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55|回复: 0

守贫固穷的陶渊明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5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245
发表于 2008-6-24 19: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南朝宋朝建立的八年后过世,享年六十三岁。〔南朝梁〕钟嵘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为长沙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但至陶渊明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加上陶渊明年幼丧父,家中孤儿寡母仅以薄田为生,因而生活贫困。


于经济的压力,陶渊明出仕了。二十九至四十一岁期间,时仕时停,共做过几年幕僚、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拳拳向乡里小儿”,所以作〈归去来兮辞〉,
表示不愿违背躬耕的志愿。陶渊明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辞去彭
泽县令后回家务农,从此隐居不仕。

自弃官后,必须躬耕田亩,以保障一家大小之温饱。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描述戮力躬耕的生活,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从文人到农民,初务农耕的他常常工作到夜晚才回家,极为辛苦,但是,南山下所种的豆子还是不及草茂盛。


农耕的日子里,渊明所种植的农作物遭遇旱灾、风灾、虫灾等各种灾害,庄稼欠收,就面临长期挨饿的饥荒。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夏天长时间挨饿,夜晚没有棉被可以盖。饥饿的时间真是难熬,只好天黑时等待清晨鸡鸣,白天时又期盼傍晚鸟儿归巢。
晚年的渊明时甚至到达乞食的涂地,陶渊明作〈乞食〉一诗,诗中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人意,遗赠岂虚来。”饥饿迫
使我去乞讨食物,却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知不觉走到了某个里,敲门之后却不知道说些什么。主人明白了我的来意,赠送我东西,使我不至于白跑一趟。

〈有
会而作并序〉是渊明晚年之作,诗中反映了作者处于极度饥馁的状况,却依然能够守志固穷。此诗写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
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可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译:年少时家境贫困,老年更是经常挨饿。平生所羡慕的食物是豆麦,怎么敢奢望美味?我现在饥饿的境况好比孔子的弟子子思,一个月只吃九顿饭。没有衣服换
季,炎热的夏天还必须穿着冬天的寒衣。一年的岁月已经将尽,为什么还会这么悲惨?常思施粥者黔敖的心肠好,深感不食“嗟来之食”的蒙脸人不应该拒绝食物。
“嗟来之食”不足以为耻,总比白白死去、失去生命的好。我的志愿不是做“穷斯滥矣”的小人,而是立志要做“固穷”的君子。饥饿也就算了,没有关系的,好在
有许多古人为师。

“菽麦实所羡”、“当暑厌寒衣”写出了食、衣方面的匮乏。“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写出其效法先贤,乐天知命的精神。他宁愿受此穷困之苦,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愿,可见其毅力与道德节操。


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以大量的笔墨,描写贫困生活的文人。贫困的日子中,不管三餐是否不济,渊明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有着君子固穷的节操。渊明在穷困
潦倒的时候,仍能守贫,不怨天尤人,这是他在情感上超过普通人的地方。长期饥饿下,他藉古人固穷的节操来安慰自己,把那些安贫乐道的高士作为学习的对象,
用以激励自己。〈咏贫士〉其二中说:“赖古多此贤”,幸好有古代贫士可作为固穷的榜样,古代圣贤的道理可以战胜悲伤的容颜,也就“道胜无戚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9 16:0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