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告急,几十个城市努力「救市」,竟然有父母买房子,子女中学联考可以「加15分」。扬子晚报网站撷图
今年3月份开始,「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说法不胫而走。但查究下来,就会发现这股回暖之风是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吹送,风源是「工业增加值止跌回升」、「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1%」。
经济回暖之风源自国家统计局
因为以前海外有人质疑中国数据有假,理由之一是各种数据不配套。这次国家统计局为了证明这数据是真的,于是论证了「工业增加值与PMI和发电量数据相吻合」、「工业增加值结构数据与物价指数相吻合」、「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有了数据配套,国家统计局颇有底气地预言「未来工业数据表现将好转」。为何要发表利好消息?道理很简单:中国经济需要信心支撑。
为了不让这条好消息成为孤证,中国媒体还转载了美国《新闻周刊》一条〈新消费大国〉新闻,强调「中国消费者不再捂紧钱袋,要扮演『购物狂』的角色」。借英国媒体之口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很多西方国家希望得到中国的钱来应对目前的经济危机」。中新网则「据联合国网站报导,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3月26日发布的《2009年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和社会概览》指出,中国仍将是全球恢复的动力」。一时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的自我安慰之说充斥中国媒体。
冷风八面来
中国这条颇具「权威」的好消息,正好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公报内容相反。OECD于3月6日发布了一份公报(OCED
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s reach new
low),根据各国经济的综合先行指数判断各国经济下滑速度。这个报告明确指出,中国1月份的综合先行指数CLI再度下降2.1个百分点,降至87.4,年降幅度为14.8,下降速度仅次于俄罗斯,列世界第二名。
3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发布一份报告,称中国经济周期性下滑才刚开始,正好与OCED相呼应。该报告的主要观点是:工业层面的数据回暖,一方面是中国刺激性政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08年过度存货调整的产物,因此,部分工业小幅反弹不仅没有坚实的需求基础,也没有因应的结构支撑,难以从根本上启动中国经济的全局回暖。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经济小幅反弹无法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
一直雄踞中国「经济之都」的上海,虽然在BBC记者罗伯特‧斯佩特眼中,「感觉上仍很繁荣」,但其1~2月的工业生产仍延续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下滑走势,比去年同期下降12.7%;降幅在20~30%之间的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通信、计算器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过去十余年来作为上海经济龙头产业的房地产明显萎缩。作为中国经济两大引擎之一的广东已经死火,上海经济如果再继续下滑,恐怕国家统计局依靠数据鼓舞人心之举将陷于徒劳。
另外还有条不太好的消息:截至2月末,中国工业企业应收帐款3.9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企业应收款如果大幅增加,则会导致银行坏帐增加。
支撑繁荣的基础已经毁坏
由于各国经济目前都萎靡不振,不少对中国经济不甚了解的各国政要都期盼中国力挽狂澜于既倒,出面拯救世界经济。正因如此,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几个经济指标就能鼓起这类人的期盼信心。由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经常服务于政治需要,有鉴于此,笔者以为,与其陷入该局布置的数据迷宫之中,还不如考察中国曾经有过的繁荣依靠什么支撑,以及这些曾经有过的经济推动力是否还能继续。
中国经济在严重透支劳工生命福利与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形成了几大经济推动力:房地产业(包括工业厂房、商业大楼)、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与政府投资)、净出口(商品与劳动服务),消费(个人消费与政府的「三公」消费,即公交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旅游)。房地产业一直充当中国经济的龙头产业,土地出让金收入与房地产税收早已成为支撑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否则政府公款消费也不会如此大方)。投资、消费、出口一直被称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即使在这几大推力的作用下,中国国民财富的增长也只是借助政策等作用,在地产、金融、股市与矿产这几大领域里增长,而这就是国际社会高度看好的所谓「中国发展模式」。
期盼中国经济再度繁荣,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新的推动力;二是让这几大推动力复苏还阳。自本世纪初以来,各级政府与企业一直睁大眼睛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惜那个「点」至今芳踪杳然。让几大推动力复苏还阳更是无望:外资要走,想留也留不住;目前让外国人多买中国产品更属无望,更何况外国消费者已将「中国制造」视为劣质品的代名词。房地产泡沫破裂,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告急,尽管全国几十个城市努力「救市」,连「买房者孩子中考可加分」等荒诞辨法都不惜一试,房地产也还是回春无望。
正如笔者早前所指出那样:即使没有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早就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一是受限于生态制约,资源供给不可持续;二是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进出口贸易占GDP比例高达约70%,国际市场的需求不可持续。三是投资张力不可持续,目前外资纷纷撤退,只剩下中国政府许诺的4万亿政府投资。这些投资有许多还得依靠政府发行各种债券才能兑现。
可以断言,中国经济不可能再现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直至2006年的繁荣,因为那种「繁荣」,是中国政府用饮鸩止渴的透支方式营造出来的。为了这曾经有过的「繁荣」,中国将支付沉重代价,目前这种支付还刚刚开头。 |
|