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开启第三次国共合作,此次吴伯雄首度以台湾执政党领导人身分,与共产党领导人对话,可说成就第三次国共合作的高峰。但盱衡过去两次国共合作的先例,共产党都在合作期间,汲取养分、迅速壮大,甚至导致国民党的败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民党领导人进退取舍间,实应记取历史殷鉴。
首次联俄容共 清党决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一九二○年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时期。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希望汲取俄国革命成功经验,亦希望建立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一九二三年一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会谈后,发表联合宣言,开始联俄容共策略。一九二四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十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当时国民党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都是共产党员。
一九二四年五月建立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副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国民党人才,但包括林彪、徐向前等解放军名将也出自黄埔军校。
但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斗争开展。一九二七年蒋介石与共党决裂,开始进行"清党",并于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宁汉正式分裂。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国民党与共产党进入兵戎相见的敌对状态,不过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军事侵略,要求两党合作的呼声抬头,至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双方结束敌对,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再次合作 共军壮大夺权
一九三七年二月至九月,国共两党代表先后举行了六次谈判。国民政府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共军也在抗日过程中迅速壮大。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又展开了夺权内战。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共产党正式在北京建立新政权,变更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在十二月八日离开大陆,迁往台北,两岸进入长达近六十年的分治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