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纳粹办奥运 希特勒很成功 世界称赞——朱长超:两次不同的奥运会
奥运精神是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对于人类的进步常常起着巨大的作用。考察奥运精神对人类的影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奥运精神对历史进步的作用,比较明显地表现于韩国。韩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面临着专制政权向民主政权的转变问题。当学生们要求民主改革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残酷的光州事件。当年的韩国当局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光州学生运动,扼杀了学生的民主化和爱国主义热情,也错过了一次韩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良好的机会。幸好,1988年的奥运会给韩国的民主运动带来了契机。在奥运精神的推动下,韩国迅速地开始了政治民主改革。
然而,奥运精神毕竟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奥运会究竟起怎样的作用,主要是由举办国的态度和举措所决定的。当年,德国也曾经举办过奥运会,从某种角度看(从管理、技术、设施、宣传等等)1936年奥运会是一次成功的奥运会,从德国执政集团的角度看,是一次成功的奥运会;从较短的时间内看,它是一次成功的奥运会;但是,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看,从未来世界的发展看,它不能算是人类历史上成功的奥运会,而是一次有着深刻历史教训的奥运会。可以说,1936年8月1日~8月16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是从奥运会恢复以后到那时为止十一届中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奥运会,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教训最深刻的一次奥运会。
这次奥运会的"成功",首先是举办国组成了最强大的代表队,获得了最多的金牌银牌。据统计,德国运动员共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居各国之首。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德国的体育实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的综合国力。
1963年8月1日的开幕仪式上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的是纳粹元凶希特勒
点燃奥运火炬的是德国的田径运动员弗里茨-希尔根,
其次,这次奥运会,迎来了像美国受人爱戴的总统罗斯福这样的贵宾。罗斯福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最强大的国家的领导人。按理说,他又患过小儿麻痹证,出行不方便。但是他老人家却兴致勃勃地到柏林参加这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使主办国的执政党感到十分体面。美国总统带了头,其他有些有点意见的国家的元首,也就跟着到柏林参加开幕式。这在希特勒看来,是扩大德国和他本人影响的绝好机会。
第三,它在奥运史上第一次实行从奥林匹亚采取火种、第一次进行火炬接力传递,第一次将圣火从奥林匹亚传送到了主办国德国的元首手中。传递火种这种方式是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古代希腊的奥林匹亚精神的。这种方式后来一直传承了下来。
图为点燃奥运火炬的场景
1936年是这种新方式的发端。1936年的7月20日,在奥林匹亚举行了隆重的火炬点燃仪式,12名身着希腊民族服装的美丽的女祭师在乐曲伴奏声中点燃了第一支火炬,使人们回想两千年前奥林匹亚运动会的神圣场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顾拜旦发表了演说,随后开始了火炬接力。
第四,第11届奥运会给观众和世界舆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觉得世界充满了和平,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友爱。纽约时报的报道称:"本届奥运会后,德国重回国际大家庭的怀抱,而奥运会更使得德国重现人性本色。"美国记者希尔(Shirer)在他的《希尔日记》中写道:"那前所未有的宏大运动场面,让运动员难以忘怀;那光鲜华丽的城市,让来访的客人们,特别是大商人们,兴奋不已。"本来,由于纳粹进行过一些种族歧视政策,有不少人对他们的政策表所批评和抵制。奥运会为德国纳粹党修补了形象,使许多人对纳粹的疑虑一扫而空。
第五,德国奥运会极大地提高了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民族主义情绪。奥运会期间,即使是因为反对纳粹的错误政策而被关进牢中的犯人,在牢中观看奥运会的消息时,也会为德国运动员的成绩欢呼呐喊。此后,纳粹推行一系列的战争政策和种族政策,国内几乎没有人表示异议。
以上这些方面都表明,第11届奥运会从举办国的角度看,是非常成功的。
这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德国政府充分运用财政的、宣传的、谋略的努力的结果。对于这一次奥运会,德国确实是化了大力气的。
第一,德国利用它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方面的便利,耗费了巨额资金,用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质材料不惜代价地兴建了一座能容10万人的大型运动场,兴建了一个有两万个座位的游泳池,兴建了一批体操馆、篮球场等,还修建了一个比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在硬件建设中,德国奥运会超过了以前任何一届奥运会的水平,使这一届奥运会面貌焕然一新,它赢得了运动员和观众的好感。这对于奉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德国来说,是并不困难的事情。
第二,德国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十分重视形象工程。
