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389|回复: 0

三峡工程,一把凌迟华夏的刀

[复制链接]

0

主题

135

回帖

144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448
发表于 2011-5-22 19: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峡工程,一把凌迟华夏的刀 ——王维洛 (斩断龙身图) 三峡工程被誉为「利在千秋、功在当代」,「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工程。 「三峡工程可以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以保证荆江地区在遭遇千年一遇洪水时的安全」,「三峡工程的电将照亮半个中国!」,「三峡工程可以使万吨船队从上海直达重庆」,「三峡工程可以使川江航运单向运输能力提高到每年五千万吨」,「三峡工程可以让北京喝到长江的水」,「三峡工程可以使百万移民致富」,「三峡工程可以促进三峡旅游事业的发展」,「三峡工程可以带动长江流域这条经济巨龙的腾飞」,「排浑蓄清可以解决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然而,三峡工程,其实只是骗子献给皇帝自主创新发明的新衣。 三峡工程议案于1992年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通过,反对177票,弃权664票,赞成票数之少,在人大历史上是空前的。二○○三年三峡工程蓄水之后,三峡工程的问题慢慢呈现在中国人眼前。移民安置问题、水质污染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水位上涨引起的滑坡、崩坍问题,水库淹没区扩大问题、限制长江航运问题、珍稀动植物种类死亡等等。 三峡竣工, 05年重庆水灾, 05年江西地震, 06年四川旱灾的时候就有学者多次提出三峡是元凶。06年国际水利专家费理森就预言过三峡摧毁了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大旱之后还有大雪。结果真的就是08年的特大雪灾,08年的汶川大地震。 美国科学家列奥帕特说过,中国建设三峡工程是在作一个不知道结果的实验,此话切中要害。试设想,十几年或几十年后,专家们通过对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课题的长期研究,特别是通过对三峡工程运行结果的考察,很可能会发现库尾泥沙淤积严重、重庆港口淤积、重庆部份城区淹没、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消失、疾病蔓延、血吸虫病区扩展、平原湖区的土壤沼泽化和潜育化加重、下游河道的变化无常而影响航道和港口、海水倒灌上延并影响长江三角洲的水源供应、河口地区侵蚀变化影响长江航道和上海堤防等等严重后果,那时一切都无可挽回了,中国怎么可能退回到修建三峡工程之前的环境生态系统中去呢?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环境与子孙后代的福祉,但是当科学成为婢女时,科学论证竟然被玩弄于股掌之上,任意篡改,从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最初的“弊大于利”之结论一变而为“利大于弊”,最后竟然被说成是“有利无弊的生态工程”,这充份表明科学沦为政治的婢女所产生的恶劣后果。这种情况在中国20世纪后半期的历史中曾反复出现,这不单是科学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三峡工程决策发生错误,是工程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问题,而工程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又绝对是以社会民~主化和科学自由化为前提。世人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三峡工程是否成为第二个黄河三门峡工程?笔者以为,上天给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判决是:立斩;而对三峡工程的判决是:凌迟。 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專家黄万里先生有个遗愿,要模仿杭州的岳坟,在白帝城上立四个跪着的铁像,让那些对于三峡工程错误决策负主要责任的人,向长江请罪,向中国人民请罪,向子孙后代请罪。 如果一定要在这铁像前,再立一个碑,一个向子孙后代表示歉意的碑,碑文的内容应是:请原谅,我们没有能够阻止他们。 ★ 百度百科:江河无情人有情,著名的水利工程学界泰斗——黄万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50.htm?fr=ala0 灾灾不休 一、地质灾害  大坝带来的最大恐慌是其能够引发地震,因为水库位于两个主要断裂带——九湾溪断裂带和秭归-巴东断裂带——之上。据fan认为,改变水位扭歪了这两个断裂带,“ 当改变断裂带的机械状态,”他说,“这能引发断代层活动性和导致地震。” “Discovery也曾报道过: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是继长城后第二个可以从太空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工程。工程完成后,专家预计,蓄水量可高达393亿立方米,由于大坝重量惊人,会压迫到地壳,只要每日增加一点,就可能会引发地震,几百万年前地壳挤压造就群山的地震,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可以轻微扭转地轴。” 二、生态灾难(破坏风水) (三峡大坝卫星瞰图) 三峡工程建造了一个长2309米,高180米的蓄水库,相当于一个无比huge的屏障,这样一来,这个屏障成了一个阻碍障,它阻碍了水气的正常循环。 