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20|回复: 2

史上最早的生物战:汉朝匈奴的“诅”(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3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1
发表于 2008-10-5 04: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生物武器进行的战争,起源于汉武帝后期的汉匈之战,是“匈奴人”所最早使用。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祸害。此事件关系西汉后期,以至两汉魏晋数百年历史,影响至为深远。

汉武帝时代的名将「霍去病」,远征匈奴归后,年仅二十四岁就病死了。使他早夭致死的病因在历史上始终是一个谜。但是《汉书》本传记:

【骠骑将军登临瀚海,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他的部队不带粮草,完全依靠掠食匈奴牛羊,则在胡巫施术后,部属必多染疾疫。这位年轻将领一向体魄壮健,剽勇过人。远征归来后,突患暴病而夭折。现在看来,很可能与匈奴的“生物战”有关。

汉武帝后期已数起大疫。由于当时人认为,来自匈奴的胡巫及其诅咒是瘟疫的起源,因此引起武帝对“胡巫”的警惕。天汉二年秋,下诏【止禁胡巫祠道中者,大搜(捕)。】武帝多次派出专使钦差“直旨绣衣使者”纠察胡巫。这也是引发后来“巫蛊之祸”的来源!

巫蛊之祸,是发生于汉武帝晚年一次严重的宫廷变乱,其直接目标是搜寻和打击致人病蛊的胡巫。但由于扩大化,株连甚多,引发了激烈的宫廷政争,这场变乱最终导致武帝心爱的儿子、储君卫太子「刘据」之死难。如果究其原因,可以认为这也是由于匈奴搞生物战,所间接引发的一次重大政治事变。

匈奴(胡巫)通过疫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当时人称为“伤寒”。这种“伤寒”有两个病征,一是因发高热而苦寒,《黄帝内经》热病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一患者体有斑瘀(所以称为“伤”),死亡率很高。(所谓“瘟疫”,即瘟病,瘟也是发热的意思。)

由于缺乏有效抗疫手段,自武帝后期开始,从西汉中期直到三国、魏晋的二百余年间,这种流行恶疫呈 10-20
年的周期反复发作,频频不已,绵延不断。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医学上,均对中国历史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东汉末名医张仲景,总结治疗疫病经验写成名著《伤寒论》,就是从中医学上,对两汉时期流行瘟疫的治疗方法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西汉后期,由王莽改制及赤眉、绿林起义引爆的社会动乱,与大疫的流行也有关系。总体来说当社会的上升期,大疫不致影响社会安定。但在社会危机时期,大疫往往成为社会变乱的导因。至东汉后期疫情再度频繁发作。

特别是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国中屡发“大疫”。延熹五年瘟疫对军事的影响已见前述。延熹七年襄楷上疏警告皇帝称:【当前“天象异,地吐妖,人疾疫】可能会引发社会变乱。这一预言不到二十年就应验了。桓帝死后,灵帝时代大疫又于公元
171 年、173 年、179 年、182 年、185 年五次爆发流行。  

其中尤以灵帝光和五年春(公元182)的大疫最为猛烈。次年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张氏三兄弟(张角、张宝、张梁)趁民间大疫流行,【以妖术教授,立‘太平道’,咒符水以为人疗病,民众神信之。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其徒党诡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起事焚烧官府,劫掠州邑,旬月之间,天下响应。这就是著名的“黄巾起义”!

由黄巾起义中经三国分裂,直到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 265)重新统一中国为止,战乱分裂绵延持续 80
余年。而在这期间,瘟疫仍然反复发作不已。   

东汉末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悲沉地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经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意谓“我的家族人多,二百余口人,自建安元年以来不到十年,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

战乱与疾疫,导致这一时期中国人口锐减。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统计全国人口值5650 万。仅 80 年后,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
280)统计,全国人口仅有 1600 余万,锐减去四分之三)。

被当时人称为“伤寒”的这种流行瘟疫究竟是什么疫病?这一点过去史家无所论及。但从有关史料看,这种疫病发病急猛,致死率很高。病的主要特征是:高热致喘,气绝而死。一些患者体有血斑瘀块。(故称为“伤/疡”。)

根据史料所记述的疫情特点:

一、由动物(马牛羊等)作为病毒宿主传播,

二、起病急猛,高热

三、患者体有出血瘀点

四、具强烈传染性

似可以推断当时流行的这种“伤寒”,可能是两种与啮齿类动物有关的烈性传染病。一是《鼠疫》,二是流行性《出血热》。当时东北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后者《出血热》,但此病基本未过长江。盖大江阻隔了老鼠也。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由“动物性虫媒病毒”(特别是鼠类)引起的传染病。以高热、出血(体有出血斑点)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病死率相当高(40%-50%)!(出血热由《汉他病毒》引起,所致疾病称为《汉他病毒肺综合症》,英文缩写为
HPS)

