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沪综指跌破3500点大关,最低见3407点,距离去年"5·30"调整行情的低点仅是一步之遥,市场信心濒于溃散。
一年的牛市成果付之东流。
不要以市场自然调整作掩饰,这是刻意打压之下市场信心彻底崩溃的表现。一个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以远超过次贷危机诞生国美国的速度直线下挫,当所有的股票无论市场表现如何,不管赢利如何都一起下挫,绝不是挤泡沫三个字可以轻易了结的。
中国宏观经济需要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以为对中国经济进行紧缩、对股市进行打压就能让中国经济摆脱通胀压力顺利转轨的看法是大错。相反,中国经济需要一个高效配置的资本市场,帮助实体经济顺利度过目前的转型阵痛期。我国的需求拉动型与输入型通胀不是国内紧缩货币能够解决的,而必须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解决结构性难题。抱着国外的理论食洋不化用于当下的中国,将使中国经济付出无法承受的转型代价。目前,企业面临沉重的融资、税收等方面的压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体现在具体的数据中,3月27日当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幅下滑,引发了市场对于出现滞胀的忧虑。我国的工业企业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如今低效的资源配置无疑是雪上加霜,通胀未除,滞胀阴影出现,难道我们要以实体经济的大幅下滑,要以制造业效率的普遍降低,要以大批人员的失业,来作为降低通胀的代价吗?面对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局面,面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任何本本主义、任何以国外实际为中心的经验,都是行不通的。
一些主张挤泡沫的人士动辄以日本停滞的十年说事儿,但那个时候,日本已经有了世界一流的制造企业,日元已经成为国际货币,正因为有这些基础,日本才能够抵御货币战争的袭击。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日本在经济上升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急于为制造企业设立无数绊脚石,急于隔三年差五年地为资本市场挤泡沫,资本市场当然永远低迷无过热之忧,日本的实体经济恐怕也就此步入低谷,使日本的现代化之路就此停顿。
市场非理性狂泄的另一重大危险,是使中国经济最具价值部分的定价权完全被外资所掌握。本轮下跌,权重股成为重灾区,3月26日,太保破发,3月27日,中国石油、中国太保、民生银行等均跌逾5%,宝钢股份因业绩下降盘中更一度跌停;同时,中国神华、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煤能源等权重股均迭创上市以来的新低,而中海集运、中煤能源则成为继中国太保之后的
"破发股",权重股盘中逼近跌停,并带动个股全线普跌。大盘蓝筹股是什么?是中国经济的神经中枢,是政府集所有的优势资源捧出的中国价格,如今,中国价格被打得落花流水,这哪里是与H股接轨,明明把中国垄断资源的定价权拱手交给美元投资者,让海外资金低价来接中国资源的盘。这些大盘蓝筹股的下挫,对内地投资者而言,是不堪回首的价值欺骗之旅,既非价值投资的标志,也无法成为股市的定海神针,而是成为吸纳中小股民的工具,成为刺破普通投资者财富的工具。对于海外投资者而言,这些大盘蓝筹股则成为炒手的调控中国市场的工具,成为赚取中国红利的捷运线,也成为掌握中国日后经济咽喉的要道。大盘蓝筹股沦落至此,绝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危机,而是中国经济的危机。
聪明的做法是,让权重股适当保持高溢价,通过大盘股调控国际资金进出,并且在稳定的股市价格的保护下,尽快实现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大型企业信托责任与市场化的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还利于民。
股市下挫至此,仍然有人轻描淡写,表示仍在承受范围之内,中国经济还未崩溃,请问,股市跌到什么程度才算崩溃,实体经济破产多少才算抑制了通胀?
面对资本市场的危机,政府不必拘泥于本本主义者所谓的成熟市场估值体系,不能再把股市当作经济降温的工具,而应顺应民情,尽快推出实质性的利好措施,以及市场化的交易举措,降低印花税,试行融资融券制度,将股市保持在平衡状态,为中国经济转型保驾护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