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申请学校、找工作、甚至租房子,都要求提供推荐信。推荐信一般是熟悉你的人,从第三者的角度对你加以评判,因此,和你自己的陈述相比,往往更客观。美国是个极重视个人信用的国度,可以说,推荐人是在以自己的信用为被推荐人“担保”,所说的话,份量自然不轻。一封有力的推荐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一封推荐信而得到工作、被学校录取、拿到奖学金的例子比比皆是。
出国留学的人都找人写过推荐信,美国的每所大学都要这个东西,一封两封还打发不了,通常要求提供3封以上。推荐信是“准留学生”准备文件时最头疼的一项。国内的专家、教授即使答应推荐你,也大多只是在信上签个字而已,信件的内容要你自己准备。以第三者的口气,用外语将自己变着法儿地吹捧3 次,绝对不是“小菜一碟”。
等到申请绿卡时,对推荐信的要求就更绝了,需要提供6封以上不说,其中还必须至少包括一封“独立推荐信”,让没和你一起工作过,对你并不熟悉的专家学者来写,证明你如何杰出、美国如何离不开你。这个甚没道理的规定,不知使多少“准移民”望而却步。
在美国读书,平时一定要和导师搞好关系,因为他不仅管着你的现在,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的未来,继续深造、就业、申请绿卡......只要需要推荐信,你就难免有求于他。
有个朋友读博士读到一半时,老婆怀孕了,母亲在国内生病住院,经济压力一下增加了许多。这位朋友私下跑到一个公司去应聘,职位、待遇什么的都谈好了,万事具备,就差他导师的一封推荐信。朋友和导师正式谈起这件事时,导师正需要人手干活,听说他要走,很不高兴,在他的百般央求之下写了推荐信,可公司收到这封信后就变了卦,表示不再需要他了。
朋友后来和导师闹得不可开交,坚决要求拿个硕士学位就走人。后来闹到系里去,硕士学位最终拿到了,可在找工作时却因为没有推荐信而颇费周折,最后总算在一个偏远的地方找到了一份起薪很低的工作。
许多机构要求写推荐信的人直接将推荐信寄去,里面是褒是贬,被推荐的人并不知道。多年前发生了震惊中美的卢刚校园杀人案,卢刚杀导师的原因之一,据说就是他曾去应聘一份工作未能成功,因此怀疑导师在推荐信里写了不利于他的话。案发后,那个用人单位公开了那封推荐信,里面其实充满了对卢刚的溢美之词。
推荐信这个规定,并不仅仅针对外国人,而是美国的“普遍规定”。美国高中生申请读大学,需要提供中学老师的推荐信。每到高中学生申请大学时,老师们就忙得不亦乐乎,要给上百个学生写推荐信。据说,老师们大多备有固定的“格式信”,只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修改其中的一些修饰语。想想也是,如果每封信都单独写,大概得天天坐在那儿,别的什么都别干才行。
有一天,我看到老公在电脑上敲敲打打,很专心的样子,就随口问了一句:写什么呢?他回答:写推荐信。
啥?又要换工作?搬家?
老公“嘿嘿”一声:想到哪儿去了,是为实验室里一个技术员写推荐信,他要去读博士。我忍不住笑道:“哇!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了,也轮到咱给别人写推荐信了。”
仔细想想,我也口头推荐过别人。开干洗店那阵子,我有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刚刚读完会计本科,四处找工作,因为没有工作经验,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后来她问我,可否在履历表上写上在我的店里做过会计。这位朋友非常能干,人又好,在国内已有硕士学位,为了找工作才又在国外读了本科。我常说,哪个公司雇了她就偷着乐吧,所以愿意帮她的忙,还把店里的账目给她过目,让她心中有数。
后来的一天,一位先生从银行打来电话,仔细询问我那位朋友的工作能力和人品。他问了十几个问题,我自然都给予了极高评价。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很紧张,比自己去应聘还要紧张,生怕说得不合适,误了朋友的前程。打完电话,我的手心里都是汗。还好,朋友被那个银行聘用,现在已是美国某个银行的财务总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