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战确立了「两岸现状」
自韩战发生后,蒋始终无法释怀的,是美国不让他派兵援韩。七月下旬约见傅斯年、杭立武等人,得知美国驻台武官向其政府报告:「国军不仅有共党渗透,随时可以叛变,不可信靠,而且战斗力薄弱,不能有二小时之战斗力。此其政府拒我援韩之真因。」令蒋极为气恼。
据史丹佛大学胡佛中心研究员林孝庭分析,美国阻止国军出兵,除了顾虑台湾安全以及担心中共以之作为介入韩战借口外,也因援韩部队是以联军名义编组,而英国强烈反对蒋派兵,使得美国无法独断独行;何况美国当时根本不赞成国府出兵。
十一月卅日一早,蒋接获报告北韩美军全线败退,十分担心麦帅的处境,自记:「此一问题已非统帅所能控制,必须由联合国解决之。」另份报告提到,对于中共参战,美英主张由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用外交途径解除之,蒋十分不以为然,自记:「可知其司令部人员之慌张恐怖之程度。美国人之不能沉着与忍耐,皆如此耳,可叹!而英国则力阻轰炸东北,更为可耻!」
到了十二月初,杜鲁门声明对台湾中立化政策不变,仍不主张国军援韩,蒋则认为美军方与舆论对国军的看法已经改观,为了在韩牵制共军,势非改变政策不可。于是致电何世礼请转告麦帅:「韩战挫折甚念,如需中国尽力之处,无不竭诚效劳,愿共成败也。」
过了两天,麦帅发表声明,同意韩国战局以政治方法和谈解决,蒋闻讯「不胜骇异」,自记:「国际消息与情势之复杂,至昨日为尤甚。麦帅忽发表韩国战局愿以政治方法和谈解决之声明,殊令人骇异!艾与杜亦有不反对与中共和谈之意见,此果受英国之影响乎?抑为其韩国军事危急,不能不作此态势耶?」事实上麦帅十分支持国军反攻,但受制于华府的决策,也莫可奈何。一九五一年四月初,美国参议员瑟夫马丁公开了麦帅给他的覆函,麦帅赞成马丁关于利用国军反攻大陆、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信件曝光后,随即引起轩然大波,杜鲁门总统于四月十一日下令罢免麦帅。
麦帅的下台,并未使蒋介石放弃对反攻大陆的规画。一九五一年七月,朝、中和韩、美两方四国开始停战谈判,持续了两年多。一九五三年初,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美国政策开始转向,宣布解除台湾中立化、不再阻止国军反攻大陆。
一九五三年四月,美国新大使到任,向蒋呈递国书,蒋在四月四日自记:「此乃四年之苦斗与忍辱之结果,从此国际地位亦将逐渐恢复矣。」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三日,美国和中华民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开启了此后廿五年的美台军事同盟关系,直到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为止。
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当中,台湾因为美国的协防而能安渡危机,但据「周宏涛回忆录透露,早在五三年七月韩战停战协议签署后,美国就已不支持国军反攻大陆。所以一九五六年蒋介石拟出动四十万军队反攻闽粤两省时,美方拒绝支持;一九六一年大陆发生大饥荒,蒋介石拟以八吋巨炮向大陆发射战术核子弹,最终美方态度转趋保守,未将核弹运交国军,以致这项K计划胎死腹中。
美国对蒋介石反攻大陆政策的反复立场,反映了「台湾牌」在美对中政策的消长。一直到今天,美国与两岸间的互动关系,都未脱离这样的架构。可以说,韩战既解除了蒋政权与中华民国的危机,也确立了两岸的分立格局。所谓的「两岸现状」,从韩战后其实就已经存在并延续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