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貼~
[color="Sienna"]潮绣作品
潮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的主流派。潮绣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赛会、 1923年的伦敦万国赛会上均夺得金奖;在清代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赛会上,唯有潮绣艺师荣获官封“刺绣状元”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潮绣是国家领导人赠送各国首脑和国际友人的重点礼品。上世纪70年代末,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创作的《九龙屏》挂屏在叙利亚展出时深受好评,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该国。
潮绣曾是潮汕经济的支柱产业,历史上曾有过绣装遍地、艺人众多的辉煌时期。但在当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门流传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目前潮绣艺人传承日稀,仅剩湘桥区个别绣庄主及当年潮绣厂的10余名绣工。最年轻的绣工都已过了60岁。潮绣的代表性人物、86岁高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曾向媒体疾呼:若不采取措施,这门流传千年的民间工艺将面临失传之危。
而在林智成家中,潮绣也只传了第二代,他的孙女认为潮绣费神耗时、工价又低,便只学习美工绘画,从事婚纱、时装等纹样设计。
景泰蓝作品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釉色主调发蓝且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故得名。对于景泰蓝的美,作为景泰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钱美华称其为:“完美,绝妙,无法言传。”
景泰蓝在明朝宣德年间工艺趋于成熟,此后在明清两朝一直是皇宫御用贡品。清朝后期,珐琅工艺开始衰落,直到鸦片战争后,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景泰蓝受到西方人的欢迎,此后民间景泰蓝生产快速发展起来,并且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
民国初年,景泰蓝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和芝加哥万国博览会都获得了金奖,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海外需求。民国年间,仅当时较有名气的“老天利”一家制作工厂的雇工就达350人,全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
解放初期,由于多年的战乱和经济衰退,景泰蓝的发展跌到最低谷。当时北京有大小景泰蓝作坊200余家,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人,从业人员不足千人,整个行业处于萎缩状态。政府采取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政策,发放贷款、订货、收购,使该行业得以迅速恢复发展。景泰蓝在1975年至1980年迎来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包括景泰蓝在内的整个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但随后的形势急转直下,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工艺美术品的海外订单急剧下滑。到了1998年,北京工艺美术厂已经由鼎盛时期的4000人下降到不足300人。
2004年12月,北京工艺美术厂由于资不抵债(债务4000万元),被北京西城区法院裁定破产,走完了46年的历程。由于北京工艺美术厂是工艺美术“四大名旦”——景泰蓝、玉器、雕漆和牙雕的集大成者,这个企业的倒闭也标志着一个行业危机的来临。
关于扎狮头的历史,在民间有一段传说。相传明代时,佛山一带有只独角兽出没,声大如雷,在田间毁坏农作物,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众人用竹篾和纸做成狮子的形状并涂上颜色,套在头上扮成狮子。锣鼓齐鸣,爆竹声响,“群狮”向怪兽冲去,吓得怪兽马上逃跑,从此不敢再出现,而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佛山狮头不仅在国内各地受欢迎,还是我国唯一出口国外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狮头”品种,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的2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
然而,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却令人担忧。目前佛山市经营生产狮头的厂社尚有6家,能够独立承担佛山传统狮头全套制作技艺的师傅仅有一两人,而大部分从业者只熟悉其中一两项工序技艺,也有些经营单位靠买进狮胚加工后出售。佛山狮头的传承已到濒危程度,亟待列入抢救工程,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雕版印刷,被称为世界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但随着现代激光照排技术的兴起,活字印刷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由于从事雕版行业收入偏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扬州雕版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恢复、再现、保护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刻不容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陈义时今年60岁,他介绍说,雕版刻字仅仅是雕版印刷技艺里的“基本功”,其他更为复杂的雕版技术还包括雕版图案、立体雕版、饾版套印等,只是由于从事雕版行业收入偏低,很少再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即使他自己的儿子都不愿继承祖业,而转行搞起了收入颇丰的玉石雕刻,他只好将手艺传给了女儿。作为扬州雕版的传人,陈义时最担心这门技艺失传,他尴尬地表示,目前只有自己的女儿算是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唯一传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对接,正逐渐式微。曾经名动乡里的雕花、细纹刻纸、米塑、瓯绣等传统技艺,如今都已难得一见。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现有国家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民间工艺大师共186人,涉及到玉器、景泰蓝、象牙雕刻、金漆镶嵌、雕漆、花丝镶嵌、地毯、京绣、绢人、风筝、剪纸、泥塑、内画等品种。其中,绝大多数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已失语,有的已重病缠身。无论是去世的还是健在的工艺美术大师,除了有些图录收集有他们的简单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照片,或有关部门为其中个别人出版了纪念性的小册子外,没有一个人的独特技艺被完整地记录保留下来。
而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牵头立项、于2008年12月完成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所显示的内容同样不容乐观:在全部1865个工艺美术品种中,生存困难的有536个,占28.74%;濒危的有253个,占13.57%;停产的有117个,占6.72%。这其中既有手工景泰蓝,也有天津“风筝魏 ”,它们都难以逃脱的困境是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之危。(宗 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