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50|回复: 4

古典与唯美--十九世纪欧洲绘画的美好时代 (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825

回帖

6820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6820
发表于 2008-9-20 12: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国际在线

     距离使我们能够透视人类的存在。回顾过去,我们看到,19世纪后三十年,英吉利海峡两岸都在工业化大道上飞奔。城市扩张,人口增加,工业如火如荼。工业化给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欧洲经历着短暂的稳定和繁荣,被称为“美好的时代”。

   
   
    学院派与古典人体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画坛学院派以古典主义为艺术理念,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莱顿为主要代表,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和雕塑家,其影响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迎合并主宰了19世纪后半期英国公众的审美趣味。温柔的世界、哥特式的忧郁,美成为宗教。维多利亚时代弥漫着唯美的神秘主义。
   


   
    浪漫风情与怀古
   
    浪漫主义运动表现在19世纪艺术成就的所有方面。浪漫主义运动强调表现个人情感,强调表现主观想象和奇异幻想,强调表现对遥远的过去的世界和异国风情的喜好,强调表现自然世界的神秘感,强调表现视觉上的愉悦性。绘画作品逐渐成为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一面镜子。
   

   
    光与色的交响
   
    19世纪的画家们越来越多地转向风景画的创作,强调自然的变幻莫测,被描绘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客观的、真实的和外在的美,用光、色和运动感成为作品中真正的题材,创造出的自我表现的作品也不再针对任何特殊的需要,而只是为了他们自己。
   

   
    劳动的赞歌
   
    在描绘农民生活和四季农活的过程中,杜普荷获得了创作的灵感,画了一幅幅田园诗般的图画,以怀念一种行将消失的生活方式。这幅画是19世纪末描写田园风光绘画作品中的代表之作。


   

   
    《后宫之美》
   
    画布油画,45.40×35.70厘米   亨利·吕西安·杜塞  法国,1856-1895年
   
    亨利·吕西安·杜塞是19世纪巴黎艺术界的知名人物。他曾师从勒费弗尔(1836-1912)和布朗热(1806-1867)学习绘画。1877年在巴黎沙龙初露头角,1880年荣获“罗马大奖”。一年后,他又在巴黎世界绘画展上获得金奖。亨利·吕西安·杜塞主要画人物肖像,多以戏剧或历史题材进行创作。
   
    艺术界普遍认为他的作品内容艰涩,甚至低俗。例如,他的油画《后宫》就受到艺术家们的严厉批评。《后宫之美》是《后宫》的姊妹篇,画的是一个带着薄薄面纱而胸部袒露无遗的女子。这幅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肖像画功底。
     
   
     
   
     
   
     
   
     
   
    这幅画是画家的三幅杰作之一,是受当时英国著名土木工程师约翰·艾尔顿(1833―1911)的委托而作的。当时正值这位工程师负责将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移至西德纳姆郊区,手中有钱,大量收购名画,为这幅画他就付出了4千古英镑。该画是阿尔玛-塔德玛的颠峰作品之一,1888年曾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展出,被《艺术日报》评为“画家阿尔玛-塔德玛的杰作”。画面被画家描绘得十分绚丽:花瓣、大理石、绸缎、薄纱、青铜器,花朵等等。清明亮丽的环境中,走动着绝色佳丽。而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严酷的现实,但是,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现实的丑恶,而是通过布景与色彩把它表现了出来。
   
    阿尔玛-塔德玛描述了埃拉加巴卢斯的一个表面娱乐大众而实质十分诡异的主意:往出席皇帝晚餐的客人身上洒玫瑰花瓣。但是花瓣洒得如此之多,甚至把一些食客埋在底下喘不过气来。画家把皇帝安置在宝座上,观察着受苦的食客,旁边坐着皇帝的母亲和宠臣。在这幅画里,画家把人体和玫瑰花瓣溶为一体,把他的绘画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池塘边的三头牛(埃弗雷的记忆)》,1855―1860年
   
    画布油画,31×54.50厘米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法国,1796―1875年
   
    这幅画表明柯罗的风景画视角与同时代画家们完全不同。既不同于卢梭的自然主义画派,也不同于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画派,他更喜欢把风景画画得富有田园诗般的幻觉意境。柯罗的画风是经过长时间的锤炼才形成的:他在19世纪二十年代的风景画十分突出主题;到了四十年代,自然主义又占了主导位置;五十年代的风景画则完全是为风景本身而画。1851年和1859年的法国沙龙对柯罗风格的定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标志着柯罗风景画的几次不同风格的转变。
   
    这幅油画与19世纪被称之为“记忆画”的一种绘画体裁有关,其名称直接来自法国户外作画的历史。柯罗是最早摆脱户外作画时的完全用“观察”取代“想像”的画家。他作画时,完美地融入了新古典主义风景画的手法。这种绘画手法的演变,对了解他的绘画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和大多数法国画家一样,柯罗从居住了三年(1825―1828)的意大利回国时,带回了一百多幅在那里画的风景写生,这些画对他后来的画室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一张草图,一、二十年后可以演变成无数张画。柯罗毕生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创作,并在19世纪五十年代前后,以对一生中各个阶段绘制的草图进行“回忆”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把它们重新整合成新的风景画的绘画方法。《池塘边的三头牛(埃弗雷的记忆)》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它并不代表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画家在自己的画室里,面对画布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想像的结果。柯罗有新古典主义的功底,因此,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画室里画风景画,就像置身一片森林之中。
   

