄氏度,淮海路9.4摄氏度,徐家汇9.5摄氏度。我想起外地人至今笑话上海人的,是当年只有上海有半两粮票。我记得半两粮票,可以买一个半两的点心。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没有精细没有高科技,如果精细而不自私而善待厚待他人。
带妈妈游上海,不过四五天。临走前,让妈妈再去看看外白渡桥。外白渡桥,是拍上海的影视里几乎都要来回出现的。桥头有块石碑,建于1907年。现在是2007年底,以后桥要移走,桥下要建隧道,再把整修后的桥摆在老地方。我在外白渡桥建成100周年,又尚未被挪动的2007年底,再看一眼这座太有故事的桥。我想起黄晓明主演的《新上海滩》。2007年底的上海,到处在拆,在建,再过3年,又是一个新上海滩了。
上海的窄马路有两种,一种是老早就应该拆迁了,一种是至今身价百倍了。康平路一带,法国梧桐掩映下的低矮的花园洋房,据说有好几十条如此的窄马路是不让拓宽的。要感觉老上海或许可以去领略一下这两种窄马路。
北京人把我当上海人,上海人把我当北京人。不过我或许永远成不了老北京,但永远不可能不是老上海。
我在一个老上海无人不知的大商厦一楼,忽然想轻装一下,问近处一个柜台的服务员:谢谢侬洗手间在哪里?上海话里这样讲的“谢谢侬”,大体类似英语里问话前的Excuseme,都是一种礼貌。柜台里那位小姐,一无表情,只稍抬起右前臂,右手掌往上一甩,完了。我紧急启动解密这种叫人猝不及防的“手语”的软件。问:“是在二楼?”那手语小姐突地把头直杵向我,狠命一点头,扯大嗓子喊:嗳——!这个“嗳”,是上海话里的“是”的意思。只是她那一头点,我感觉中好像是一把榔头往下一敲,敲出一声“嗳”!直敲得我头一下晕了,又好像被她喷出的一股气浪一下冲到商厦门外。
我一分钟也不想在这个商厦多待了。
商厦有的是来客,我来不来对商厦无所谓。外地人常常觉得有些上海人有点自私。当然,“私有”“私家”越来越受法律保护,这是社会很大的进步。曾经听过一个上海人笑话另一个上海人:“侬自家的事体管不好还去管人家的事体?”很对,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这社会就做好了。不过,对自己之外的人或事,关心一下帮助一下,其实利人也利己。譬如那位手语小姐,要是能笑盈盈地告诉洗手间在二楼,我会高兴地说谢谢侬噢!那么她也高兴。“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王菲唱响的这句歌词,其实是和谐社会是发达社会的一个标记。多么希望,什么时候,大家一讲起上海人,就想起上海人的一个爱好:助人。我在美国,随时可能会有一位不认识的美国人对我这个独自行走的中国人说:MAYIHELP
YOU?沃尔玛超市员工的工作服上更是写着显眼的MAY
IHELPYOU?我并不需要帮助,但这一句话,就给我注入了一股热力。好像喝了一杯热巧克力。
或许,到了更加海纳的2010年,上海人都会讲中英文双语的这句话:MAY I HELPYOU?
还有两年多时间。
来得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