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54|回复: 0

旱危鄱阳湖:频闹水荒 渔民改行问出路

[复制链接]

0

主题

2

回帖

2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0
发表于 2011-11-28 16: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艾格农业


  天:当秋冬早旱遇上春夏连旱,旱情成了鄱阳湖的影子

  新建县南矶山乡朝阳村村后,一堤之外便是鄱阳湖。此时的湖底,是一马平川的大草洲。其上的一条深沟格外惹人眼,它一头连着远处的太子河,一头通到了堤底。这条沟对于朝阳村的村民来说,是个新鲜事物:今年5月,正是水稻需水时节,居于湖心的南矶山乡却第一次面临缺水的窘境,千百年来只知抗洪的村民第一次面对抗旱,不得不花十几万元挖沟引水。村支书谢为朋说,现在村里已将这条沟作为永久水利设施常年维护,因为感觉“旱情已成为鄱阳湖的常态”。

  与谢为朋的直觉相比,水文部门的监测数据更清晰更有说服力。鄱阳湖今年春夏水位创下新低纪录,以都昌水文站3月上旬至5月中旬平均水位为例,今年为9.40米,列1952至2011年近60年倒数第一位,比1952至2011年近60年同期平均水位偏低3.86米,分别比列倒数第2、3、4、5位的1963年、2008年、2007年、2004年同期平均水位偏低1.71米、2.09米、2.41米和2.58米。

  枯水更枯,丰水也不丰。省水文局专家介绍,据星子水文站数据,今年鄱阳湖的最高水位出现在6月22日,为17.42米;丰水的7月,今年平均水位为15.5米,远低于多年平均值17.8米。8月31日鄱阳湖都昌水文站水位跌破12.80米,较多年平均水位低1.02米,低于该站枯水标准0.01米,标志着鄱阳湖进入新一轮枯水期,这较正常年份足足提前了57天。

  让人更为沮丧的是,旱情并非只发生在今年。新世纪以来,鄱阳湖流域分别于2004年、2005年发生中等旱情,2001年、2006年发生严重旱情,2003年、2007年、2009年发生特大旱情。据鄱阳湖水文局数据,自1992年起,都昌水文站3月上旬至5月中旬平均水位正在以平均每年0.13米的速度下降,严重枯水和较重枯水结束时间分别以平均每年4.5天和3.2天的速度推迟。

  干旱的主因是气候变化。省气候中心选取鄱阳湖流域7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59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50年间,鄱阳湖流域气温显著升高,且冬、春季变暖显著。1959年至2008年鄱阳湖流域年平均气温为17.9℃,呈波动上升趋势,约上升0.65℃,1996年以来升温趋势更加明显,升温率达0.58℃/10年。

  从降水而言,2002年以来年平均降水日数明显减少,同期年降水暴雨日数呈略增趋势,区域性暴雨频次、特大暴雨频次均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小雨、中雨日数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

  总结今年的天气,变化能够清晰地看出上述发展趋势。来自省防总的数据,今年1至5月,全省平均降雨量422毫米,比常年(811毫米)少48%,为历史同期最少。而进入6月,全省降雨异常集中,先后出现4次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达362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多34%,其中上饶市达617毫米,比多年均值偏多90%。全省多地出现了昨天还是抗旱今天就要防汛的旱涝急转的戏剧性情景。

  省气候中心主任殷剑敏说,全年的雨集中起来下,让整个流域的降水集中度增加,加剧了鄱阳湖流域业已存在的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弱点,使旱涝等极端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地:当增殖放流遇上大小通吃,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引人关注

  每天下午三至五点,是鄱阳湖长山岛渔民收网的时候,湖面出现一片热闹的收获场景的同时,也出现一片繁忙的交易场景:一艘艘收购船穿梭在各条捕鱼船间。

  11月17日,乘着收购商杨原发的船,记者在鄱阳湖上体会了别样的鱼市。50岁的长山岛渔民杨四安正带着两个儿子在收网,一网网鱼被倒到船舱上,他们麻利地将鱼按种类、大小分门别类,这决定着鱼价。比如银鱼,五六厘米以上的每斤能卖300元,之下的只能卖100元;小餐条鱼七八厘米以上能卖4元/斤,之下的只能卖1元/斤。

  杨四安一网鱼只有六七百斤,量少鱼小,种类也不多,有少量针弓鱼、鲫鱼、魤鱼,一两条白鱼,五六条鲤鱼,最多的是小餐条鱼,有四五百斤。老杨说,以前鱼多时,渔民是不怎么捕小餐条鱼,而今年它却成了当家菜。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每网鱼平均在六七百斤,能卖个1000多元;每次作业需要4条船完成,每条船能分两三百元,除去100多元的油费、网具损耗(他们所用大型拖网价值8万元),每条船的利润只有一两百元,而船上一般都是夫妻俩作业,这意味着从早上五六点忙到下午三四点,他们每人只能赚50至100元。

