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重五节(取二五相重之意)。这个节日,除了吃粽子,很多地方还流行龙舟竞渡的水上游戏。据有关记载,龙舟竞渡已盛行一两千年了,其起源说法有多种:
一、纪念屈原。梁代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江)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二、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原》记载,每年五月初五后,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再加上其他因素,最终打败了吴国。《越地传》也有类似记载。
三、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云:"五月初五,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害,尸首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到伍子胥显灵。
四、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初五,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十四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十七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尽。
以上勾践说与伍子胥说并不矛盾,勾践对伍子胥十分敬重,为表悼念,勾践把纪念伍子胥的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顾禄《清嘉录》就论定竞渡之戏"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而作"。,而《吴郡岁华纪丽》等与《清嘉录》也持同一观点。
唯长期以来,端午节起源屈原的说法占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屈原不仅是一位慷慨赴死的英雄,还是一位爱国诗人,言之有文,行之便远。加上吴地后来被楚所占,楚文化已经成为强势文化,这样,端午龙舟竞渡起源于屈原便为多数人所接受。
后来又有一说,则谓龙舟竞渡与龙神崇拜有关。古吴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他们"断发纹身"的目的,是要表明"龙子"的身分,防止其他水族的侵害。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他们在每年五六月份要进行包括竞渡在内的龙图腾祭。
罗启荣等学者在《中国年节》中根据上海马桥的考古发掘与古人类研究,证实了古吴族的"龙祭"活动,肯定太湖流域是端午节的发源地。到了春秋,伍子胥冤杀后,竞渡才被赋予人物的纪念意义与节日上的固定化。故《旧京风俗》一书认为端午节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
龙舟,顾名思义,具有龙的外形,龙的神韵。龙舟的构造大致相同,包括船体、龙头、龙尾、桨梢或橹、锣鼓等,龙头和龙尾大多用整木雕成,船舷和船腹上下涂上不同颜色的鳞甲。龙头造型千姿百态,主要根据各地的风俗和群众的审美观而定。
在中国,龙舟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光说龙舟就五花八门:广东有"游龙"、贵州有"子母龙"、江苏武进有"夜龙舟",而在一些没有江河湖泊的地方,还有"旱龙舟"。
赛龙舟从来不是单纯的龙舟竞渡,它包含了很多内容,像一个节日,像一次庙会,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这才是龙舟赛的精髓所在。
龙舟文化以龙图腾为根底,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旗帜,承载着千年累积的文化底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