众所周知,江河水流带动气流,而气流带动云雨良性循环,江河还涵养着整个流域的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平衡,这是最普通的常识,三峡截流却使这个良性循环破坏殆尽,造成三峡大坝已存在上亿年的水脉流向紊乱,对长江生态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也不可预知的破坏。你想想,存在了几亿年的东西,你几年就把它变形改样了,要它给你干活,还不多给它点时间适应,它怎么能好,不发脾气才怪! 三、旱灾,雪灾,环境的伤害。 费理森谈到在三峡大坝影响周遭气候的预测模型中,最坏的情况就是产生所谓的「封箱效果」,也就是大坝在夏天时,封住了下游入川的水气,导致干旱,大坝蓄水后,本身丰沛的水气却因为四川盆地原本的闷热特性而无法凝结成雨。但是到了冬天,同样的丰沛的水气也无法离开四川盆地,但是受到北方蒙古冷气团的影响,四川盆地的温度还是会急遽下降,两者的结合,将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暴雪,而且因为三峡大坝本身就会不断的提供盆地上空丰沛的水气,这样的暴雪可能会长达数个月。 不愁吃不愁喝风景超级秀丽美女超级多的四川,三峡工程完事的第二年——06年就大旱,而且是自189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大部分省市遭遇50年未遇的罕见雪灾,直接经济损失1千亿以上。说通俗点就是我60多岁的奶奶都没见过那么大的雪。 三峡蓄水还导致四川文物大量被淹,几千年的垃圾被浸泡,瘟疫抬头,物种消失。 四、江湖干涸。  当官员公布三峡项目计划时,他们宣扬它具有为下游防御洪水的能力。现在,大坝似乎带来了相反的问题,它引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干旱。在一月份,中国日报(中国最大的英文报纸)报道长江水位达到了142年以来的最低值——这使大量船只沿水路在湖北省和江西省搁浅。一名未透漏姓名的长江水资源委员会官员抱怨天气变化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即便他知道大坝减少了长江流量的50%。 (09年岳阳码头:洞庭湖遭遇60年来罕见的水荒) ★新华网链接《洞庭湖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引发渔运连锁反应》 http://www.changle.com.cn/thread-166569-1-1.html 五、海水倒灌 居住在长江口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居民们正在经历水资源短缺。淡水流量的减少同样意味着中国东海的咸水将倒流到更远的地方。这样,接着,似乎将增加和河鱼竞争食物并吃掉他们的鱼卵和幼鱼的海蜇的数量,从而威胁到当地已经因为过度捕捞而减少的鱼类数量。在2004年,大坝部分蓄满一年后,科学家们在长江中发现了一种此前只在南中国出现过的海蜇。” 移民就是难民 (113万肯定是假,只是希望所用的钢筋水泥能货真价实,否则豆腐渣工程垮塌,江南六省皆成鱼鳖也) 树上开花,把成绩吹大,这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闻。但是把“成绩”缩小,这在中国也许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9月,新华社就报导三峡工程搬迁移民达到123万。时过两年,搬迁的三峡移民只增加了1万人,达124万。 过去说,三峡工程能搬迁百万移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然,搬迁移民越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大。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移民组组长李伯宁说,三峡工程能搬迁百万移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有人说,三峡工程搬迁百万移民,超过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全国人口数字。这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由此推理,三峡工程移民多是好事,三峡工程移民越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性就越大。 那么现在为什么要有意减少已经搬迁的三峡移民总人数呢? 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估算三峡工程移民为113万。因为是预测的移民人数,所以允许有一定的预测误差。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误差,被认为是规划允许的误差。 如果误差超过百分之十五,就可以认为是工程可行性论证出现了错误。预测三峡工程移民113万,2006年搬迁的移民就已经达到123万,误差已经达到百分之八点八。可是此时三峡水库蓄水只到海拔156米,距离规划的海拔175米还有19米。如果未来三峡工程移民超过130万,比规划并经人大批准的113万高出15%。那么是实践证明了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关于三峡工程移民的结论是错误的。被搬迁的三峡工程移民人数越多,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关于三峡移民总人数的结论的错误就越明显。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是中央决策者决定建设三峡工程的所谓“科学”依据,“科学”依据有错,英明决策也就错了。 