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新华日报
“苏南苏北,一江之隔,旱涝为何两重天?”“PM2.5为何最终纳入空气质量检测?”“天气预报为何老不准?”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来临前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邀相关专家,为热点气象问题答疑解惑。
据气象部门公布,今年,苏南地区平均下雨天数位列1961年以来第二,而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降水却少了五至八成,连续无雨达历史之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缪启龙教授分析:“受太阳光以及海洋的影响,苏北温度低、降水少,苏南温度高、降水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缪启龙认为,尽管旱涝对比鲜明,但温度和降水是“渐变”而非“骤变”的过程。他列举说,“苏南、苏中、苏北的50年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5.6℃,14.8℃,14.2℃,降水量依次递降,分别为1200mm,1000mm,900mm。”江苏各区域温度升高的幅度,确实存在差异,“苏南地区每10年增加0.8℃,而苏中和苏北地区,分别增加0.7℃和0.6℃。我们认为,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关系,但目前并未得到明确结论。”
“PM2.5”,从民间热词变成了官方标准由于颗粒小,PM2.5能进入人的肺脏、血液,因此被认为对人体健康伤害极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张泽锋博士指出,PM2.5不仅让污染更严重,还让天气变得更为复杂;不仅关系着健康的参数,也是有关气象的指数。“PM 2.5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是以‘月’为单位的,大气中PM2.5浓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灰霾天气的多少。”在富水地区,空气中PM2.5的增加会导致降水倍增,而在干旱地区,PM2.5的增加却导致降水受抑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