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世界是由许多因果环路组成的,但是我们往往只看到线段,这扼杀了许多系统思考的萌芽机会"---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练》作者
许多人思考投资的要义,往往过度偏重某一个面向,例如台湾股市多数人往往倚重技术面、量价关系,欲探知未来交易面的风向球,做出决策判断。然而,过度偏重特定的工具,犹如"只看到线段",见树不见林,往往会忽略了那"更大的整体"。
许多人都曾向我或我的同仁,提出对于投资上的疑问,这些问题,归纳起来,许多是殊途同归的:"我应该如何看待投资?如何增加自己对于企业价值的鉴识力?"
投资的价值,追根究底,在于提供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更多的支持力量。若只是着眼于金融市场的交易层面,这样的热络情景,实际上并没有创造经济价值的实质生产。
对于价值导向的投资者而言,更为核心的任务是找到具有永续价值、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透过长期投资,得以共存共荣地、分享企业所创造的各种价值。
■投资必须是严谨的科学
为的达成这项目的,投资必须是严谨的科学 ──
为了找出值得你长期持有的企业,你需要拥有对于企业的鉴识能力、对于企业价值的强烈穿透力。尽管有人推崇巴菲特所称"5分钟就能决定要不要投资一家企业",而将精力用于找到简单的衡量数值,以期"一眼看穿"投资价值......尽管可能有其道理、却也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的作法。当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你将很难坚守阵地、不为所动。
企业价值的穿透力,由何而来?
来自于对于企业管理、策略、价值研究的深层理解。巴菲特曾说到,他长年有阅读企业年报的习惯,最主要是要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策略,反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财务报表上。投资者要培养这样的能力,可以透过《哈佛商业评论》的重要学说、彼得˙杜拉克、麦可˙波特...等人的思想,加深自己对于企业在产业竞合关系中的利基以及优劣势的理解,才能在质化研究中,做得更深。
而在价值研究方面,则可以透过"原典学习"来深化:巴菲特亲撰的股东信,每一次的阅读,都能让有不同历练的你,获得新的启发。你会从中明白,何以价值导向的投资者,会认为"效率市场"的学说有其限制;何以景气的预测,对于投资的影响微乎其微。
而透过巴菲特之师-葛拉汉的著作,你可以更了解巴菲特思想的启蒙原点,尽管里面有许多思想已经过时(例如,葛拉汉所认为的最明确的价值估算,是来自于企业的"有形资产",如果股价高过其有形资产,就太贵了...此说对应21世纪的知识经济,已不再适用)然而,透过思想的交互辨证,却也能让自己对于价值研究的思维,紧密扎实。
■投资,也是优雅的艺术
投资,也是优雅的艺术 ── 每一个投资者,往往顺应着自己的价值观、天性,发展出最舒适的投资取向。
在过去,有基金经理人欲以研读巴菲特十年之功、加上数年实务管理经验,完全复刻巴菲特的法则和投资组合,却惨遭滑铁卢。经检讨才发现,许多企业发展的时空背景,早已大不相同,进场取得的投资成本亦不复当年之低。100%的复制,压抑了自身智慧的充分开展,结果自然不尽理想。
巴菲特曾在一场纪念其师葛拉汉著作《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的研讨会上,发表演说。他谈到,他在长年的观察和研究后发现,与他一样、秉持相同的价值导向的投资者,实际投资标的差别往往极大:有些专挑产业的巨擘,有些则喜爱名不经传的小公司,有些则爱大型企业......青菜萝卜,各有人爱,尽管一样秉持价值导向,但在投资组合上重叠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于企业价值的"审美观",各有不同所致,这是艺术的层次。在自己的智慧与价值观、专业判断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就能产生综效,和傲人成果。
投资,也是心性的艺术。不似赌博,输赢不是一翻两瞪眼(甚至留得青山在,无所谓输赢)许多成果,往往未能当下立判,需要时间的等待、甚至需要长期累积。尤其是价值导向的长期投资,在等待"魔岛浮升"的黎明之前,会有无数市场的波动袭来,摧毁原本坚定的判断,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这种历练,对每一位投资者来说,都是必经的历练。一旦修练成功,将会内化、焠炼出自我独特的投资美学。
当你充分在投资之途中,运用严谨的科学研究,不断钻研,穿透企业的内在价值;也能找出自己真正喜爱的投资取向和价值观,两者充分整合,发挥极致,对于企业整体价值的穿透力,将会大幅提升,眼界不同了,新的境界就将展开,一如太极之初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