中央决策者的决策不能有错,这也就要求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不能有错,这也就要求三峡工程的移民人数不能超过130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三峡工程移民总人数2006年123万,到2008年6月才124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重庆说他们搬迁安置了112.3万人,湖北说他们搬迁安置了22.6万人,新华网说重庆和湖北一共搬迁了124万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湖北省2006年已经搬迁了25万人,到2006年反而减少了2.4万人,到2008年更是减少了13.3万人。 博主回复: 2009-11-29 16:45:30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者专家们为迎合政府意图而费尽心机。可是在中国的制度环境里,有些专家却甘愿让科学充当政治的婢女。1990年7月6日,潘家铮在国务院召开的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上,将三峡工程论证生态环境组的弊大于利的结论改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他又说:“我们认为,除水库淹没以外,影响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是建坝引起河流水文、水力情势的变化。.....三峡水库对河流天然径流量的调节有限,水库各月平均下泄流量只在枯水季节比天然情况有变化,而且均在天然流量的变化范围之内。.....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不致成为工程决策的制约因素。” ——王维洛博主回复: 2009-11-29 16:44:05 对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共14个分报告,包括生态环境组的分报告),参加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有412名各学科的专家,其中403位在各自参加编写的分报告上签了字,只有侯学煜等9位专家没有在报告上签字。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生态环境组学者专家们得出的上述结论令论证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大伤脑筋。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技术总负责是潘家铮(原新安江水库技术负责人,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负责生态环境组的两位学部委员侯学煜和马世骏给他出了个大难题。侯学煜坚决反对三峡工程;马世骏虽然比侯学煜“灵活”一些,但仍然坚持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结论,要让马世骏更改这个结论显然也不可能。潘家铮虽然对生态环境论证组的结论非常不满,于是这位技术总负责独辟蹊径,写了一篇小说“三峡梦”来表明他的立场。 ——王维洛博主回复: 2009-11-29 16:39:24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组”负责人是中科院学部委员马世骏和侯学煜,马世骏任组长,侯学煜为顾问。 从1986年开始到1988年,生态环境组初步完成了研究报告。1988年11月下旬,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召开第9次扩大会议,由生态环境组汇报他们的工作结果。组长马世骏发言时说明,中科院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报告的结论是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侯学煜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深远,工程是否上马应该慎重。马世骏和侯学煜都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但马世骏认为,采取人为措施可以减少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侯学煜则认为,三峡工程是个超大型的水库大坝工程,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还认识不足,有许多问题还根本没有认识到,提出的防止措施是否能起作用也未经过实验证实,是否有效值得怀疑。马世骏的观点代表了参加论证的大部份专家的意见,最终的生态环境组专业报告也是以这个结论上报的。马世骏和其他参加人员在专业报告上签了字。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但是一些弊病是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以限制或减轻。” 侯学煜不同意结论中的后半句,他把名利置之度外,拒绝在专业报告上签字,单独向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提交了自己的意见书。侯学煜,1991年4月16日,因病去世;马世骏,1991年5月30日,死于至今没查清的一起离奇车祸。侯学煜和马世骏去世后,生态学界群龙无首,再没有不自量力的螳臂来挡车! 1992年,三峡工程批准上马!博主回复: 2009-11-29 16:30:12 1957年黄万里以一己之力反对黄河龙门峡大坝的兴建,结果被戴上右派的高帽子。黄万里从泥沙运行的原理说明修建三门峡水库的弊端,他这一科学分析和预见,从三门峡水库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验证了。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建成,从第二年起潼关以上黄河渭河大淤成灾。