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5月4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在中国,‘与众不同’”。文章说,当我们全家在北京故宫参观时,突然,一位年轻女子拉下口罩,紧盯着我7岁的儿子帕特里克。她似乎不是危险人物,只是吃惊,所以我就没在意,继续下一站旅行。
但是,第二天在参观长城时,另一位女性走近我们,她未经允许就走到我11岁的儿子艾丹身边搂住他,要她丈夫抓拍一张照片。我的母性保护意识突然涌现出来,愤怒地用不地道的普通话冲她大喊,让她离开我儿子。直到那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我的孩子如此引人注目———他们是混血儿。
当与我们一同旅行的表兄问我那个想合影的女人想干什么时,我儿子告诉他:“我想她只是想同一个酷酷的小男孩合个影而已。”他这种天真的回答令我感到惭愧。
20多年前,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一看到外国人,特别是金发碧眼和皮肤白皙的外国人,人们就会围上来。如今,白人已显得不那么另类了。但是,我的混血孩子却让很多中国人感兴趣。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高级研究员李成说,中国人对我的孩子的反应并不异常,而且从中国人的角度看,甚至算不上失礼或冒犯。
在中国居住过并与妻子合写旅行指南《外国人在中国》的斯图尔特·斯特罗瑟说,“他们有一种想法,认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他指出,在中国,孩子通常被要求叫陌生人叔叔或阿姨。因此,抱别人的孩子,即使不认识,也不算不合适。
亚洲协会中国语言研究处负责人王书寒(音)说,虽然中国人一般对陌生人比较矜持,但对孩子就不同了。她说,孩子被昵称为“小哥哥(弟弟)”或“小姐姐(妹妹)”。她还引用中国古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大家庭的一员”。
引人关注并未引起我的孩子的不安。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告诉他们可能还会受到更多的盯看和触摸。我告诉他们:有些中国人从未见过混血儿,因此他们只是好奇。我建议他们:遇到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要用目光回盯,并做一个鬼脸。这个想法让他们大笑。他们试过几次。有些受到这种待遇的中国人也回敬他们鬼脸,另外一些人则转身走了。
在西安,一个年轻女子走到我丈夫面前,满脸微笑,伸手想抱我们3岁的女儿凯蒂并与之合影,他同意了。最后这位女子抱凯蒂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的欣喜,很打动人。
在上海机场,当一群女士对我们的孩子指指点点并咯咯痴笑时,我们没觉得受到冒犯。其中一位妇女荒唐地指着凯蒂对她的朋友说:“看这个最小的,多可爱啊,把她抱回家吧。”我笑着对她说:“好吧,把她带回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