现代医学认为,出血热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家鼠、田鼠、仓鼠。但临床上已查出 30
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携带
EHFV,包括:马、家猫、家兔、狗、猪等,证明有多宿主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为病毒载体的宿主动物本身染疫后,却很少发病,而只是通过接触将瘟疫传给“人类”。

我们可以设想,匈奴将马匹和牛羊尸体,染致患病者的排泄或分泌物(即“诅”、“蛊”)后,将动物或动物尸体施放给汉军。汉军染病后,其排泄物又通过老鼠及家畜向内地反复传播。由此即引发了自公元
1 世纪,至 4 世纪前后数百年间,在中原地区反复发作的“伤寒”瘟疫。

疫疾的流行,引起东汉末民间道教与王室贵族中佛教的盛行。实际上,在中国早期道教和佛教最初流行时,都是作为一种医道和长生道而被信仰的。

道教本起于战国后期,东齐海滨方术士的民间信仰。(陈寅恪观点。)西汉时期,与黄老哲学及导引吐纳养生方术相结合,仅流行于贵族中。汉武帝尊儒而贬黜黄老,黄老之术降入民间。在东汉后期,由于“伤寒”疾疫的流行,有方士:于吉、张陵、左慈、张鲁等以符水方术为人治病,传布“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使其逐步发展为道教。与黄巾的“太平道”一样,其在民间的流传,与当时瘟疫大流行的背景有直接关系。

浮屠(佛教)于战国末已传入中土,但其立教并开始流行于上层精英中,或始于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远北匈奴,可匈奴祭天所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有人认为是金佛象。带到长安后,武帝诏于甘泉宫中为立祠(敦煌莫高第
323
窟有此事绘画)。后汉明帝时期。东汉后期,精英贵族中已流行崇信佛教。当时人认为【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也是一种养生之道。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致楚王英诏书: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陀)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洁斋即洁静服素守斋,是一种养生保健之道。

早期佛教的传入,不仅包涵着经、教、学、法的传入,也包涵着“古印度医学”和“医术”的传入(汤用彤曾论之)。桓帝时在洛阳传佛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既是一代佛学大师,也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名医所以信徒众多。

三国割据时的建安正始时代,疾疫仍多次流行,不仅平民,当时的名士贵族,多夭折短寿。例如所谓建安七子、正始七贤(即竹林七贤),以及一时名士王弼、何晏诸辈,多数死于壮年(四十岁左右)。善养生的阮籍,也仅活了五十余岁。贵族精英如此,平民之命夭可知。当时人多数死于瘟疫。所以魏文帝曹丕《答吴质书》中曾悲叹说: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裴松之也说:【自中原酷乱,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

建安正始文士之诗作常以“七哀”为题,作悲苦之音,充满萧杀之气。如阮籍的“七哀”:

【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身尽气力索,精魂糜所能。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出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王粲“七哀”哀叹曰: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灞陵岸,同首望长安,悟彼林下泉,喟然伤心肝。】

由此引致中国哲学及文化主题,由两汉时代本以经学政治伦理为主题的讨论,转变到魏晋时代关注存在意义和生命真伪的问题讨论,导致清谈和玄学的兴起。

晋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四民踏百草,又有年百草之戈。丈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蒿”和“菖蒲”有明显的医药作用。艾,俗称艾蒿,家艾,散发出一种清黍的气味,是一味中药。

南朝陶宏景《名医别录》载:【艾,主灸百病”叶入药,性温味苦,有和营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及消炎作用,叶加工如绒,称“艾绒”,为灸法治病的燃料。另外“大艾”复制成艾片,中医学上用于芳香开窍药;也可用作杀菌、防腐、兴奋剂。
  

菖蒲,生于水边,又名“剑水草”、“白菖”俗称蒲草。《本草纲目》说:【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有香气,是提取芳香油的原料。它也是一味中药,具有开窍、行气止痛、祛风湿的功能,也可作芳香健胃剂。用菖蒲浸制的药酒,传说饮后可避瘟气,延年益寿。

《荆梦岁时记》:【端午以菖蒲一雨九节者,泛酒以避瘟气。】

宋代「欧阳修」在《端午贴子词》:【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春。】在民间常将菖蒲叶与艾叶结成束,或烧以花序,以熏蚊虫。   

清谈谈玄之风始于「曹丕」的提倡:【太子丕宴会,众宾百数十人。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笃疾,如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众人纷纭,或父或君。】(可以注意到此也与疾病的救治有关。)

