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股市可能会相对平静,善于选股的投资者将获得回报。这既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也不是头脑发热时的胡言乱语。
在这场危机中,除了美国国债,事实上没有一类资产能够躲过贬值的厄运,几乎所有类股都出现了两位数的跌幅。经济学家们预计经济滑坡还将加剧,交易员们对明年2月份陆续出炉的第四财政季度企业收益报告也没抱多大希望。面对这种情况,做出上述预期似乎是在痴人说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剧烈的波动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现在市场已经对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达成共识,各国央行抵御危机的努力也不再是秘密,在这种市况下,负面消息最终将失去撼动市场的力量。
Macro Risk Advisors总裁迪恩•科纳特(Dean
Curnutt)认为,明年上半年市场可能会继续振荡,他认为有三股力量将令投资者感到困惑并引起股市波动,即目前正在实施的而且无法预知的政府干预措施,去杠杠化进程以及逐渐显现出来的经济衰退及其对企业利润造成的影响。不过,这三股力量无不在交易员们的密切关注之中,这自然也就减少了意外发生的几率。
美林(Merrill Lynch)全球新兴市场策略师迈克尔•哈奈特(Michael
Hartnett)表示,当剧烈振荡的状况达到顶峰时,股市的关联度(即股票同涨共跌的倾向性)往往也会见顶,而随着关联度的见顶回落,善于选股的投资者将迎来大好局面;届时股票之间将有优劣之分,积极的经理人自然能够脱颍而出。
2008
年多数时间,股市一直笼罩在宏观经济所引发的恐慌当中,信贷危机和由此引发的经济衰退加剧给投资者心理造成压力,与此同时,股市的“羊群效应”也达到至少
20年来的最高水平。但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投资策略师大卫•考斯汀(David
Kostin)表示,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企稳,到2009年股市将更加适合有选择的个股投资,特别是在2009年下半年。
他认为标准普尔500指数最快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再次下探11月中旬低点752点,不过他认为市场已经走出了本轮下跌周期。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上周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至0.25%这一极低的水平,并就一系列旨在振兴经济的消费和企业支出计划作出承诺。这个消息一度令股市大幅走高,但多头不久便纷纷退场,衰退恐慌接踵而来,主要股指上周再度以平盘告终。
道琼斯工业平均价格指数上周累计下跌51点,至8579点,跌幅
0.6%;标准普尔500指数上周累计上涨8点,至888点,涨幅0.9%,为过去四周以来第三周走高,较11月20日低点上涨了18%,但仍较2007
年高点下跌43%。科技股和小型股从逐渐升温的经济增长预期中获益更大,那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24点,至1564点,涨幅1.5%,该指数过去四周累计上涨了13%。罗素2000指数上涨18点,至486点,涨幅3.8%。
在美国政府几乎承诺以向市场大量注资的方式来维持经济运转之后,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办法能否奏效。在知道确切答案以前,投资者们将继续徘徊在谨慎(失败的可能性和长期不稳定的危险)与乐观(Fed会不遗余力地挽救经济)之间。
大量注资将导致货币贬值,促使投资者储存避险资产。上周美元大幅下挫而黄金上涨。短期内美元将继续承受巨大压力,不过最终决定美元命运的是美国经济。如果政府大规模财政刺激举措能够重新点燃美国人的消费热情,如果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滞后,那么2009年美元兑欧元仍有望获得强劲支撑。
倘若Fed取得成功,哪些股票能够受益?Lord Abbett负责大型核心股票投资的丹尼尔•弗拉斯卡尔利(Daniel
Frascarelli)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他增持了金融等信贷相关类股,并将非消费必需品类股评级从减持上调至中性。
虽然Fed的零利率政策最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他认为信贷市场将会首先得到改善,进而提振非消费必需品类股和金融类股。当然,这种预期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即抵押贷款利率降至足以引起购买兴趣的水平,住房价格下滑的势头开始减缓,银行息差得到改善并因此重新发放贷款。
因此,除了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和PNC Financial
Services这样的“价值股”,Frascarelli还增持了那些在信贷和资本市场状况改善后能够有所作为的股票,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这样的金融巨头和大都会保险(Metlife)这样的资本雄厚的保险公司。
此外,他还把选股范围从诸如沃尔玛(Wal-Mart)这样的抗跌类股扩展至抗跌性稍弱的股票,例如Coach和Target。
虽然从逻辑上讲,大规模注资很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但是从美国国债收益率不断下降这一点上看,市场暂时还没有把通货膨胀当作一个威胁。毕竟,最近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仅较上年同期上升1.1%,远低于今年夏天5%的按年升幅,这种回落速度令人吃惊。交易员们希望一旦通货紧缩结束,政府监管部门就要做好加息的准备。不过,把通货膨胀问题列入2010年经济前景中加以讨论,这是不是早了一点呢?
(本文译自《巴伦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