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穴居族人建立在巨大山洞内的小学,学生们正在上课。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水塘镇塔井村,海拔约1,800多公尺的丛山之间,住着一群隐居山林的"穴居人",这个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证实为亚洲唯一现存的"穴居部落",虽然生活清苦,但仍希望下一代能沿袭这种生活方式。
从贵州紫云县城驱车,沿青山对峙的峡谷逆格凸河而上四十公里,再随着地表塌陷乱石堆积出的陡坡向上攀登,穿过葱郁的竹林,宛如跨越古今交错的时间隧道,眼前终于出现这个最后的苗族穴居部落......
二十户苗人 一住一甲子
"穴居部落"共有二十户苗族人家,他们自1950年代迁徙到现在居住的洞穴,这一住就是将近六十年。整个巨大的洞穴,是经过数千年的风侵、水蚀和地震的交互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洞穴深230公尺,宽115公尺,高近50公尺,冬暖夏凉,没有蚊虫叮咬。从洞外一眼望去,洞口几间无顶的砖砌房屋和一个小操场、篮球架、升起的国旗,这就是属于部落的洞中小学。靠近洞口还散布着几十座同样没有屋顶的竹制房子,好似舞台布景般,人们就在这舞台上天天演绎着真实的"山顶洞人"古朴生活。
此地拥有喀斯特自然地貌,饮水基本上靠着钟乳石承接洞顶终年不断滴下的甘泉,而谷物则种植在洞口附近的山坡上。在洞口外,只听到里面读书、说话、工作、鸡鸣猪叫和锅碗瓢盆一片嗡嗡回声交响,犹如播放一曲远古的歌谣;一进洞,回声消失,各种声音清晰可辨。据说,这种声学现象与洞顶密布的溶蚀"漩涡"有关。
躲避共产党的桃花源人
对于城市的人来说,看见洞中人奇特的隐居生活,或许会认为彷佛是世外桃源一般。事实上,这几户人家的日子比山下人清苦,和外界联系也不方便,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抵达穴居部落,大约需要花费三小时的车程,还要在陡峭的岩石小径上步行一小时。离最近的医院也要花两个多小时的路程。
但是,他们大多怡然自得,宁愿维持现状,甚至希望自己后代沿袭这种生活方式。山下也许对他们有诱惑,但始终敌不过这个洞穴之家。而这些苗族人家当初为什么要搬到这里居住?有的人私下透露,是为了躲避1949年共产党的暴力革命而到这里来的。这个理由倒和陶渊明笔下描述的桃花源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景况相似。
洞中居住着吴、王、罗、梁四个姓氏二十户的一百多位苗族人,虽然座落隐密的山间,但是生活并不闭塞。屋与屋之间简单地用竹篱相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家还有"门牌号码"。细细的小路曾是洞中居民了解山外世界的唯一途径,但现在这里有通讯信号和电,有几户人家有电视机,但是除了电视机,家里面基本上还是"家徒四壁"。
洞中无甲子 寒尽不知年
洞中人大都穿自己织布做的衣服,只有五十岁以上的妇女还穿带有苗族印的传统服装,年纪稍长的人只会讲几个简单的汉语单词。虽然生活很艰苦,然而,走进洞中人家,热情好客的苗家人就会送上自酿的包谷酒,按风俗,如果你喝得"乒乓"躺倒,主人就觉脸上有光。喝过酒后,便可在他们家里自由出入、四处闲逛,看他们推磨碾谷,纺纱织布、养鸡、养鸭、养猪、养蜂、养鸟,拉风箱烧饭,领略朴实无伪的洞中日常生活。
一些族人靠外出打工维生,留在家的都忙从山下运沙石修水窖,以抒解洞内取水困难的危机。在洞中,饮水是一个大问题,旱季时洞中的水就不够用了。
至今维持穴居的族人多数人都不愿意走出山洞,他们认为,贵州多雨,而洞内却不漏雨;洞外潮湿不易储存柴火,洞内却因群居而备感安全。总之,这些"山顶洞人"看起来一点都不想搬离开他们的"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