  鄱阳湖今年鱼的稀缺,也创下历史的新低,这源于春夏之季的罕见旱情。湖区的草洲是鱼类优良的繁殖场所,如草洲的苔草是占鄱阳湖鱼产量50%左右的鲤鱼、鲫鱼的产卵地,但在5月鱼类繁殖的高峰期,许多草洲依然裸露在水外。这使得大量鱼类错失了繁殖季,直接导致今年鄱阳湖鱼类总量大幅下降。

  既使不是如此严重自然灾害的推波助澜,鄱阳湖的渔业资源总体上依然是一年不如一年。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渔业部门曾对鄱阳湖的鱼类进行了一次普查,当时鄱阳湖的鱼类共有158种。最近一次普查是在2008年,结果显示,鄱阳湖中的鱼类只有122种。不到20年,鱼类减少了36种。

  鲥是中国名贵的洄游性经济鱼类,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鄱阳湖每年均可捕获幼鲥10至15吨。渔民反映,现今鄱阳湖已20多年未见鲥的踪迹。银鱼是鄱阳湖传统经济鱼类之一,上世纪60年代年捕捞量为600吨左右;1995年捕捞量为133.4吨,占总渔获量的0.38%;2002年和2003年渔获量均不足50吨;据渔民反映,2006年以来已无商业性产量。而凤尾鱼本是鄱阳湖近些年来的主要渔获量,但今年凤尾鱼鱼汛未能如期而至。

  为增加渔业资源,我省每年都会展开大规模的增殖放流。今年7月,我省一次性向鄱阳湖投放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鱼苗5000多万尾,而此前,南昌、湖口、新建、余干等县也相继在鄱阳湖开展了增殖放流,总投放鱼苗达5000多万尾。

  总计1亿多尾的增殖放流对改善鄱阳湖的渔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高强度的捕捞、稀少的资源条件下,却未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在鄱阳湖都昌县水域,渔民段谟俊指着刚收的网说,里面基本没多少条四大家鱼,增殖放流的鱼苗根本没有机会成长便会被捕捞一空。

  人:当另寻出路遇上转产瓶颈,渔民的努力需要多方助推

  说到鄱阳县莲湖乡,知道的人未必多,但说到瓦屑坝,就全国闻名了。明清时期出现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数百万江西移民就是在这里集中登船,漂泊去了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等8个省。瓦屑坝为中国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莲湖乡的另一重身份是鄱阳湖最大的岛乡,人口达7万多。11月18日,在莲湖乡的一个渔港,停泊着近百条渔船,为毛家村、后堡村等村人所有。无鱼可捕,这一两个月它们大部分时间都闲在这里。船上依然热闹,渔民们以船为家,有的在船上修着渔具,有的三五成群聊着天。

  36岁的毛小常拥有的是条铁船,这是去年水位高赚了些钱,花3万块钱买的。毛小常说,去年的确赚了七八万元,而今年才赚1万多元。村里300多户渔民,已有100多户出去打工了。34岁的毛火明从兜里掏出30元钱,说这是他今天的全部收入,还不够油费。毛火明上有80多岁的父母要赡养,下有小孩要读书,他坦言今年压力非常大,但除了打鱼却不知道去干吗。因为职业原因,渔民们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船上,文化程度不高,交际能力也较差,他们都不太愿意外出打工,又无资金、技术,转产实非易事。

  有渔民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长山岛上,前任村支书杨有贵开了家渔家乐,泊在水面的餐厅,鲜美的湖水煮湖鱼,对每一位外来者都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但生意却平淡,因为压根就没多少人上岛。不是岛不美,站在岛上,每一位旅行者都会陶醉其中:岛前是浩渺的鄱阳湖,岛后是美丽的天鹅湖,岛上是旖旎的渔家风情。杨有贵说,根本原因是没有推介宣传,没有人组织旅游,光靠村民的自发行为,靠旅游糊口都难。

  想要靠旅游转产的还有南矶山乡,这个离南昌市区只有六七十公里的岛乡,有了天时地利之便,却至今无法得到“人和”。南矶山乡的旅游四时皆有宝:春有草,夏有水,秋天有漫天的芦苇,冬天可看北来的候鸟,但除了岛上一家渔馆有些生意外,其他的村民基本都是看客。乡长陈红桥说,以前也有一两家农户开了农家旅馆,囿于客源不稳定等原因都相继关门了。他的观点与杨有贵的一样:开发旅游靠村民、基层组织的推动很难为继,需要更高层面的总体推介、开发。

  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表示,要让鄱阳湖的资源休养生息,积极推动渔民转产是关键,这应该成为一鄱阳湖保护的战略性问题,加以研究并高位推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5 18: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