   
    《塞纳河畔,韦特伊附近》,1878年
   
    画布油画,60×80厘米   克劳德·莫奈   法国,1840―1926年
   
    1878至1881年间,莫奈住在贝特维尔。这是一座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小城,莫奈的房屋正好在塞纳河边,周围是一片美景,为他捕捉一年四季的光线变化提供了绝妙的环境。画家在贝特维尔完成的对塞纳河的观察,说明他对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产生的变化不定的效果怀有极大的兴趣,并且为他二十年后完成的《睡莲》系列大作打下了伏笔。此外,逐渐远离巴黎喧嚣的现代化生活,也让莫奈集中精力专心探究同一景色的各种变化。这种归隐的生活方式表明,莫奈对描绘一个地方的特殊自然环境的各种不同景象,怀有极其强烈的兴趣。
   

   
    《仲夏夜》,1899年
   
    画布油画,101×91厘米   爱德华·蒙克   挪威,1863―1944年
   
    蒙克作品最常见的主题都是与人类的悲剧情怀相关的,例如孤独、忧伤、痛苦、死亡等等。蒙克的大部分作品充斥着上述源自疾病和家庭悲剧的情感,给人的感觉是灰暗和悲观。这种思维特性构成了他的艺术天分的基础。大家公认这位挪威画家和多产的雕塑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同时还是北欧最杰出的画家,与高更和梵?高齐名。
   
    在这幅蒙克旅德期间(1892―1908)绘制的作品中,集中了画家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夜晚和亲吻。他执拗地多次在作品中以它们为题进行创作。通过基本色调的搭配,他把天空的夜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像其它人物画一样,这幅作品又刻画了人生的周期性。他把四对看不见面孔和相拥着几乎溶为一体的恋人,放在路上供人欣赏。他们看上去,与其像沉溺于爱情的恋人,更像是夜色下的幽灵。
   

   
    《牛群·午后斜阳》,1901年
   
    画布油画,96×135.50厘米   霍金·索罗拉·巴斯蒂达   西班牙,1863―1923年
   
    1906年《牛群·午后斜阳》在巴黎国际画展展出后,遂被西班牙南部某铁路大亨收藏。这幅画是1903年绘制的《午后斜阳》的几幅草图中的一幅。《午后斜阳》是幅名画,后为纽约美国西班牙学会收藏。
   
    索罗拉是在不断地参加画展,并多次获奖之后,于19世纪最后几年才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他最后关注的就是像法国“露天”模式那样、“本色”地在画面上表现自然景色。他痴迷于绘画光线的研究,画了大量的油画草图,运用画笔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了创立自己的风格,从1900年的巴黎国际画展到1906年的巴黎乔治·珀蒂画展的六年间,索罗拉从未对外展示过这幅作品。
   
    “我花费了多少时间学习这样技法?20年!我整整用了20年的时间才把一幅作品挂在了卢森堡!但是我所追求的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那是一个艰苦、细致且充满理性的过程,一个个的疑虑,不断地涌现出来,却不能一下子完全排除。在画《阿西斯》时,我开始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在画《林荫大道》时,我的个人风格基本形成,到了《午后斜阳》我的风格算是完全地、真实可信地实现了。”这是1913年索罗拉在实现了自己的风格之后说的一段话。《牛群·午后斜阳》就是这种风格的生动体现。
   

   
    《第二次收获》,1879年
   
    画布油画,100×127.50厘米   朱利安·杜普荷   法国,1851―1910年
   
    如果说,是米勒最先继承了巴比松画派的遗风,朱利安·杜普荷和朱尔·布雷东、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则在19世纪末全身心地投入了描绘农村传统题材的创作中。
   
    杜普荷的学画生涯分别是在比尔斯、吕容和亨利·莱曼三个画室完成的。成为画家后,1876至1889年间,他定期在巴黎的画廊参加画展,并于1892年荣获法国“荣誉勋位团勋章”。
   
    在描绘农民生活和四季农活的过程中,杜普荷获得了创作的灵感,画了一幅幅田园诗般的图画,以怀念一种行将消失的生活方式。
   
    这幅画是19世纪末描写田园风光绘画作品中的代表之作,也是杜普荷作品中的精品。
   
   
    《圣佩尔山的割麦人》,1883年
   
    画布油画,76.80×97.20厘米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   法国,1844―1925年
   
    莱尔米特出生在法国皮卡第大区的埃纳省,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这正是他眷恋农村生活,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用来描绘农事劳作的原因。
   
    1874年在法国沙龙取得成功之前,他一直往返于法国和英国之间,靠卖画为生。1880年后,他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尔米特几次将同样的人物画进作品里,几幅画里的面孔完全可以辨识。这幅画的割麦人就是一个名叫喀什米·德罕的农夫,沉重的劳作后正在休息,对身旁两位粗壮农妇的交谈不理不睬。
200809200935jiachang5.jpg

0

主题

1313

回帖

1891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891
发表于 2008-9-20 18: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Navy"]那副牛群的作品,似乎就不是很好!

西方传统绘画,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才最为正统! :big_smile:

我有空灵笔 不记名利情 九度寒霜暑 人间正道行 借月一尺素 裁成真善忍 百炼得无漏 清吟出尘心 :pretty_sm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V V

积分
14155
发表于 2008-9-20 21: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DarkRed"]謝謝分享!!!


:) :) :)
淡淡的思语~ 淡淡的友情很真 淡淡的问候很纯 淡淡的思念很深 淡淡的祝福最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優秀會員

积分
11423
发表于 2008-9-20 22: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克作品最常见的主题都是与人类的悲剧情怀相关的,例如孤独、忧伤、痛苦、死亡等等。蒙克的大部分作品充斥着上述源自疾病和家庭悲剧的情感,给人的感觉是灰暗和悲观。

[color="Red"]二十 世纪表现派的产物..看多 实在是无益..孟克悲情的童年.导致他的划风都漫感伤吧.

✿◕‿◕✿ 世界之門..真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2: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