德国充分发挥了宣传的力量。德国执政党有一个宣传部,专门负责全党、全国的新闻舆论工作。他们对于宣传极为重视。其运用的方法,也运颇具匠心,运用得体。
德国巧妙地利用海报和杂志对奥运会进行宣传。在运动员画像中,他们将象征着优秀德国公民的运动员描写成古代"雅利安"文化的正统继承人。他们鼓吹纯正的古希腊的"雅利安"种族的特征是:体魄英武、金发碧眼、五官轮廓鲜明,有雕塑之美。而这恰恰是德国人的形象特征。这样,奉行种族主义的德国执政党似乎成了古希腊文化的优秀继承者了。
1936年奥运会期间,德国宣传部门还举办了各种展览会、音乐会、戏剧、世界青少年营、学术座谈会、舞会及接待会等文化活动。尽情地表现着德国对各国参赛者和观众的热情,让他们尽情地领略德国文化。
即使在奥运会结束以后,德国宣传部门仍然不忘积极扩大奥运会的影响。德国在国际上发行了这一届奥运会的纪录片"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由一位希特勒的崇拜者Leni Riefenstahl拍摄完成。它耗费巨资,不惜工本,极力美化德国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形象。这部电影扩大了11届奥运会举办国德国的影响。
柏林奥运会开幕式上首次采用电视转播
第三,德国运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一届大会期间,电视技术诞生还不久,德国第一次使用电视进行现场实况转播,许多国家接收了比赛实况,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大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也让德国奥运会的气氛感染了更多的人。
第四,特别重要的是,德国灵活地调整了自己的政策,巧妙地掩盖了反奥林匹亚精神的一些行为,以假象蒙蔽了全世界。纳粹上台后,奉行种族主义政策。在德国体育组织将"非雅利安人",包括犹太人、半犹太人、罗姆人(吉卜赛人)运动员有步骤地排除出德国体育组织和协会。犹太人德国最优秀的网球运动员Daniel Prenn只因为是犹太人,被排除在德国队名单之外;世界级跳高运动员Gretel Bergmann失去了参加1936年德国奥运代表队的资格。这种种族主义行为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德国当局为平息国际上的舆论压力,灵活地作了策略性的妥协。
1934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要希特勒保证能让犹太人参加奥运会,一向霸气十足的希特勒这一次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爽快地同意了,并故作姿态,邀请了侨居美国的德国犹太女击剑手、1928年奥运会金牌获得者海琳·迈耶回国参赛。她最终获得个人女子击剑的银牌。1936年8月奥运会期间,纳粹政权下令,将柏林街头的所有反犹太标语临时撤下,报纸、媒体一反常态,改变了种族主义声调。许多人以为,德国放弃了种族主义政策。人们相信,在奥运会精神的推动下,纳粹党向民主化道路前进了一大步。纳粹政权非常成功地借助奥运会向外国观众和记者进行了一次宣传运动,成功地制造了热爱和平、宽容好客、协调有序的表象。
然而,使善良的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德国当局一面下令撤下大街上充满着反犹气氛的喧嚣标语,一面下令悄悄地逮捕罗姆人。1936年7月16日,党卫军进行了专项行动,包围并逮捕了居住在柏林的约800名罗姆人,将他们悄悄地关押在柏林Marzahn郊外的一个特殊集中营里。对外则秘而不宣,悄无声息。人们看到的,都是热烈、快乐、和谐的、友好的场面。
柏林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并没有成为纳粹改变种族主义的起点。当来到柏林的运动员和观众带着对德国的好感纷纷回国时,德国恢复了种族主义的本来面目。奥运会结束后只有两天,奥运村主席Wolfgang Fuerstner上校被军队罢免,在种种压力下自杀。此后不久,德国便兴起了声势浩大的迫害犹太人的运动。连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德国科学院院士爱因斯坦也被抄了家,烧了书。千万个犹太居民仅仅因为是犹太种族而被关进集中荣,有的走上逃亡之路。在二战中,德国更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中,对非日尔曼种族的居民进行残酷的屠杀,单是犹太人就杀死了600万人之多。奥运精神是和平的友爱的平等的精神,但是,它并没有感染奥运会的主办者的种族主义信仰。
德国也没有因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转变成为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奥运也没有给世界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1939年9月1日,离奥运会仅仅三年,德国在斯大林为首的苏联的配合下,东西合击,进攻波兰。德国由西向东入侵波兰,苏联则由东西进入侵波兰,波兰在苏德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夹击和瓜分下迅速灭亡。奥运会中以和平、友好、热情的姿态展现世界面前的德国,三年之后悍然与苏联一起,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从此,人类进入一次空前的浩劫。奥运并没有改造德国,也没有阻滞纳粹党企图改变世界格局的欲望。从此,人类开始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战争使世界人民,也使德国人民饱受了深重的战争苦难。
1936奥运会有力地表明,奥运会只是奥运会。它没有给德国这个主办国带来自由、民主、博爱,它也没有给世界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而1988年的韩国奥运会,却大大推进了韩国民主化的进程。它又表明,奥运会毕竟是奥运会。利用奥运进程的传播和奥运的巨大影响,促进主办国的民主化进程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摆在世界人民和奥运会举办国人民面前的历史选择是,努力播种奥运精神的种子,促进奥运精神的萌芽,努力维护奥运精神,批评各种与奥运精神相违背的行为。努力使奥运会不仅成为促进体育发展的盛会,也成为推动举办国的进步和世界历史进步的盛会。
2008-7-10
715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