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boluowang.com
正體
切换到窄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家园
Space
新闻子站
评论子站
生活子站
娱乐子站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本版
帖子
日志
用户
阿波罗网论坛
»
论坛
›
阿波罗世界之门论坛
›
文艺书香
›
百年邮政情(图)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82
|
回复:
0
百年邮政情(图)
[复制链接]
qian-yuan
qian-yuan
当前离线
积分
16116
IP卡
狗仔卡
0
主题
3300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16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08-9-8 19: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上世纪广州使用的邮筒
清末,广东邮差的服装
上世纪初肩挑邮件的邮差
中华民族的历史五千年,寻常人家“鸿雁传情”的历史有六百年。
“鸿雁”,它是政府的专用通道。那为寻常人家寄托相思、写满了芸芸众生家长里短的“鸿雁”,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
那些艰难的传递过程,那些为了思念长久的等待,渐渐成为传奇。它们被收进了博物馆,成为我们无限的缅怀…。
上世纪初广东邮政的流动汽车邮局。
上世纪初广东邮政运邮件的汽车
上世纪 40 年代,广州开展改良邮政行动的情形
民信局:老百姓自己的邮局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为了方便信息的沟通,宁波帮商人首创“民信局”。这是由私人经营的赢利机构,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
广州作为当时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民信局自然非常多。根据有关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广州有民信局70家。
和只负责官方文书传递的邮驿相比,民信局面向的是普通商人和老百姓,经营范围很广,不仅有信件收寄、包裹运送,还有汇兑及现金传递、报刊发行等业务。不仅有普通信件,还有各种加急信件:将信封用火烧去一只角的“火烧信”,表示要加急投送;用鸡毛插在信封或四角的“鸡毛信”,表示要加速快递;如果信以油纸封包,并以一木片缚上,那就是“么帮信”,这种信就算不慎落水也不会被打湿,必须特派脚夫专递。
民信局的收费,实行寄信人与收信人各出信资半数的制度。信资分“酒力”与“号金”两种,酒力也叫酒资,就是普通的信资。号金也叫保险费,多由收件人付给。
信资的交付方法也不相同,有的由发信人先付全部或只付一半,也有的由收件人付给全部的。对于民信局的老主顾,信资付给办法则有三种:按年终、三节、四季或月底结账付款议定折扣。
不论信件多少,议定每年、每季或月底付款若干,不加折扣;议定折扣,交信付款绝不记账。投递快信者,是用身强力壮善于跑路,而又熟悉邮路的力夫,将其信件包裹扎实。系于“翘扁担”(两端向上弯形)的尖端,使其省力,易于翻山越岭爬坡上坎,如此能迅速地如期送达,获得快跑“赏银”。
从某种程度上说,民信局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快递公司”。它们会在深夜派人去各大商店登门收信,派去的人举止有礼,如遇信还没写好,他们会耐心坐等,信件发寄的班期也常常为便利主顾把发信时刻延长至最后一分钟。为取得信誉,民信局运送邮件倍加小心,一旦邮件受损,除平信外都酌情赔偿。
上世纪50年代广州的邮递员。
王锡亭给我们看过去的邮箱
侨批局:字里行间皆是情
比民信局稍晚,19世纪中后期,广州出现了“侨批局”。这个机构是广东和福建地区特有的产物。当时,闽、粤两省的老百姓,因为生活所迫,很多人被迫“卖猪仔
”,去海外谋生。他们在海外挣了钱或要捎信回家乡,起初是找回乡探亲的人捎带,后来就出现了专司此职的“水客”,再后来,出现了专办此事的店铺和商号——
侨批局。所谓的“批”,也就是福建话里的“信”。
广东最早的侨批局,是清代咸丰八年(1858)在潮州开办的“德利信局”,清代光绪元年(1875)广州的“鸿雁信局”开业,也办理侨批。很快,凡是有海外华侨的地方,侨批局处处开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广东邮区内的侨批局有157家之多。
侨批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报喜不报忧”,二是“有批必有信”。这种“批”有个专用的名字,叫“连侨批”,它是“汇款家书联襟”的民间寄汇,类似现在的汇款单,但是附带有信,而且即收即回信,叫回批。
侨批中,还有一种“回头批”,它是华侨漂洋过海初抵目的地后的第一封侨批的俗称。“回头批”主要使命是报平安,通常也附有汇款。而这笔钱,通常是华侨向打工的店主预支工钱,或者求带他出洋的客头垫付。他们知道,在国内翘首以待的亲人,只有看到“回头批”,才会感到欣慰。
客邮:现代邮局的雏形
十九世纪30年代,随着大清王朝的积弱积贫,各国列强开始叩响中国沿海的大门。现代邮政系统在广州应运而生,最先把它带来的是英国侵略者。
1834年,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在广州设立第一个“英国邮局”,开外国在华开办邮政的先例,这种邮局被称为“客邮”。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以中国香港为基地,在五个通商口岸开办邮局。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国也竞相效尤。从此,贴有美元、法郎、马克、卢布、日元价格标识的邮票、盖着各国邮戳的信件,在中国大地上传递。
到1918年时,“客邮”机构已达 340
