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06|回复: 0

陈破空:奥巴马上任 中美首次交锋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4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319
发表于 2009-2-3 10: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上任前夕,公开指控中国政府“操控人民币汇率”。而前不久,在半年一度的例行审查中,布什政府并未将中国列入“操控汇率国家”,仅指出“人民币被低估”。一般认为,那是执政后期的布什当局,对北京持温和姿态的一部分。

美国新政府发出新信号,表明,美国新旧政府政策各异,至少在经贸方面,奥巴马当局将对中共展示更强硬立场。

就美国金融风暴、以及由此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之根源,经济学家看法不一。一种结论是:美国消费过度,超过支付能力;另一种结论则是:中国操控汇率,向他国低价倾销货品。中美双方更是各执一词,中方强调前一种论点,美方则注重后一种说法。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北京确以行政手段,人为操控人民币汇率;同时以低价商品,倾销他国;由此形成对美欧等国的巨大贸易顺差。中国高居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由此而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也由此而来:以巨额贸易顺差,形成财富由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

更不用说,中国以大量超低成本的假冒伪劣商品,牟取暴利并为祸国际市场;而大量盗版、侵犯知识产权,更让中国获取巨大黑色利润。在最新一轮的中美知识产权纠纷中,经世界贸易组织裁决:中方败诉,将向美方赔偿数亿美元。

就在美国新政府指控北京操控人民汇率的当天,外汇市场上,有相当数量的美元被抛售,外界认为,这是中国方面的报复手段,以此暗示:如果奥巴马总统强势对付中共,中共将大量抛售美国国债,还以颜色。中国已经上升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持有美国国债达6529亿美元。如果北京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将使受创的美国经济遭受进一步打击。

实际上,这是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后,中美之间的首次交锋。交锋也延伸到了外交领域。中共官员晋见病后复出的朝鲜领袖金正日,并高调传达胡锦涛邀请金正日访问北京的资讯;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蕊·克林顿则首次发话:支援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比如,支援台湾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员。这似乎表明,北京手中的朝鲜牌,华盛顿手中的台湾牌,又将被启用,投入新一轮博弈。

一般认为,在美国,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对中共较为强硬;偏左的民主党执政,则对中共较为温和。但从历史上看,对中共有利时期,恰恰都是美国共和党执政阶段。上世纪,共和党人尼克森以反共著称,但他出任美国总统后,竟戏剧性地与中共和解,让当年对内陷入文革泥潭、对外同时与美苏为敌的中共,绝处逢生。

刚刚卸任的布什总统及其共和党政府,初期对中共持强硬立场,但后期却与中共亲善,甚至带头出席北京奥运,为中共政权加油打气。其中的利益交换,自不待言。难怪毛泽东曾阴阳怪气道:“我更喜欢美国的右派。”

奥巴马竞选和上任前,中共及海内外亲共人士,都为之喝彩并翘首以待。他们不曾想到的是,奥巴马的政策,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整体方向上,都不利于中共。

在经济和贸易问题上,奥巴马及其所属的民主党,都倾向于对中共强硬。对美中之间的巨大贸易逆差,对中方操控人民币汇率、猖獗盗版、外销危险和有毒商品等,民主党人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如今,民主党全面掌控美国行政和立法权力,正好大展其志。

鉴于经济议题优先,奥巴马政府未必能在人权方面,对中共直接施压。但执掌国会的众议院议长南茜·佩罗西本人,则一直是民主党内的人权先锋,历来抨击中共践踏人权的劣行。在南茜·佩罗西的率领下,占据国会多数席位的民主党人,不大可能在人权问题上放过北京。

奥巴马有意从伊拉克撤军,转而向阿富汗增兵,强化对基地和塔利班恐怖武装的打击力度。美国的这一国际战略调整,客观上而言,又不利于中共。

首先,美国战略重心从中东转向中亚,中共将直接感受压力。另外,回顾2001年,中美发生撞机事件前后,布什政府原拟强势对付中共,但随后发生的“九一一”
恐怖攻击事件,却使美国被迫调整其国际战略的优先顺序,反恐,成为主题;伊拉克战争打响后,美国更深地卷入中东事务;中共问题等,则退居其次。中共再次获得喘息之机,并养精蓄锐,乘势坐大。

换言之,崛起的国际恐怖主义,掩护了崛起的中共专制主义。奥巴马缓和处理中东事务,而集中力量打恐,一旦恐怖主义式微,中共专制主义将相形突出,为世人所不容。

面对奥巴马新政,中共的对策,大抵还是先硬后软,先以抛售美国国债、唆使金正日跳高、甚至策动更多流氓国家滋事,来给奥巴马制造难题;然后,出面示好,向美国输送经济上的好处,比如,增购美国国债,大宗采购更多美国设备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中共的老套。奥巴马政府是否中套?还需拭目以待。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3 17: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