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眼下的中小学校中,经常有孩子向家长反映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总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同学们在下面记笔记,一点儿趣味都没有。
应该说,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已占绝大多数,他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更为系统也更为“现代”。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现象呢?
有关高教界人士认为,实践教学是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教育中尚存在与实践需求脱节的现象,使得一些师范毕业生“读完书照样不会教书”,很难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严峻的就业形势。
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英语课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与“一讲到底”
目前,我国已进入教师教育开放化时期,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速对教师的职业规格标准和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专业能力不仅包括以教学能力为主的基本职业技能,还应包括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以及教师个体对自身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
然而有教育人士提出,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主要由传统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老三门”以及教育见习与实习构成。目前这些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与实践需求严重脱节。
记者曾就这一话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举办期间,对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袁强进行了采访。他指出,现在的师范教育课程与教学目标比较模糊,定位不准确。一些师范院校试图让所有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够胜任教师职责,然而现实的尴尬情形却是学生学完了照样不会教书。分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教育理论是一种实践理论,缺乏教育实践便无法在这些未来的教师心中形成具体的教师职业素质概念。
高校课堂
采访中,有一些师范院校的在校生向记者反映,现在他们的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追求理论体系的宏大完整,但相对陈旧,缺乏整合。而长期以来,正是这种课程体系封闭僵化,追求“大而全”,缺少对教育实践的关注的状况,造成教学内容缺乏实践针对性。
此外,针对这些“未来教师”的考试内容与形式也过于单一。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考试与评价多以笔纸测试为主,只重视对他们学习结果的考查,忽略了对学习思维过程的关注;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略了他们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以考代评的做法限制了对“未来教师”们评价的诊断、导向、发展与反馈等功能的发挥。
一位小学校长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新教师”的看法。他认为,学校里新来的老师们工作热情很高,教学态度认真,但课程实施倚重课堂讲授,示范性不强,所以教学效果不好,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有些教师更是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讲到底,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多为记笔记、背笔记,缺乏具有示范性和说服力的教育类课程教学。
传道、授业、解惑,需要“实践智慧型教师”
教师职业知识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应包括基于教育现场的实践性知识与情境性知识。这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不能再简单停留于传递纯理论的学科知识教学,而是要转变为面向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知识和能力,造就更多具有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智慧型教师。
高师院校主要是为基础教育服务,其课程设置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育类课程也应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对师资素质要求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应改革。另外,由于师范毕业生从师技能不强导致的就业形势严峻,也需要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实践环节。
有关人士认为,在现行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内,应从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
一方面,课内实践是根据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教学与学习活动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从在实践中理解理论、运用理论、创新理论,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展课内实践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切忌不能用教师的教学实践替代学生的学习实践。师范院校可通过案例教学、观摩练习、模拟教学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具体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事件分析及决策能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能力,提高其教学技能与水平。
另一方面,课外实践是教育类课程课内实践的有益补充。可借助教育见习与实习、行动研究、教育参观以及针对特定教育主题开展调查等活动,开展课外实践。
教育实习可让学生到中小学参加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实践,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体验;行动研究可帮助学生增进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了解,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不间断地观察、反思、试验再反思,有效扩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参观与调查既可拓宽学生视野、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培养其教育调查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一所学校的探索与启示
据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人士介绍,这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自2001年开始,连续3年在13个系实行公共课教育学的改革。
这所大学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教育意识、人文教育情怀,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过于注重知识内容及其传递的倾向。在教学中,学校更注重与中小学真实教育环境的结合。怎样教和怎样教好的过程是需要在中小学真实教育环境中才能实现的。为此,首都师范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大学与中小学文化的平等交流,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激活。
几年过去了,首都师范大学的探索改变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偏重教师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忽视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倾向,实现教师教育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中过于偏重知识内容的倾向,强调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质,注重在亲身经历中的体验和理解,深入理解中小学知识内容所承载的教育意义。
对于教师教育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脱离中小学现实教育生活、课程内容“空、繁、旧”的状况,首都师范大学强调在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过程诸方面的实践建设和改革。改变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局限于大学课堂或实验室的状况,强调紧密结合中小学真实环境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在大学与中小学间建立多形式的合作关系,推进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和终身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