由于汉末的动乱,连年的战争及瘟疫残害了无数人的生命,生存问题遂成为尖锐的问题,贵族、士人为躲避疾疫延长生命,多亲自入山采集药石。

如名士「嵇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返。】(晋书·嵇康传);又如著名贵族、书法家「王羲之」【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晋书·王羲之传》)

当时士人所练导引吐纳,服药采炼之法名为求仙,实仍是求现世的祛病健身之术。

针对“伤寒”的流行,当时士人流行服用一种能致人发热的“寒食散”。
寒食散又名“五石散”。主要原料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余嘉锡对此有详考。)

用这些原料炼出来的药物,服用之后据说能散寒气,补不足,祛病延年。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寒食散发候篇》云:【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所谓“历岁之困”,应即指多年流行的瘟疫。换句话说,“五石散”在当时之流行,是由于被认为有治病之功效的。

何晏:【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自何晏用后,在士人中逐渐流行。【寒食散之方虽起于汉代,而用之者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导也。】

书法家王羲之得友人推荐,服后说:【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全晋文)。服药后生幻觉,称“散心”,生幻力,狂走发散,称“散步”。这些语言创自当时之服散者,一直流传到今天。

关于“寒石散”祛治伤寒的药效,史料中有所记载:【直阁将军房伯玉服五石散十许剂,嗣伯为诊之曰:卿伏热,应须以水发之,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令二人夹捉伯玉,解衣坐石,取冷水从头浇之,尽二十斛。伯玉口噤气绝,家人啼哭请止。嗣伯遣人执杖防阁,敢有谏者挝之。又尽水百斛,伯玉始能动,而见背上彭彭有气。俄而起坐曰:热不可忍,乞冷饮。嗣伯以水与之,一饮一升,病都差。自尔恒发热,冬月犹单挥衫,体更肥壮。】

王瑶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指出长服“五石散”者,因药性的作用,会影响人的“性格”,使人变得暴躁、狂傲。服药使人的容颜会有所改观,服药还使人的行为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鲁迅有一篇名作曾论及药酒及魏晋文化风气之关系,他注意到当时贵族士人多服药任酒,形骸放浪,形成特有的魏晋风度。

鲁迅说:【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这样看起来,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了豫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

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服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像或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除此之外,为避疫疾传染,当时许多士人远避人世寻找干净土,于是又有回返寻找大自然的风尚,遂导致山水诗及山水文学的兴起。

服寒石散需以酒为饵,而且药力必须借酒力发散。因此当时士人亦多纵酒。《世说新语》记:【王孝伯云:名士不必须奇才。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王大佛云: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世说新语·任诞》

饮酒后嗜睡,可以拒客绝交游,成为当时名士的处身之道,即所谓“闭关”。例如:【阮籍,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钟会数以时事问之,顾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匈奴”本身虽是汉代这场“生物战”的最初发动者,但其本族后来也成为严重的受害者!史载自武帝征和年代后,匈奴部亦屡遭大疫,导致人口锐减。在汉军的打击下,势力急剧衰落。

随着北匈奴的西迁,在公元 2 世纪后,这种瘟疫爆发于中亚,2-3 世纪流行到罗马。公元 6
世纪中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北非,传布到几乎整个欧洲。其间反复发作,对中古欧亚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世纪晚期著名的文学作品《十日谈》,就与当时在意大利流行的“黑死病”(鼠疫)及出血热有关。

[加文·汉布里(Gavin Hambly)《中亚史纲要》:

公元 165
年,在“帕提亚战役”中发生了一次很著名的事件,当「阿维狄俄斯·卡希厄斯」率领的罗马军队进入泰西封时,他们遭受了一种毁灭性的流行病的袭击,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同一时期在南阿拉伯地区,也发生了一场大灾难,这场灾难只可能是一场可怕的流行病。而这种流行病开始于“贵霜帝国”,又沿着贸易通道流传到了古代世界的其他地区。

0

主题

5434

回帖

7449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449
发表于 2008-10-7 21: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这生物战是起源于中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13

回帖

1891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891
发表于 2008-10-8 15: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来说当社会的上升期,大疫不致影响社会安定。但在社会危机时期,大疫往往成为社会变乱的导因。


[color="Navy"]哇..这篇文章实在是太好了!!

可是好长哦..看了一半先,明天再接下去! :big_smile:


我有空灵笔 不记名利情 九度寒霜暑 人间正道行 借月一尺素 裁成真善忍 百炼得无漏 清吟出尘心 :pretty_sm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4 21:3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