水壅高后横向冲击,使两岸倒塌农田八十万亩,一个县城被迫迁走。《中国作家》1996年第二期冷梦的文章《黄河大移民》中叙述了三门峡坝修成后黄河干流淤没了几十万亩耕地,四万农民被迁往宁夏缺水高地,来回迁移十几次,痛苦万分的情状。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七位专家前往视察后叹息不已,国务院派去高级官员看了也落泪,说“国家对不起你们”。同时,水库内泥沙也开始淤积。到1966年,库内淤积泥沙已达34亿立方米,占库容44.4%。三门峡水库已成死库,不得不在坝底炸开几个大孔冲刷泥沙。实际上,黄万里在他的切勿修坝的意见被否决后,又提出勿将江底六个施工泄水洞堵死,得到与会者的同意及国务院的批准,但现场施工时仍按苏联专家原设计将泄水洞全部堵死。此后这六洞又以每洞一千万元的代价重新打开。 1972年水库壅水末端向上游延伸至临潼,流沙距西安市仅13.6公里,严重威胁古城西安。博主回复: 2009-11-29 16:24:01 《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的原由简释》,内容如次: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在全球为第一,不是某些人说的第六。中国所缺的是有水处的耕田。水库完成后淹地五十万亩,将来更多,用来换取电力,实不可取。详见《论降水川流与水资源的关系》。  3.三峡电站经济可行性考虑到卵石沉积是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要贵两三倍。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是错误的。十八年内只有支付,没有产出,也无以解决当前缺电的问题。  4.三峡水库对于长江中游防洪虽有帮助,但作用不大,而其代价是使守堤防洪时期加长,和利用的电能减少,实不可取。长江中游防洪当今迫在眉睫,除应加强堤防外,必须在堤身内建穴分流,长年送沙流向两岸,以淤高其洼地,并疏浚江槽。 ——王维洛博主回复: 2009-11-29 16:51:06 总报告篡改了分报告的结论 1990年8月,国务院重新组成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为主任,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丙乾、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务委员陈俊生任副主任,21个部委局的主要负责人(包括水利部长杨振怀)任委员。审查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水利部,杨振怀任主任,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任常务副主任,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任副主任。而具体负责审查可行性论证报告工作的杨振怀、张春园和陆佑楣,实际上就是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他们在“审查”过程中的责任是代表政府批准他们自己组织编写的论证报告。由此可见,这个所谓的“审查”过程从一开始就是个自编自演、糊弄舆论和法律的把戏。 虽然三峡工程的“反对派”不少,但历史却给了“上马派”一个难得的机会。“柳丝”事件之后,力反三峡工程上马的《光明日报》名记者戴晴入狱,她主编的《长~江啊长~江》一书被禁,这就使三峡工程上马与否的争论从一场有关环保的科学争论变成了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牵连了许多三峡工程的“反对派”(包括侯学煜教授),使他们在政治高压下无法再公开发表对工程的批评意见。 1991年8月3日,三峡工程论证审查进入集中审查阶段,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召开了第3次会议,审查并通过了三峡工程论证报告。虽然当时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分报告的结论仍然是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有弊有利且弊大于利,但是三峡工程论证总报告中关于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结论却被改成了利大于弊。这个论证总报告强调了大坝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水库可以减轻长江洪水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对中下游血吸虫防治有利;水力发电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改善库区气候,有利于发展柑橘;能减少洞庭湖的淤积,有利于调节长江径流量等等。虽然论证总报告中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结论与生态环境组的结论截然相反,但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生态环境组的成员没有人敢表示异议。他们认为,他们只对生态环境组的报告以及相应的结论负责,他们只在这个分报告上签字;他们对总报告以及总报告中关于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是利大于弊的结论不负责任,也没有在总报告上签字。需要说明的是,生态环境组的两位负责人相继亡故(马世骏于1991年死于至今尚未查明案情的车祸,侯学煜也于同一年不幸病亡),也大大减弱了该组专家的声音。 ——王维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4 09: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