余处,以日本和俄国居多!有鉴于此,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光绪皇帝正式批准了署理南洋大臣「张之洞」,关于中国自办国家邮政的奏折,成立“大清邮局”,在全国办理邮政事务。翌年,“大清邮局广州总局”开办。
广州的第一个国家邮政机构,在现在“粤海关大楼”东北角一个小小的房间里,这里有 7
名邮差,负责投递广州城的信件。而广州总局的管辖范围包括:广州府、惠州府、阳江厅、高州府、肇庆府等地。
广州总局创办之初,曾遭到民信局和七十二行的反对,有一百人写禀帖分别向督、抚、司、道、府、县投送,要求停办大清邮政。但是大清邮局继续开办。
1901年,中国已经形成邮差邮路、轮船邮路、火车邮路,总计三十八万一千里,形成由东北黑龙江至西北新疆;由西南云南、西藏至东南台湾、广东等地沟通全国的邮政网络,初步形成邮政体系。
广州市邮政局的老员工「王锡亭」,是对这些老邮局的下落最清楚的人。他曾经花费八年的时间,去整理广州邮政发展的轨迹。
上世纪三十年代,广州有 7 家比较大的民信局,十三行荣阳大街六号是鸿雁邮局,德兴北路 51 号是“朋信”,同文路 32
号是“福昌”…不过它们现在都已经被拆除,唯一留下来的是十三行兴隆北街的“祥利”,而它现在也已经变成了一个临街商铺,就连在这儿经营的老板,也不清楚这里曾经是一间民信局。
和平东路(原抗日东路50号)上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层老房子,是创立于清代的侨批局——永昌叻庄的旧址。侨批局比国家邮政的出现还要早许多年,是当年游居海外的华侨,与故乡亲人联系的唯一途径。
在这里流转的,不仅仅是海外游子难以割舍的亲情,还有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金钱 ——
仅仅是抗日战争前后,每年通过侨批局,流入潮汕地区的侨汇就有约八九千万银元,最高年份超过一亿银元,一度是潮汕百分之 60
以上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
风景旖旎的沙面,那一栋栋别致的异域建筑,也有不少曾经做过邮局。沙面南街44号,是当年的英国邮局,沙面东桥附近是法国邮局,沙面南街58号则是清朝末年德国邮局所在地。和那些朴素的“国产邮局”相比,这些“客邮”显然更加精致,可是它们记载的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因为当时各国列强均用本国邮袋装运,中国海关一般不能检查,这就为他们大肆从事走私、贩毒活动提供了便利。
广州邮政博物馆
当这些古老的邮局已经面目全非,或者早已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时,所幸的是,还有一栋华美的建筑依然伫立在珠江边。
在靖海路和沿江西路的交叉路口,你会很容易找到它。从外观上看,这栋三层的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和它的“邻居”粤海关大楼风格颇为类似。不同的是,在这栋大楼的前面,摆了一排土黄色的传统邮箱,抬头往上看,是几个古色古香的大字:广州邮政博物馆。
光绪三十年(1904),已经诞生了7年的大清邮局广州总局,从粤海关大楼搬到了这里。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衙署式平房。
1912年11月,随着大清王朝的轰然垮塌,大清邮局广州总局也被一场大火焚毁。翌年,这块土地被划给粤海关扩建新邮局,设计者是英国工程师「丹备」。三年之后,耗资
21.72
万元的新邮局在这里落成。此时,大清邮政已经被“中华邮政”所取代。这里变成“广东邮务管理局”,大清邮政也由此进入了中华邮政时期。
从那之后,一直到 2000年,这里一直是邮政部门办公的地方。21 世纪,广州邮政局搬迁,这里变成了“广州邮政博物馆”。
跟随王锡亭走进大厅,因为空间很高,这里显得格外空旷,让人感觉到一种久违了的静谧。王锡亭引我们走进地下室,石门上隐约可见 london
字样。这个房间实际上是保险箱,邮局里一些最重要的物资都被储藏于此。
博物馆一楼,曾经是广州邮局繁忙的营业厅,而现在主要用于邮票销售。沿着宽阔的木楼梯上到二楼,阳光正穿过楼顶的玻璃照射进来,中间挑空的小花园里绿意盎然。那一扇扇紧闭的大门里,珍藏着广州邮政长长的历史。
博物馆里收藏的邮票大都“出身低微”,有的上面清楚地写着一分几厘,带着浓厚的小市民斤斤计较的生活气息。你会惊讶地发现,那泛黄的信札上已经模糊了的字体,虽然出自寻常百姓之手,却个个字体文雅,透着古典的美感。让你忍不住去猜测,那些美丽的字迹背后记载的内容。
博物馆里保存了很多不同年代的明信片。一封1912年12月12日寄出的明信片上,贴满了日本、法国、德国和大清邮政的邮票,而上面盖的又是中华民国的邮戳。
王锡亭告诉我们,当时客邮已经开办了很多年,但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接下来的民国政府,都没有停止与开办国邮权的斗争。所以,有些客邮就会被“混贴”。而1912
年又恰逢中华民国刚刚成立,邮票还没有来得及发行,邮戳是民国的,邮票却还是属于大清王朝…五颜六色的明信片,生动地折射出那个纷纷扰扰的时代。
1948 年的两个月里,邮票面额从 5 万元上升至 50
万元,是当年通货膨胀的反映。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许多“老广州们”熟悉的物件开始出现,上个世纪 30 年代广州人使用的邮筒、1948
年在广州出现的“汽车行动邮局”、1949 年发行的“广州解放”红色纪念邮票、50
年代邮差送信的幸福牌电单车,还有那些为包裹称重的小秤…它们的文物价值也许不是很高,却会拨动那些尘封的记忆。
在这间寂寞的博物馆里,你会发现,原来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军事、外交上的宏大命题,最后都集中在了一个小小的邮票,或者是信札、邮戳上,集中在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
|
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2: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