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63|回复: 0

努尔哈赤被红夷大炮炸死的真相(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5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245
发表于 2008-10-26 21: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太祖 :努尔哈赤

1626
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辽东重镇“宁远城”。明军守将「袁崇焕」【令闽卒罗立】,发射重达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循环飞击,杀其贵人。每发糜烂数重】。当场击毙努尔哈赤的爱将“火狐狸”及努尔哈赤的亲侄儿,并击中努尔哈赤坐镇指挥的黄龙帐,最终导致努尔哈赤因重伤而亡。
  
为什么“闽南人”能异军突起,优先于其它各省份,首先掌握铸造红夷大炮技术,并在宁远之战胜努尔哈赤?

从地理位置上看,泉州“刺桐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部,与“台湾海峡”相交通。自元代起,刺桐港的海外贸易,和社会经济逐渐达到鼎盛。

1291
年春天「马可波罗」从泉州刺桐港起航到“达波斯湾”。从此,波斯的阿拉伯人不断涌入,闽南人与阿拉伯人通婚所繁衍的后代,成为新一代“闽南人”。马可波罗漂泊、奋斗、发迹的人生被新一代闽南人所效仿,1291
年马可波罗扬帆离开泉州以后,闽南人就步其履辙,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各国。

相较于中国其它地区,闽南与菲律宾的往来既多且早。早在明万历二年(1574
年)追剿海贼「林凤」的事件中,双方官府即有所接触。其时,西班牙人初占菲岛,物资供应颇赖每年来航的中国商船,而所载去的货物当中除生活用品外,还包括火药和铁弹等军备物资,以及制造铜炮和弹药的原料。

其时,马尼拉的闽南人也一直维持在数千至三、四万之多,频繁的交往为“吕宋大铜炮”铸法传华提供了绝佳条件。

明万历 31 年(1603
年)癸卯岁的“吕宋惨案”发生之后,死里逃生的马尼拉闽南人亲眼目睹了钢铁、文明与技术的厉害,它们比大刀、长矛更占优势。他们明白只有学西人之长技,才能有效阻止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再次发生。

勤奋好学而又智慧的闽南人,不仅学习西班牙人铸造火炮的工艺流程,还将中国先进的熔铁工艺,与西人的铸铜技术相融合,巧妙地利用铜的熔点(1083℃),远低于铁(1538℃)的物理性质,在“铁胎”(炮管)浇注冷却以后,再用泥模或用失蜡法制模,并浇铸铜壁,透过“铁胎”外铜壁凝固时的收缩力,加强炮体抗压强度,铸造出数千斤重铜铁炮管的“新式红夷大炮”。

这种新式红夷大炮,告别了中国传统火炮的:“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不迅不直”、“微弱的炮口初速”时代!成为【无敌天下之神物!】不仅如此,这些闽南人还偷学西班牙人使用火炮的技术,从大炮的:测距、瞄准、调整仰角,装填火药至最后的发射要领,并代代相传。

战争,是武器的威力与作用的历史见证人。“萨尔浒之战”惨败的 7 年之后,宁远大战在即。由闽南人铸造的 11
门红夷大炮,被安放在城外演武场中。围绕这 11
门红夷大炮,是否参加与努尔哈赤的生死决战争论不休。有人担心会重蹈辽东战役之履辙,大炮炸膛而杀害自己的士兵;有人认为这会被敌人所用,主张用锻铁将各炮的火门封死,莫衷一是。

“火器把总”「彭簪古」与「孙元化」在京城受过严格训练,对这批红夷大炮的巨大威力与作用心中有数。他们认为可以【凭坚城,用大炮。】以「罗立」为首的
26 位闽南炮兵,支持彭簪古的战术主张。

守将「袁崇焕」认为,这 11
门红夷大炮身管长、管壁厚、射程远,是击杀快速密集骑兵的先进武器,他认为【虏利野战,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一着。】他下令,火速将城外 11
门大炮运入城内,架设在东、西、南、北四个城头。同时命令「彭簪古」负责指挥东、北方向炮群;「罗立」负责指挥西、南二面大炮,彼此相互援应。

战争的结果,由罗立操射的那尊 3000
斤重的红夷大炮,击毙努尔哈赤的侄孙和爱将火狐狸,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罗立发炮打中黄龙幕帐致重伤而亡!

“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是自;【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明熹宗圣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之,深足为封疆吐气!】

天启 6 年 3
月,立首功的“红夷大炮”被封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彭簪古」因指挥作战有功获加“都督”职衔,而操管该炮的闽卒「罗立」被提升为“把总”。

天启 6 年 4
月,“礼部”更奉旨差官“拜祭”宁远退敌的红夷大炮,正式奠定了由闽南人铸造的新型红夷大炮,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

天启 6
年,明军在宁远城头重创努尔哈赤军队的红夷大炮是谁铸造的?努尔哈赤是被谁打死的?这两大历史疑问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2005
年,福建“石狮市博物馆”,从民间收集到一块明代兵部尚书「黄克缵」,为其堂兄「黄克立」撰写的墓志铭。透过墓志铭这一物证和《明史》及相关史料,终于拂去历史谜尘弄清楚了两大历史事实:闽南人铸造的红夷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军队;努尔哈赤是被“闽卒”用红夷大炮炸伤致死的!

《黄克立墓志铭》铭刻在一块长 50 厘米、宽 30 厘米、厚 3
厘米的青草石上,用蝇头小楷,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宁远大捷”中立下战功的闽南人,是「黄克缵」委托侄孙「黄调焕」从泉州同安招募而来的:

【余(黄克缵)为戎政兵部尚书,值建贼(努尔哈赤)攻辽阳,京师大震,余命兄(黄克立)孙调焕募同安(泉州府同安县)善铸吕宋炮(红夷大炮)者
14 人,携之入京。铸 30 门而上疏解其六于辽,令焕(黄调焕)为守备,将南京所携工用炮者 30 人与之偕。内一炮重 3000
斤,为参将李秉诚取守奉集堡。夷将火狐狸将 20000 人来攻城,炮一发击死贼 800
人,歼其二将,乃火狐狸与哈赤侄也…】(墓志铭内容摘录)

「黄克缵」(1550-1634 年),福建晋江梅林(石狮市永宁镇梅林村)人。明万历 47 年(1619
年)辽东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全线败北。为了扭转辽东败局,明神宗下诏召黄克缵入京任“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

黄克缵知道闽南人早在明万历 2
年,就与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有频密的往来与接触,并且建立了深厚友谊,得到铸造“吕宋铜炮”之秘诀。

他委托「黄调焕」招募泉州府同安县(当时同安属泉州辖区),善于铸造“吕宋大铜炮”(红夷大炮)的 14 人到北京,第一次铸造出 30
门大炮,并调其中 6 门到东北前线。其中一门重达 3000
斤,由当时的参将「李秉诚」带到军事要地奉集堡。「黄调焕」也因此被朝廷授守备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7 16: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