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 2006-8-1 09:37 上贴
翟羽佳
加拿大魁克.柯伯格,童年时即开始致力于儿童慈善事业。12岁时,他和同学建立了一个儿童慈善基金会。如今,这个慈善机构吸引了全球45个国家的10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并在拉美、非洲、亚洲的35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450所学校;其中,中国15所。年仅23岁的魁克.柯柏格,获世界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
11岁的年龄,在中国,很可能是一个上学靠父母接送的孩子。可是,魁克.柯伯格却和同学一起建立了一个儿童慈善基金会。23岁的年龄,在中国还是一个按照家长意见在大学孩子苦读的青年。可是,魁克.柯伯格的慈善机构却吸引了全球45个国家的10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人们不仅要问: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年青的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主能力的创造者?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成长环境。
在西方,孩子自主选择是一种必须呵护的权力。在一个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环境,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意愿。可是,在中国,孩子是大人幸福的工具,孩子必须在家长的欲望中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研究生……但是,学成之后,却变成了一个缺少自主能力的人。即便有好的工作,也没有外国孩子那样的创造性。
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一外国人到中国幼儿园、小学校参观,令这个外国人惊奇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都表现出军人一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进教室,整个喧哗的教室一片寂静,所有的孩子扯破嗓子高喊:“客人好!”。老师提问,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的回答者几乎众口一词,一样的答案。看到这些缺乏天真、毫无自主选择、满脸童稚的孩子,这位老外气愤地指责中国教育太残酷了,感叹“中国孩子简直不是人养的孩子”。
与中国教育不同,在西方,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都是教育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和西方孩子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相比,中国孩子最缺少的就是自我。
在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教育体制的差异之下,西方人想象不出:中国孩子的幼年、青年时代,是怎样在大人的在家长和老师的灵魂和意志下如何隐匿自我的情况下成长的。当然,他们也不明白中国家长们是怎样地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或希望,怎样倾注于孩子身上。
在家长的望子成龙的阴影下,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要跟小学生一样开始上学前班。到了七、八岁以后,孩子清晨6点半就得迎着太阳上学。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几乎全是满堂灌。下午放学后,还要完成老师及家长布置的作业。每当星期或假日,孩子们还要报名老师以及家长安排的自己并不情愿的各种补习班。每当看到一个个在成人的意志下战战兢兢的“灵魂”,我就会想到老外那句“中国孩子简直就不是人养的”的那句话。
家长的意志代替孩子的选择,这是华人教育的一个劣根。因为孩子从小就缺少自主学习的意志,孩子也是在失去自我的基础上,变成一个教育的机器。这种缺少自主选择或自主意志的孩子,虽然可以考到好的成绩,却很难有同等智力的西方孩子的成就。因为缺少自主意愿,中国孩子往往毕业后很难独立成就自己的事业。因为长期缺少独立自主的意志,中国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变得十分幼稚和缺少人格魅力。
在西方,孩子可以和大人们大人一起聊天,一起争论。每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大人们总是鼓励孩子把自己意愿表达出来。正是这种对孩子自主选择的尊重,西方孩子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得到锻炼。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早就被呵斥去屋里学习去,更别说跟大人辩论了。
在西方,客人来访,客人送给孩子礼物,只要孩子愿意接受,大人是不会干预的。可是,在中国,客人送东西,即便是孩子喜欢得到的,家长也要告诉孩子:“乖,要别人的东西不是好孩子。”假如客人送的是稍许的钱财,中国父母也会在客人走后一律没收。
我认识一个朋友,去美国看望姐姐。到了美国,外甥们送给舅舅很多名贵的鲜花。看到外甥如此破费,老人对姐姐说:不要让孩子们送花了,把买花的钱直接给我就是了。朋友的要求被姐姐拒绝,姐姐说:“孩子送什么,这是孩子们的意愿,我无权干预。”
一生活在外国的留学生,去了一外国媳妇。国内的婆婆去国外,看孙女。一次,一位客人给孙女送一点吃的东西,孙女也争着去拿。可是,婆婆阻止孩子说:“要嘴不是好孩子。”事后,媳妇对婆婆做法很反对。她告诉婆婆:“接受不接受东西是孩子的选择,您怎么这样不尊重孩子的愿望呢?!”
中国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启发孩子去思考,畅所欲言讨论问题。而中国教育则要求孩子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因为教育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鼓励的出来。在个性方面。外国孩子有着鲜明和锋芒毕露的个性和智慧。
西方家庭里的习惯是,即使五岁的小孙子递过来一杯茶,白发老爷爷也会躬身道声:“谢谢”,并不感觉失却了长辈的尊严。一位太太接过其3岁女儿送上的一块巧克力糖后,连声道谢。在华人眼里往往是“自家人还谢来谢去的如此见外。”很多华人根本不懂得尊严教育是怎么回事。
中国家长在培养子女方面,往往多是采取功利主义的心态。孩子从小就会被灌输,长大为家长争光的思想。为了教育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家长不仅会用诱导的方式,教育孩子,自己供养孩子上学多么的不容易。从小就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家庭包袱。在中国人眼里,上大学是孩子的唯一出路。不上大学,孩子就毫无希望不仅教育,而且整个社会环境,上大学成了孩子成就的唯一标准。
因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中国家长对于不能按照自己意愿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动辄打骂。因为“恨铁不成钢”,家长会严格管教子女,体罚,打骂,甚至拘谨孩子。中国家长几乎用中世纪的教育方法来打击孩子的自主性。
自主是孩子天性。可是,中国家长为了自己的希望或社会需要,他们总拿打击孩子的自主为能事。在家长的“淫威”,孩子战战兢兢地活在家长的阴影里,不敢有说出自己内心的愿望,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没有无用的孩子,只有失败的教育。任何孩子都可以成才的,但,前提是要发掘出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加拿大天才少年魁克.柯伯格的成长就是最好的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